标题 | 大哥,你好吗【原创作品】 |
正文 | 这个沉寂于罗霄山脉西麓的小山村是宁静的、祥和的,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老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石子路从村口通往乡里,继而蜿蜒至县里,村里人除了偶尔到邻乡的集市上赶集(那时候本乡还没有设立集市),很少走出大山。从县里每天有一班客车往返于这个偏僻的乡,由于路况太差,60公里路单程需要4个小时,往返需要一整天,县汽车站的司机都不愿意跑这条线。村里的村长是到过县里的,也有个别不安分的年轻人到过县里,他们嘴里谈起县里的楼房、街道、女人……往往眉飞色舞,于是就让其他年轻人无比羡慕与向往了。 村里年纪大的都没上过学,但看得懂黄历,于是家家都备有一本发黄的纸张印刷的老黄历,一天天地数着过日子,不知不觉就走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除了队长家一台老掉牙的收音机、条件稍好的人家有一个手电筒外,整个村子没有家用电器了,晚上照亮靠的是煤油灯,实在没有钱买煤油的人家,就把松树晒干后劈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一个用铁丝做成村里人叫“灯笼”的半圆形小铁丝笼子里点着了照明。俗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山里人充分发挥山里人的智慧,就地取材,做成了所谓的“灯笼”,这东西除了点着时产生较大的黑烟外,还是很实用的,可以放在家里做照明用,可以用来赶夜路,三四月份春暖花开季节,还可以提着它到未插秧的田里叉泥鳅,当然后面两种功能的前提是你必须得背一篓松树块。 山里没有宽敞的平地,山里人的房子散落于山脚与半山腰上,虽然各家之间距离不近,倒也鸡犬之声相闻。位于队长家门前的晒谷场是整个村庄的中心,哪儿通常是村里举办重要事项、节日和晚上聚会的地方,夏天的晚上,吃完晚饭后大家三三两两地聚集在那儿,男人们抽旱烟、吹牛皮,女人们纳鞋底、扯闲篇,孩子们在大人中间嬉笑打闹,队长有时候还把他那破收音机拿出来吱哩哇啦地凑凑热闹,这时候往往是村民最受用的时光了。 最近,队长家收音机里播放的都是什么“改革开放”、“生产责任制”这类的新闻,村里人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队长也不明白,只是猜测可能要“变天”了。还有就是播放哪儿哪儿又出了一个“万元户”,这村里人还是听得懂的,于是“妈呀”一声感叹道,“天啦,一万元啊!如果有那么多钱,不是就什么都不用干,想吃啥吃啥了嘛!” 队长所说的“变天”终于成了现实,根据上面的指示精神,1983年,队里把所有的山、水稻田都按远近、好坏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然后通过抓阄的方式分到了个人名下,沉寂了这么多年的小山村从这一天开始逐渐显现了生机。分到田山的村民在家里主事者的带领下卯足了劲干,当然他们的劳动也没有白费,从这一年开始,村里没有人再挨饿了,但村民手里依旧没有钱,“万元户”成了村里人的美好梦想。 山里人的日子是简单的,他们沿着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生活轨迹重复着,不知道山外是什么样子,直到1985年,山里的宁静终于被一个叫“山牯”的年轻人打破了。 “山牯”有六兄弟,他排行老三,由于家里太穷,他们家清一色的光棍。“山牯”他爹去世得早,靠他妈妈拉扯着兄弟六人,搞集体那会,他家里买不起碗,他妈想了个绝妙的办法,从山上砍来一个比较结实的树,晒干后让木匠在树上挖了6个洞,饭做好后用勺子盛了放在六个洞里,兄弟六人就站在平放着的树旁吃着,日子过成这样,这兄弟六人还都长大成人了,着实不易啊。 分田到户那年,长得高大英俊的“山牯”看上了队长家的千金,据说二人都偷偷地好上了,“山牯”托媒婆向队长家提亲,结果被队长老婆赶出了门。恋爱失利的“山牯”第二年过完春节就失踪了,他妈也不知道这小崽子去哪儿了,也许孩子多了做父母的痛不过来,他妈可能还觉得少了张嘴吃饭,一年多也没找这家伙(当然也不知道去哪儿找)。 1985年,失踪一年多的“山牯”回来了,穿着洋装的“山牯”是骑着自行车进村的,车把子上挂满了大包小包,那是给他妈和他兄弟们买的东西,车后座上还坐着一位个子高挑、穿粉红色连衣裙的姑娘,“山牯”说是他媳妇。到家第二天,“山牯”带着那位姑娘满村串了一遍,惹得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口水直流。大家都在议论着,“山牯”发财了,也有说他已经是“万元户”了,队长知道后也后悔不迭,大骂他老婆没眼光。 晚上,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到“山牯”家问东问西,大家都想早一点知道这一年多“山牯”去了哪儿?如何发的财?大家发现,“山牯”他妈这几十年来脸上也第一次出现了难得的笑容。 通过“山牯”的介绍,大家知道了,原来当年“山牯”受了队长老婆的气后就坐车到了县城,下车后刚好看到县劳动局在替广东的一个家具厂招工,于是就报名去了。这是一家香港人开办的工厂,“山牯”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在厂里专门喷油漆,每个月工资200多元;那边还有好多的厂都在大量招工,不但招男的,女的也招,山外早就流传着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只是山里人从不走出大山,不知道罢了。大家听完“山牯”的介绍,再看看“山牯”身边坐着的姑娘,眼睛就直了。每月就能挣200多元,小山村里一家人从头忙到尾,一年的收入可能还到不了这个数啊。 这一下,沉寂的小山村沸腾了,村里的年轻人每天都聚在“山牯”家里,商量着过完年要“山牯”带他们到广东去发财。春节一过,村里人就开始行动了,他们跟父母、妻子要了路费,备了干粮,成家的跟老婆交待家里的事情,有对象尚未结婚的与未婚妻山盟海誓地告别,单身的跟父母发誓要像“山牯”一样挣好多钱,找一个洋气的老婆…… 正月初六,一行人跟着“山牯”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村里的女人都到村口送行,她们当时的心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出发的队伍中有他们的“孩子他爹”、新婚丈夫、未婚对象,这一走家里就没了主事的顶梁柱,却多了一份思念与牵挂,可她们又无力把这些男人留在身边,为了父母、妻儿能够过上好日子,为了圆一个多年来的梦,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了,这一走也许就是一年或者几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走出小山村的第一拨人,年龄大的已过花甲了,如今他们的儿子又重走了他们当年的圆梦之路,而他们自己却回到了小山村,带着小孙子继续过着简单的山村生活;年龄小的也已过了不惑之年了,他们有的回家结婚,并把老婆也带到了广东一起打工,有的则早已忘记了当年的海誓山盟,在打工的工厂重新找到了新欢并成立了家庭,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都在小山村里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了留守儿童,如今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厌学或者干脆失学,他们的父母给他们的定位也是长大后到广东打工。 生活就像万花筒,生活的道路本来就是光怪陆离的,三十多年前小山村里单纯的像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从走出大山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无法再保持清纯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当年村口送行的小姑娘,多年来心里是否还在记着当年的小阿哥?也许只有甘萍的一首歌《大哥,你好吗?》最能表达你们三十多年来的心情与期待:每一天都走着别人为你安排的路,你终于为一次迷路离开了家,从此以后你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你愿意付出悲伤的代价……大哥,大哥你好吗?多年以后你是否有了一个不想离开的家?大哥,大哥你好吗?多年以后我还想看看你当初离家的步伐…… 过去的小山村是在“年朝黄土背朝天”之中不断地一辈辈重复着,如今的小山村是年轻时到广东打工,有了孩子送回小山村养大,然后长大的孩子再出去打工,年老的再回小山村过着简单的生活,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再重复着。难道这就是小山村的命运?永远也离不开生活的简单重复?这个循环会成为永远解不开的死循环吗?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小山村的人更不知道……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