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舞龙 |
正文 | 舞龙 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说起舞龙,便打开陈封的记忆,把我带到小时候…… 记得那时,到了腊月,村子里便忙碌起来,热闹起来。小孩子们,天天盼望着年的来到,过年了,有糖果水果、有花生瓜子、有新衣服、有炮仗、有喜爱看的舞龙舞狮,有喜爱着的闹花灯。大人们,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杀猪捞鱼、蒸酒熬糖、置办年货、打扫卫生等等,还得抽出一定时间来扎龙头龙尾、缝龙衣龙袍、画龙脸点龙睛,操练舞龙动作。那情形,我依稀还记得。 村子有一老蔑匠,五十来岁,背有点驼,眼睛有些觑,像睁不开似的,平时总穿是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顶青色的鸭嘴帽,走起路来一拐一瘸。你别看他背驼、眼觑、拐瘸,心可灵了,手可巧了,方圆十多里的村民没有不知道他的,他用蔑片蔑丝扎啥像啥,加之他的画工也不赖,他扎好东西,糊上红的,白的,黄的,蓝的油粘纸,再经过他的细心描画,实在是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谁家要给已故的人烧纸屋,纸马,纸车都把他请过去帮以制作,他是有求必应,毫不推脱。村里有这样的能人,这样热心人,当然扎制龙头龙尾,描龙脸画龙睛的大仼就落在他肩上。他很乐意地接受这个大仼,砍竹子、破竹条、蔑竹片、抽竹丝。竹片、竹丝准备就绪后,也不见他看龙头龙尾的图纸,双手游动起来,扎骨架、编架身,竹片、竹丝在手中活了起来,刚才还是一片一丝,不一会儿就扎成了龙头龙尾的模样。接着他用早准备好的油粘纸糊在上面,再用油漆笔描写。看到制做好的龙头龙尾,村的男女老少们都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年二十四,村里将龙身从祠堂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并用纸钱把"龙"从村口的江水边迎接进来。 从迎接完"龙"到大年前的几天里,大人们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舞龙动作操练。村子里的禾坪热闹起来,锣鼓的敲打声,指挥者、舞龙者呼喊声。 "龙头持住了,龙尾摆起来,龙身游动,还有龙前持竿顶上的巨球,左右四周摇摆起来。"指挥者大声喊道。渐渐地舞龙者的动作娴熟了,"龙"游动起来了,"龙"活了,"耍得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孩子们大声欢叫起来。 大年初一,家乡的风俗,是祭拜祖先,村子里互相进行拜年,你到我家拜年,我去你家拜年,龙灯不耍。到了大年初二,龙灯开始舞动,走村串镇,那场面是相当了得。浩浩荡荡,最前面,两个青壮汉子抬着一个直经约两米,厚度约一米半双面的牛皮鼓,在"大部队"要进的村屯提前鸣鼓告之,就像前方尖兵一样。"前方尖兵"与"大部队"相差500米,这样好让迎接"大部队"的村屯有一个准备时间。 走在"大部队"的最前面是出口成章的老者。老者如李有才那般利害,口约悬河,进到了村屯时,老者的口才得淋漓尽致地展现,拜年的、祝愿的、恭喜的话语,说得如唱般得体好听;我们把出口便说,段句成章老者称为“打段者。”|老者后面,是我们年轻的孩子们擎着五颜六色的旌旗;锣鼓、号角手紧跟在旌旗后面;持竿巨球者和舞龙者紧随锣鼓、号角手之后。队伍敲敲打打,嘀嘀嗒嗒,舞舞耍耍向各个村屯而去,这时,路上去拜年的行人停顿下来,高兴地看这强大的阵势,非凡的热闹场景。有的孩子还拉着父母,要跟"大部队"走呢! 舞龙舞到仼何村屯都受到热情招待,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小时候乐意跟着大人们去舞龙,即使是连续出去五六天累得不行时,也不愿放弃这么好游玩的机会。 村子里舞龙一般到正月初十左右,初十以后,就不怎么舞了。热闹非凡的十天的舞龙生活告以段落。正月十五,就又用纸钱将"龙"送到村口的江水边,把首尾烧掉,龙身送回祠堂内。一年的扎龙,画龙,迎龙,舞龙,送龙就这样结束,待等明年。 儿时的记忆就如此,也许有淡忘的地方和环节,待想起时再补续!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