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浇水 |
正文 | 在北方农村灌区,一茬庄稼一般需要浇四五次水,才能保证庄稼收成。所以浇水便成为庄稼人的劳动之一。 这种浇水,说实话,从现在造成的结果来看,是有着弊端的。那就是长期的传统的浇灌方式,所引发的土地盐碱化问题的凸显。昔日大片的肥沃的良田由于二三十年的持续浇灌,最后成为盐碱地。有的地方几乎再不能种植任何庄稼。一眼望去,只有大片的红柳摇摆着身姿在试探春风,迎接夏雨,沐浴秋阳。 这是甘肃西部农村地区近十年所引发的土地耕种问题。尽管政府发动农民通过每家每户承包的方式,挖了十米左右深宽,贯通南北几个村庄的排水沟,但效果不明显。在没有改变浇灌方式的情况下,地下水位的上涨还在持续。 这让我想到了我所了解的甘肃敦煌棉产区的情况,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浇灌之后,一些地区出现土地盐碱的趋势,幸好政府及时作出调整,改变传统浇灌方式为喷灌,才保住了大片的农田,庄稼一片葱茏。尽管由于受市场调节的影响,棉农的小型个体化耕种模式改为大型机械化操作经营模式。但土地属于国家资源。农田适合耕作才会养活人。所以观念方式转型非常重要。而且要及时,要有预见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奔小康的路上,农业必须首先得“奔小康”。 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庄稼无法生长,尤其对于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旱地作物,更不适合这种碱性土壤。分配给每家农户的几块土地,由小块如地图般的空坨一点点地扩大开来,发展到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农民将种子种进土壤,土地却悄无声息,一颗小苗都不来见面。农作物减产的结果是土地不能再养活人。可惜控制措施采取得有点过晚,不然不会出现枸杞等耐盐碱植物都已不能生长而只有大片的红柳迎劲风摇摆的情况。 昔日靠土地养活了火热青春的人,现如今已快到进黄土地的七八十岁的年龄了。像我这样幸运地赶上了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的东风没有挨饿的一代人,现在也已经快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我们的子孙还世世代代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大力研究农业发展中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想到最佳的办法,使这片曾经繁荣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土地不仅是一代人的梦,而且也寄予代代人的希望和梦想。农业大国当以农业为稳定根基,以高效先进的农业为骄傲!我相信养育了我祖先的这片热土,会成为他的子孙传承梦想、腾飞梦想的地方!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