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敬天悯人,回归自然——老庄的生死观
正文

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的老子,之所以能活101岁(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也许跟他达观的人生态度有关,尤其是对于生死,他坦然从容,影响了他的弟子,包括后世。

在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时,多次回家省亲,劝母亲一起回周安度晚年,但其母不愿意远迁故土。一日,忽闻家母病危,待赶回去时母亲已辞世,不禁悲痛欲绝,但苦思冥想后,发觉愚钝,于是恍然大悟,愁苦消解之际,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醒来后,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又问:“智何以统情?”

老聃答:“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一听,甚觉有理。

由此,我想到前不久,曾去豫东民权参访庄周故里,在庄周陵东展室,我看到“鼓盆而歌”这个典故: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他认为人从无中来,又回归无,气聚气又散,有什么可悲痛的呢?只不过,一切回归自然罢了。

后来,庄子觉得自己也要离开人世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平静自若的心态。弟子们想厚葬他,庄子反倒开导他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难过地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老师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这就是庄子,信奉逍遥的他,面对死亡,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继承了老子的衣钵与精神内涵。

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信奉“道法自然”,讲究顺应“天道”,无为而治,面对必然降临的死亡,持一种敬天悯人的态度,来也坦然,去也坦然,如此,才能坦荡与豁达。

2017年5月26日 民权庄周故里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