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赶海的人——散文集《青春风铃》自序 |
正文 |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疑问。” “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正如大海永不停息的搏动,疑问在海浪的回旋里被源源不断拍打上岸。华丽的贝壳、海螺回荡着余音,天空听见了,却未曾说过什么,甚至要用雨来把它们抹除。赶海人及时地把它们收入麻袋,打磨成艺术品—— 疑问存留在艺术品里,有的已经被解答。无知的人得到了答案,再去海边捧起海螺时,却听到源源不断的新疑问,一次比一次多,仿佛海浪一浪比一浪声势浩大。 “听见越来越多的疑问”,不论从哪一点来说,都是很幸运的。 一切疑问的开端是最初的好奇,就像原始人第一次仰望星空,才有了后来的占星术、天文学。每个人都是初来乍到,没有人有所谓“记忆遗传”。全依赖那位好心的收集者,把问题的答案藏在了“贝壳”,也就是岩石、龟壳、竹简、书籍上。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黄沙会掩盖去所有的古迹,唯独掩盖不去书籍中的记载。人类的精神宝库从未关上大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读了书,才会有更多的疑问。疑问并非麻烦,无疑问者终成愚昧者。虽然解不开的谜团可能使人迷茫,但解开谜团的人眼睛总是闪闪发光,涌动着激情与知识。 像“书引领我走入知识的殿堂”这类话已经给人说烂了,但实际上不是书先引领人,而是人先走向书,牵起它的手,说:我们一起去探索知识的殿堂。 正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一个契机,第一次读书也需要长长的铺垫在某一瞬间的爆发。小时候的小夜灯至今还亮在我床头,我手中的书最早是缭绕在我耳畔的旖旎的童话;满书柜的书封在玻璃门后面,就凭我当时那点身高,我只能仰望它们就像仰望哲人。 无数有关教育的话题都会扯到“兴趣从小培养”,如今我毫不怀疑,幼时对书的痴迷,是父母一开始就给我设定好的结果。他们在周围放满了引诱我去探索书中知识的契机,于是我在这氛围里与书认识了。 我记不清我读了多少书,至于怎么读书,我以为是要先大范围地涉猎不同类型的书,再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精读。当然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兴趣,再慢慢拓展自己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会慢慢粉碎对某种题材的排斥。否则,要么被困舒适区,要么就直接对书籍敬而远之。 如今网络时代,获取知识的方式当然不止读书一个,有时候翻阅书籍还不如直接上网找答案。我将这二者结合,更多时候却更喜欢纸质书的沉稳温和,时间在它们身上沉淀后焕发出的光辉,更能让我沉静下来,去品味文字的美好——笔尖划过句子,辞藻汇入心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过无数珍珠是如何被打磨成珠串,就会觉得我也可以,于是开始初步的尝试。手边有无数可以记录的琐事,日记本里絮絮叨叨留下稚嫩的痕迹。我被我父亲发现并培养起写作的能力,直到我超过他。这一回,不论是不是有人在引导我,最终也是我自己作出的选择。 我读书、我写作,慢慢发现书本的知识根本不够用。我在一篇篇文章中揣摩庐山的面貌,最终大概只能重复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来描述,直到我亲眼看到它云雾缭绕的壮阔图景,我才能用我的笔、我的想象一起去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漓江水上飘着绿绸带,溶洞里藏着吹笛人;农村里有那麦浪滚,小道间有那牵牛人;我知那大西北山里有精灵,我从此明白如何去写山泉般淳朴的童真……我的世界不断扩大,但始终熙熙攘攘;我的想象需要“行万里路”来丰富,因为人的意识总是反映客观存在。 待我回顾走上写作这条路,电光火石间我明白我在永恒疑问的诱导下,从直接在书里看答案,到自己去找答案,最后我不用去海边,就凭已经听过的海螺,都能生发出更多的问题。 我无须发出天问,因为天肯定不会回答我。 写作已经成为回答我的最佳工具了。 这本散文集中很多文章的主旨,我事先是不知道的,或者只模模糊糊知道一点。我写它也只是因为某个问题困扰住我,刚好我有闲暇,便将它写下来慢慢分析。我与我的思维时而同行时而争执,我在这碰撞与和谐中不停地书写,直到写完的那一刻才彻底了悟,最终再以我得来的答案,重新写过。 我所经过的地方,所经历的事情,所看过的书籍,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又似刻刀把可以用来解答疑问的资料都刻入我心田,让我把问题留给自己,拿出我自己的答案,独立的、不论前人是否说过的答案。“思想芦苇”开遍“情感流年”的河畔,我多次记录的“菁园时光”和其余种种,是鸥鹭的“遐思随想”。白鹤展翅飞向莫测群山,看游人“游山玩水”,窥见笑语盈盈里的“心中阳光”。 有时我不一定用散文来向外向内记录和询问,小说总是一把藏在层层软布里的匕首。荒诞的想象中的事件,是飘扬在梦境中的绸缎,亦是我所读山河、案前之书的另一种回馈。它们是一切的基础,可以无穷尽累积的基础,它可以不断量变和质变。我现在浅薄的思考终有一日会被我自己推翻,一时的答案不意味着是永恒的真理。 大海里有永动机,天空是沉默的监管者,它们产生和清理着问题,探索问题的人,眼睛必须像鹰,动作必须要快,对一切知识的热情要比大海的波涛更有冲破阻碍的魄力。 赶海人的脚步从未停歇,我看见他学富五车,却初心如旧。 而我,但愿我也能在写作中追随上他的步伐。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市、省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我各个阶段帮助过我的老师,我会满怀感谢地挥别他们,踏上属于我的路。 我相信这也是他们所希望我走的路。 郭禹彤 写于2022年5月28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