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不是潘金莲》得奖另有隐情 |
正文 | 《我不是潘金莲》得奖另有隐情 王 方 通常,一部电影的名称即一部电影主题的缩略,如中国产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影片即紧紧围绕“建国”和“建党”的主题展开,80年代在中国放映的日本电影《追捕》,也是始终围绕日本警方追捕检察官杜丘展开。 但是看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则产生了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李雪莲不是在为“不是潘金莲”伸冤 纵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下简称“潘剧”)观众始终看不出故事里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莲是在为自己“不是潘金莲”而到处伸冤,李雪莲伸冤的内容即“誓为假离婚翻案”,因此李雪莲在影片中的所有行动主线始终是要让法律和民众知道她和老公的“离婚”是假,假离婚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生二胎所受处罚。 因此电影的真正的主题应该是:“这个社会作大假的人能当大官,作小假的草民反被欺”,如再尖锐一点就加上“为什么?”三个字。 假,是“潘剧”里所有事件贯穿元素,从李雪莲假离婚到法院设套让“大头”充当卧底瓦解李雪莲的上访,到最后被撤职的县长因买不到车票回老家而假扮“上访分子”就可以被警方顺利送回老家,当警方得知那下野县长的“上访”是假,于是押解警方再编一套“假理由”向上级汇报以此证明被押回的下野县长“上访”是真,不是假。这样才证明警方没有被“假”所骗。 整部电影里纵横贯穿就是一个假字,“假事”、“假话”、“假报告”、“假上访”、“假政绩”。当然编剧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在处理“社会处处是假象”的内容时手法非常隐秘,常常使用放一点,遮一点,遮一点再放一点的擦边球战术以对付严厉的电影审查制度。 好在今天的观众不是弱智群体,不是60年代的愚民,更不是金三胖膝下的儿孙,当代观众已经具备“身坐电影院,联想社会圈,眼看电影事,脑思其根源”的悟性。 由此推理,冯小刚的“潘剧”已经没有贺岁片的轻松与雅量,观后的笑声和回味也已荡然无存,冯小刚书写的社会“病历”是:社会都是假,假到你我他,上到王爷家,下到王八娘,到处喊打假,越打越多假。冯导虽写下了病历,但是处方的配药始终无法落笔。 西班牙得奖并非电影拍的“优秀” 在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我不是潘金莲》拿下最佳影片金贝壳大奖,女主角范冰冰也凭借该片获得最佳女主角银贝壳大奖,53届台湾金马奖冯小刚获得最佳导演奖。 一位资深电影评论专家对笔者说,世界各国的电影节评选都有自己的标准,一般而言获奖电影都是对社会有深刻的揭露,对人性的丑恶有无情的鞭挞,这样的电影才是获奖的基点。中国导演贾樟柯在戛纳电影节多次获奖,他的作品就是无情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而著称。而冯小刚的“潘剧”也切中时弊,用女主角自己的“小假”引出中国社会的“大假”,“假”的主题才是被评委青睐的原委。 让评委惊讶的是,原来在中国生孩子必须先“假离婚”,原来在中国买不到车票回家玩个“假上访”就可以让警察保驾护航,连车票都可以免除。虽然电影评委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处处是假,只有造假才能畅通无阻?有的评委没有去过中国,即便有的去过也只是走马观花,但是上海、北京的假冒市场给他们有触目惊心的感觉。评委们又眼见为实地看见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产假冒世界以及西班牙名牌在市场谋取暴利导致西班牙名牌产品倒闭的报道。 中国的假不仅坑害中国民众和百姓,也坑害了世界市场和不造假民众的身心健康。于是评委们认为要将中国的假公诸于世,让世人警惕中国假给世人造成的危害,最后的办法就是给“潘剧”得奖,凡是得奖电影就会有世界各国的购片商采购然后在本国放映,这样中国的假就可以用中国的“嘴”告知他人,而非是他人“恶意中伤”。演绎中国假的是中国文学作家,电影导演,男女演员,音乐作曲等等,再包括电影宣传和发行,所有环节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宣传自己发行,没有外国人故意诋毁,恶意中伤,无中生有! 中国的假就这样堂而皇之地送进外国的眼里、耳里。而中国人却在沾沾自喜大谈得奖心得体会,大谈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进入世界的喜悦和骄傲。 得奖不是陷阱是什么? 再说台湾的金马奖,仔细看看金马奖的历史,凡是有大陆参选和得奖的电影都是揭露大陆社会丑恶面的内容,如陈冲导演的《天浴》等等。你当金马“评委”吃素的?你当金马评委是公证的?是唯艺术质量的? 如果中国大陆拿个《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去金马拼奖,即便上述二片由世界著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请世界著名影星阿汤哥出演,这些电影不说送到金马奖打拼就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节都将铩羽而归,输得连内裤都不剩。 电影是艺术,更是政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