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在良治上发声
正文

羑河纪事二九九

在良治上发声

文生

上回聊到治理理念要有新的说法评定,老文说寻找相关资料。

老文看到,生产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制度和政体,不同制度政体的治理理念是不同的。每一个治理理念,都是针对特定的社会制度产生的,都是与现实结合的产物,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没有放之四海的治理理念,每个治理理念在实践中都有良政劣政之别,在这其中有其道,即对所有制度的判定方法,是不是前进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治国实践与理念,在同一制度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理指导思想,这得益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呜。

“治”,本是一条古水的名字,它出自泰山,引申为从水的初始处、细小处开始,进一步引申为对河流整修、疏导;“理”,本义是石质物质的组织纹路,引申为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进一步引申为整理、整治。

战国时,“治”与“理”开始合为一词并用于国家管理。荀子说“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韩非说“是故夫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是何也?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

司马谈父子的《论六家要指》认为,诸子学说“务为治者”凡六家:儒、法、道、墨、名、阴阳。阴阳学说属于哲学,是当时各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名家学说主要讨论逻辑问题。这样,产生于诸子时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涉及墨、法、道、儒四家。其实《易经》也是各家学说的理论逻辑基础,兵家有不少涉及治国的认识,但都未论及。

墨家治国理念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十大主张。其一,墨家治国理念是道德主义的。所谓道德主义,从个人良好的道德出发治理国家,需要“人人以自苦为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其二,墨家学说三位一体。道德主义治国理念,工程技术知识,古典逻辑体系。知识真理与道德政治、公平正义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工程技术在儒家看来,是奇技淫巧。其三,墨家政治学说具有平民主义特征。其四,墨家有着严密的组织。

在现实中,墨家的政治主张没有全面实施过,只能夹杂在其它各家中实现。

老文认为,原因是墨家主张敬神事鬼,不为早已树立人间神位的统治者所认同,同时,墨家是一个严密组织,也为统治者所忌讳,所以兴盛一时的墨家很快沉寂无名。

法家治国理念:一,功利主义是基石。所谓功利主义,从国家立场是把国家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从个人立场是把个人利益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二,以法、术、势为核心。慎到讲“势”,申不害讲“术”,商鞅讲“法”派,韩非综合了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三,治理国家绝不能依靠道德进行说教,必须靠奖善罚恶来治理。在法家看来, “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主张政事“一断于法”。 四,法家认为法规以社会信用为前提,但也需要强化规范的强制性,使其不可被违。有世俗主义性质。五,法体现的是君主的意志,并非天下百姓公意。在夏商周时期“礼”与“法”还融为一体,“法”存于“礼”中;到春秋战国时期“礼”与“法”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儒家讲礼,法家讲法。六,司马迁说韩非之学“归本于黄老”,在《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同传,依据是《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二篇。韩非之学与老庄学说根本对立,如何认识认识两者的辩证关系?秦国奉行法家策略,国富兵强、统一中国,却在帝国建立后不到二十年间迅速崩溃,原因到底是什么?

老文想:秦国迅速崩溃的原因,人们的认识一致:暴政、苛政。

韩非之学“归本于黄老”。统治有两面:一以严,一以宽。宽了之后要严,所以说严归本于宽,也就是法家归本于黄老。后来是宽严皆用:“汉家霸王道杂之。”

道家治国,主要体现在西汉前期的黄老道家。司马谈将其概括为“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西汉早期黄老学说承袭战国黄老学说,黄帝具有帝王、神仙双重属性,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是黄帝。黄老道家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即在政治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对秦帝国强力政治的反向操作。黄老道家与老庄道家有同有异。所同者,二者都关怀个体生命,都探索生命的终极归宿。所异者,老庄道学是一种出世的修道学说,具有反文明、反政治的性质;黄老道学则不然,它肯定文明,对政治作了多方面讨论,具有入世的性质。但“无为”政治学说并不能医治功利政治的弊病,更无力提出长治久安的方案,因而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学说。按司马谈的说法,黄老道家治国集阴阳、儒墨、名法之大成。但在现实中,也只能在西汉早期经过短暂繁荣之后迅速衰落。

老文想:这是因为执行黄老学说,要求最高统治者处于“无为”的地位,这很少有帝王能做到。文、景无为而治,还要想法削藩呢。

儒家治国理念,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仁政论。“仁”是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仁者爱人”。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减轻赋税。

二,礼治论。《左传》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法在西周之前礼制就形成了,体现为一些固定的仪式、程序和规范,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具有一定权威性。孔子一生为实现礼治而周游列国。

三,德治论。《尚书》中写道“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四,孝治论。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汉以孝治天下,汉朝皇帝都前掇“孝”。

五,人本论。孔子主仁政,孟子主王政,荀子主礼治,但都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是体现。

六,民本论。儒家重视民心,“取信于民”是立邦之根,“安民”是最终目标。核心理念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七,人性论。孔子讲“性相近”,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表面看互为水火,实际上都重视培养人们的善性,压抑恶性,培养高尚人格。

八,治官论。儒家强调要规范、约束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认为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代王朝均败于官吏腐败。

还有,教罚并重论。治民措施,以教为先,以罚为后。尚贤使能论。主张尚贤使能,崇尚圣人政治与贤人政治。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重义轻利论。宣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对利己主义,倡导人们做正人君子。

儒家政治理念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既不激进也不保守,不偏不倚,折中调和。

儒家治理理念,也包含墨家道德主义、法家依法治国的因素,兼容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儒家仁学,既爱别人又分亲疏远近;儒家礼制,肯定等级差别但又限制分裂程度;儒家施政方针,肯定教化又主张刑罚。讲道德,儒家不及墨家;讲利己,儒家不及法家。

为什么儒家治国理念在战国时代寸步难行,但在汉代重新复兴?

老文想,这是因为孔子时的儒学精粹在于礼治,那时各国处于战争中,这一套自然吃不开。汉代儒学重新复兴,实有赖于董仲舒对儒学的全面整理,使儒家学说系统化并兼容各家内容,适应了当时现实的需要且具有可操作性。

为什么秦汉社会转型经历了法家治国、黄老治国、儒学治国三个阶段?

老文想,秦用法家,用耕战改革迅速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才水平,得以横扫山东六国而一统江山,随后以暴政速亡。在秦亡过程中,六国贵族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民众,轻摇薄赋可以化解,如何减少六国贵族的反抗呢?这就用到周朝对商遗民封国的手段。果然,汉初就是实行双轨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轻摇薄赋的无为政治,是战后修养生息的需要,也是中央与分封国争取民众的手段。但是双轨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央先用武力对待,高祖对异姓王,成功;文、景对同姓王,没完全成功:武帝双管齐下,用武力,更是用文质彬彬的“推恩令”,解决了问题,接下来武帝用儒家统一思想,是继书同文、行同轮、规同矩之后最重要的大一统之举。这样可以看出,国家在每一阶段的治理方式是不同的。

千百年来,实行的是秦汉制度。历史在循环,治理方式也在循环。法家、道家、儒家的治国理论前后应用,然后进入乱政,经过武力一统,国家治理方式又下一轮循环。

儒家的国家治理思想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构建了一个由“家”到“国”的框架。《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具体内容是:“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问题是,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个人行为,但治国、平天下是集体行为,儒家没有就集体层面如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也就无法使儒家治国理论能规范君王的行为,反而成为推动君主专权的理论,形成了明儒暗法的治理模式。

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导,地广人稀,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制度更容易得到实施,于是夏商周实行“分封制”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特点是“逐级分封”,如果大家规规矩矩,安分守已,倒也理想。但问题是生存资源是有限的,大家互相争夺生存资源大打出手。对于诸侯来说,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土地,分封给他人,那怕是自己的儿子,也是稀释了自己的权力,稀释了国家的资源,这都降低了国力,导致在与他国竞争中落下风,因此,分封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各路诸侯对新获得的地区不再分封,而是设郡县,县的原义是悬,是悬在分封地之外新征服的地域,这样诸侯实现了中央对新开拓地方的垂直领导,“郡县制”最后成为各国主流,特别是秦国,率先彻底实行“郡县制”,继而完成了一统江山的大业,“郡县制”由此成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一直沿用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在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国家任命。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官员不能世袭,而由国家“择优选拔”,保证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王朝的大一统。《史记》说“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使人与社和土地紧密联接在一起,形成“人不动、户不动、地不动”的基本社会结构,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社会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秦汉以后,“皇权不下县”,礼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尤其在基层治理中,通过一系列礼法构建和宗法整合,使基层社会实现了“自治”。

传统中国治理模式是中央专制与民间自治的结合。

中国古代先哲几乎都怀有“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这种传统延续至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文化,背后是天下为公理想。在中国文化中,一旦某个官、某个团体、某位君主被广泛地认为是在谋私,不为公,那么在道义就没有了合法性。

中国的治理方式,是政道思维。政道,就是治理的“道”。政体思维与政道思维的不同在于,前者关注的只是政治秩序的形式,后者的着眼点是政治秩序的实质。

不过,中国传统的政道论是分散的,还真的找不到一本谈如何系统治国理政方面的书,只是强调让大家通过史书去悟治国理政的道理。所以历代强调治国者要吃透史书,从中悟到治国理政方式。实际上就是防止在治理上死抱教条。

但不幸的是一些人死抱教条不放。历代遗老遗少不说。在当代,有些人把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体制。他们认为欧美因为政体好,所以才发达,忘记了同样采取同样体制的国家,不成功的例子是大量的。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后实行多党制,一度有几百个党派,有宪法,有议会,有总统,有选举,也有言论自由。但是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总统是凭枪杆子上台的。

西方创造了一个神话,是“只要制度好,选个傻瓜也没有关系”。其实在传统中国有很多儿皇帝,政体还是运行下来了。

丘吉尔有句名言:“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但其他已经尝试的制度更坏。”实际上说民主并不是最好的制度。用中国谋士的话,就是“下策”,顶多是“中策”。

西方社会是个人优先组成的社会,即中国早已抛弃的杨朱式的社会。孟子说:“杨朱取为我,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之。”

西方认为国家治理在于民主,民主的要义在于选举,选举的根本在于程序。程序是必要的,所有国家的政治生活都要有程序。但中国有句古话叫“法久弊生”,它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教条。我们为什么总讲改革?改革其实是对利益格局的纠正。美国不是不想改革,是改不动,军工、金融等集团非常强大,又利用了民主选举的程序将它的利益固化。

西方称选举民主的优点是,可以改正领导人的错误。但中国改革成果表明,中国制度同样可以改正领导人的错误,并更有效率。

一个朝代,不改革,从良政走向劣政成为必然,没有例外,只有改革才能使之持续。

现在都在讲改革。要推进改革,需要能够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才能推动。西方“部分利益党”很难推动改革,很多改革方案在无休止的扯皮中。当然中国也存在互相扯皮的现象,但较之西方,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因为不涉及党争。西方政党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能力非常之弱。在形势好时,容易达成共识,形势不好时,党争就激烈起来了,达成共识就更难了。

现在世界是多种国体,都是与各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对其运行,看其是不是符合“道”,是不是良政,是不是搞活了经济,是不是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不是看是不是符合某种特殊运行模式。强行推行某种模式,这不符合政道。

古希腊城邦的民主选举,只能产生于以贸易为主的城邦生产方式中。

古罗马的任期制是个天才设计。

我们古代时,在科举制、选贤举能、异地任职之外,也有任期制,只是任期制限于县官。现在任期制应用于各级官员。

我们的程序民主以协商、民主集中、选举为特色,选人看你在工作干的啥样,是不是为大家认同?然后经过选举程序才能任职。人才是一步一步上来的,在不同岗位经过历练,不是一步登天上来的。

中国许多方面显现出中庸之道,对立的双方在同一块天下和谐共处。比如制度方面,一国两制;生产方面,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西方人总喜欢用“民主还是专制”的分析范式,并借其推动颜色革命。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成功经验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良政善治、以人为本、励精图治才行。

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结合起来,是我们的民主模式。

“某某之治”是良治,但总是那么短暂,这时需要改革家出来改革。在传统中国,限于新的生产力没有出来,改革大都被传统势力扼杀了。现在是生产力不断提高,改革永无止境。

任何制度都存在良治与劣治。在当前话语权不在我们手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跟着人家走,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评价治理理念,我们要在良治上发声。这是老文准备与老歪聊天的话题。

羑河纪事均为原创

2022年7月10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