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第一次体会到寸土难求
正文

第一次体会到寸土难求

(1967年冬-1968年春)

1967年冬,家庭住房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家想动手建房。建房得有地基,父亲叫我打了一份报告,送到公社去审批。

我们先选中村口路边的一片荒坡。报告送到公社,答复“那是公地,不能给私人建房”。既然公地不能给私人建房,那么“私地”应该可以吧!我们这样推测着。于是,在附近换一块旱地,再请示,公社还是不同意,而且没有说明理由。

1968年开春,我们把目光转回村里。“中议第”前东侧是鱼塘,塘沿是社员的自留地,其中有我家的和巧伯的。巧伯好商量,同意把菜地换给我们,但面积太小。我们又跟相邻的户主联系,那些户主却不肯。

房前屋后不可能,目标只能转到山上。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西山有个去处。那山脚有座大坟和层层旱地、旱田,地势高,土质瘠瘦,不宜种植。那农地有一半是我家的,如果将另一半换过来,再迁走那坟,从半山斩下去,就能推出一块平地。

我们跟另一半农地的户主商量。因为交换的条件优越,她同意了。

新的问题是:清基的泥土放哪里?左为陡坡,右是菜地,背靠后山,面临旱田。眼看成千方黄土无处堆放,真急死人!

有人提醒:看能不能堆放到旱田里?于是,我们跟队长表明我们的意见:刨起表土,底下垫一层生土,再复回表土,照样可以栽种。队长想,那旱田反正荒着,初步同意了,但他说还要看大家的意见。于是,我们拟就一份协议,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大家表示同意并签了字。

接着就处理那座大坟。那是我村七世祖的坟墓。我们把所属户主请来,说明意思:把坟迁葬,以后每年由我们负责祭祀。那坟本来几十年都没人祭祀了,好些人根本不懂得这墓地。听了我家的意见后,大家基本同意,但是提出:墓址要安在我们新房的后坎上(颇有为难之意),要先安葬后清基,老坟拆下来的石头折价60元卖给我们,当场兑现。我们觉得还能接受,就定了下来。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春耕前,地皮问题总算基本有了着落。我们再向公社申请,但是这时因为公社里头“红字派”、“革字派”斗得很激烈,出现无政府状态,群众也不知道该找谁办事,于是,我们也把审批的事搁置下来,开始清基了。

这时,我深深感到,想求别人转让土地,真是“寸土难求”!

后来,因为到处都有人建房,也常听说“寸土难求”的例子:有的人家,因为寸土之差,房屋勉强构建起来,却不理想;有的因为寸土之争,闹得脸红耳赤,甚至结仇。由此可见,地皮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父亲还给我们讲述了我姓祖先建房求地的故事:乾舍公和某人原是好朋友,乾舍公还经常请他吃喝。乾舍公建房时,想求他一丘田作门坪,那人却不肯。乾舍公愿意用排满一丘田的银元跟他买,他还是不肯。乾舍公没法,只得把地基向后山拓展,将就着把房子盖起来。结果,新房子因后山太高,逼得太近,光线很弱,三层楼房有两层不能住——白天都得点灯。这时,那人却又把那丘田白送给乾舍公。后来乾舍公想推倒重建,无奈土石、木料无处堆放,只得作罢。两人之间的友情也从此断绝。

这件事很发人深省:过去“寸土难求”,不仅仅是因为土地资源宝贵等客观的因素,还有人性的善恶、胸怀的宽窄、目光的远近等人为的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过境迁,现在却不同,同样的地皮问题,一些人要得到易如反掌,一些人要得到却千金难买;一些人因为土地问题成了暴发户,一些人因为土地问题成了“钉子户”……总的来说,现在的农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哪怕是肥沃的良田还是翠绿的青山,只要一纸公文,说征就征;不管是千年古宅还是刚建的新居,只要一声命令,说拆就拆——今天还是祖传的宅基地,一夜之间可能变成“国家的黄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2011-7-19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8: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