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历史沧桑白云山
正文

历史沧桑白云山

鲁运江

白云山,虽说面目全非,但在古代是嘉鱼县的一座名山。因该山多为白石,山西北面陡壁有一石洞,在“雨泽大降” 之前,洞口吐雾如云,必有云气预发山村,人称白云洞;山因洞雾如云,逐俗称“白云山”。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收集了皇母娘娘赐于民工的发丝,编成了神鞭,在“撼山填海”时,一鞭子下去,山动地摇,尘土飞石,其中有一巨石,飞到了长江边,落地成山。

后秦始皇游历江南水乡时,臣官们颂赞他的功德,并把 “撼山填海,落石成山”的事告诉他。他并亲自来视察此山;一看该山果然高大,北靠长江,三面环水,山高陡峭,湖水涟漪,青山绿水,花草盛岩,野果溢香,灌木密布,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时隐时现,水鸟浮游江面,山鹰飞翔山顶,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秦始皇一时的高兴,并要求游历山顶,大家只好随从。刚走到山顶不远处,一不小心踩上了一块石头,将他摔倒了,随从把他扶起来,拍去身上的灰尘,大家劝说:“皇上,皇上,息怒” 。让他坐下来休息片刻。秦始皇不服气,回头看了那块石头,抬起脚一气之下,把小石头踢下了山,口中还愤怒的说:“此石无用,只能烧灰”。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民间,清道光初年(1821—1823年),孙绳武根据民间故事,就在白云山西南麓采石烧灰,准备建窑50座,后建窑48座,建到49座时,不管怎么筑建,都无法建成,不是塌方,就是点不然火,孙绳武只好罢休在48座石灰窑上。并雇工200人,经营石灰致富,人称 “孙百万”;还在县城南街开设“孙裕隆”杂货店,兼营石灰,道光十六年(1836年),捐银五千两,创办“白云义学”。解放后,经矿产部门勘察,果然是烧灰的好石料,1958年县在此山开采石厂,1966年县建石灰厂,1970年县里在石矶头建水泥厂,在此大量炸山采石,使此山面目大毀。

白云山,汉时称鲍山,唐为蒲圻山,明时俗称白面山,清故名“白云山”。

白云山离嘉鱼县城鱼岳镇西南5公里处,山体由东往西横亘于密泉湖和三湖连江水库之间,东临白湖,南居崇山峻岭,西邻密泉湖(古称鲍湖、太平湖),长2.8公里,宽700米,占地2平方公里,山有两峰,即白云峰和狮子峰,海拔高程140.9米至173.1米,北麓山下有杨家泾、白小港、鲁港三大水系直通陆码河,古称大巷。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洪水泛滥,蒲圻县城漂流,从竞江口第二次迁往白面山设县署,延至唐贞观七年(633年)。民国十年(1921)《湖北通志》载:“白云山即白面山,旧蒲圻县(现赤壁市)所治也。”《湖北地图记》说:“烟墩岭(嘉鱼县茶庵岭烟墩山)之西北曰白云山,又曰白面山,即《水经注》之蒲圻山也。”《舆地纪胜》 “蒲圻旧城:在县北。”《志》云:“在今嘉鱼白面山前。” “白面山,……山前有白面洲。”后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为避兵乱,嘉鱼县治从沙阳镇迁白面山原蒲圻县旧址鲍口。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县治从白面山迁返沙阳镇(现鱼岳镇)至今,嘉鱼县治在此置设了22年。后县治迁往沙阳镇(现鱼岳镇),县治迁走后有孙姓居住白云山脚下,故称“白云山孙家”。

白云山雄据江滨,为兵家必控之地,南宋之际刘忠(时号花面兽)起兵于山东,南宋初流窜南下,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在蔪州被宋军击败后窜入湖南岳州(岳阳),后韩世忠(字臣良)自豫移师长沙,刘忠又潜入我县长江南岸,雄据白面山长江沿线,有众数万。韩世忠驻军嘉鱼县城,与刘忠“营栅相望”,相持半月。有一天夜里,韩世忠领精兵二千,夜伏白面山,采用苏格联骑穿营,驰入军中,夺望楼,斩忠首,大破讨平之。此山南麓还有明朝嘉靖年间,嘉鱼县大司马兵部尚书方逢时(1523—1596年)(号金湖)的另处陵墓。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