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舌尖上的饭粒 |
正文 | 舌尖上的饭粒 ??●钱荣俊 ??时逢周末,我陪同爱人,领着儿子,前往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 ??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山高坡陡路途遥远,回一趟要先乘农村客运汽车到乡镇,再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回去,颠颠簸簸七八个小时才到达老家。每次回到老家,年迈的父母总把我们当作远方的客人,又是宰鸡又是杀鸭款待我们,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张罗一桌丰盛的晚餐给我们吃。 ??吃晚饭时,母亲将儿子拉到身旁就坐,又是夹鸡腿又是夹鸭脖,把儿子的饭碗堆得尖尖的。当儿子用筷子夹起几粒米饭往嘴巴送时,刚刚送到舌尖上,不小心饭粒从舌尖上脱落,掉落到饭桌下的土地板上。母亲见此情景,急忙赶走蹲在饭桌下啃骨头的小狗阿黄,然后眼明手快地将饭粒从地上捡起来,吹吹饭粒上的灰尘,就把饭粒送进嘴里。孩子看到奶奶将掉了的饭粒吃了,关切地对母亲说:“奶奶!饭粒掉在地上沾了灰尘,你怎么还把它吃了呢?”听孩子这么一说,母亲语重心长地问孩子,“你在学校里老师不是教育你们爱惜粮食吗?”“是的,我们还学了《锄禾》这首诗呢!”母亲说:“粮食从培育秧苗,整理稻田,中耕管理,收割入仓,到变成碗中的白米饭,要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每一粒粮食啊!”随即,母亲就为我们讲述她过去那段亲身经历的事情。 ??母亲说,1958年大跃进吃大锅饭时期,每到吃饭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小孩拿着碗筷排起长长的队伍打饭。当时只有10岁的母亲还记得跟随姥姥排队打饭的场景,那时每个村里只有一口大锅,村里所有人都在这口锅里吃饭,甚至路过的外地人不用掏钱也可以从这口锅里打饭吃,而且饭不限量,只管放开肚皮吃。每次打饭时,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拿着饭碗排起长队,负责舀饭的人拿起勺子从甄子里一舀,就是一碗白米饭。当时“大锅饭”还提倡一周之内“饭不重样”,每顿饭都变换着花样,每个村里都有一个食谱,每顿饭的花样都记录在上面,每顿饭绝对不会重样,且经常还有领导检查村里的伙食情况,伙食好的村子还会受到表扬,因此,当时每个村子都争先恐后地改善伙食,惟恐伙食落到后面挨批评。当时人人都以为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拼命地吃,这样就导致村里懒惰的人多了,勤劳的人少了,因为吃大锅饭,虽然下地干活都有任务,可是干活的时候却不积极,反正多干少干都有吃,出现了投工不投劳的现象。结果粮食很快就被吃光了,加之连续三年自然大灾害,村里一点粮食也拿不出来,造成村民饿饭,不但刚出芽的树叶被村民捋着吃光,就连树皮也被人剥着吃掉,村子周围只要是稍微可食用的草籽、苦苦菜等物几乎全被村民拔下吃掉了,尽管如此吃,但那时候不知饿死多少人。后来经过了十年动乱,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母亲最后告诫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过日子要勤俭持家,如果大搞铺张浪费、不操心、不负责任就不会有好结局。 ??从1958年大跃进至今,时逢我州建州55周年,全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建设上来,相继出台了各种惠民政策,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免去了各种农业税费,农民们还领到了各种惠农补贴,享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政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全州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活好后,人们在粮食的浪费上是严重的。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更有官场的。人们去餐馆吃饭,点完的饭菜吃不完就直接废弃在饭店里;同时,公款吃喝之风盛行,大行其道。生活好了,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世间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