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琵琶流过秋夜的忧伤 |
正文 | 琵琶独奏大概是最能浸透人心的乐声了吧,尤其在秋夜,无论是月黑风高,还是明月朗照;或者秋雨绵绵,亦或虫声唧唧。秋夜里,一曲清越跌宕的琵琶,总能勾起人无端的秋心。 对面楼上的灯火次第湮灭了,小区沉浸在桂花香浓的梦境里。窗外的草坪上,蟋蟀唧唧瞿瞿,不知疲倦,似在重复着《促织》的故事。此时,一曲琵琶清越婉转,在黑暗中响起,夜风一样恣肆汪洋,漫天流淌,沉闷的秋夜愈发变得清寂而深旷。 嘈嘈切切的琵琶声中,思绪漫漶无际,悲凉的心情晦明幻化,如水墨氤氲,如落英缤纷。野马尘埃,秋风飘絮。忽然就想起浔阳江头的江州司马,在秋天的夜里闻琵琶而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今夜,不知何处飘来的琵琶声,幽咽含怨,似有所诉,人心也在它的幽咽泉流中愈来愈湿,愈来愈沉,沉痛得几乎发不出一声叹息…… 琵琶是中国高雅文化的元素,它圆润丰满的身姿,婉转清越的歌喉,都与清高脱俗的仕女们在精神气质上水乳相融,氤氲出一团摄魂夺魄的诗歌的愁云。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成其为诗“歌”,是因为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歌的特点,它是用来吟唱以“言志”或“抒情”的。这样优美的诗歌配以琵琶的清越,产生的艺术共鸣足以穿透岁月的障壁,人心的藩篱。无论剑客的剑还是文士的酒,世间的不平和胸中的块垒,都可以在琵琶的曲调中融化为一声叹息,两行清泪。浔阳江头的江州司马是这样,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是这样,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也是这样。 今夜,当琵琶声起,四围沉静如深山古涧,连秋虫的唧唧也成为乐曲的一部分,装点在长夜漠漠的背景上,如三两点雨滴打在心头。无端地就想起了风中古莲,长空雁叫,沉渊的月亮;想起御沟里的流水淙淙,红叶题诗;想起了白发宫女,和月下砧声;想起了王昭君……王昭君会不会弹琵琶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后世流传的她的画像,却是怀抱琵琶,腮含幽怨的。这也难怪,杜甫不是有一首《咏怀古迹》的诗歌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后世的画匠们或许据此而认为昭君是钟情于琵琶的。而作为巫山神女的化身,我想昭君也应该是钟情于琵琶的。虽幽怨而不媚,虽激越而不傲,强而不霸,韧而不绝,乐而不淫,清而不浊,琵琶的性格不正是昭君的性格吗? 后世的人们面对青冢或者琵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和误读。当汉元帝明白自己被那个贪财的宫廷画师愚弄之后,他是何等的恼羞成怒啊!画师的被杀当然改变不了明妃出塞的命运,而民族团结的宏大政治命题,显然也不是昭君这样一个纤弱女子所愿意承担或者能够承担的。这个秭归的女子,三峡的孩子,和任何一个清洁的女子一样,她所要的,无非就是一段美好的情感历程,一首《关雎》或者《琴瑟》而已。 秭归是王昭君的家乡,现在或许已经成为三峡旅游的一个景点。我不知道许多来此旅游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态而来的。但我可以肯定,许多来看昭君故里的女人们,肯定不愿意重复王昭君的命运。不要说花一点钱贿赂一下贪财的宫廷画师,就可以实现自己富贵温柔的人生之梦,即使花钱打点左右而让自己摆脱出塞的命运,她们也会不遗余力。毕竟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而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人,似乎已然成为商业时代的主流。而大把大把地把金钱丢进美容院的脂粉里,却不愿用哪怕一分钱去关注一下草原退化和吃不饱饭的农家孩子的女人们,同样也是商业时代的一道风景。这样的女人们在昭君故里,也许仅仅看到的是一个传说的背影,留下的却是失望的表情。当然,她们也不配有一首诗、一支曲、一把琵琶、一个传说、以及茫茫草原上的一座伟岸的青冢,陪着她流传千古,深入人心。 琵琶也可以奏出《十面埋伏》那样杀机四伏的乐曲。可是,那杀机之中,总隐隐有着一股悲悯和遗憾。毕竟十面埋伏的密不透风,是和霸王别姬的生离死别紧密相连的。 王昭君的家乡我曾经去看过,那是1992年暑天,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即将通过全国人大的表决。那时,我去湖北巴东,秭归,看到原汁原味的三峡,和未经“打造”的昭君故里。可惜那时没有琵琶,也没有美丽的哀伤。只有诗歌和青春的冲动。当明月从山峡升起,我们吸着廉价的香烟,喝着啤酒,嘻嘻哈哈地背诵着诗词,说着轶闻笑料,享受着山区的凉爽和静谧,满心憧憬着耳朵里能捕捉到两岸猿声。时至今日,留在记忆中的,似乎只有那夜的风声。而昭君和琵琶,似乎离我的记忆很远很远。 窗外,流过秋夜的琵琶声,让我忽然起了一个强烈愿望——什麽时候,能够再去看看昭君的故乡呢?带着琵琶,带着诗酒,带着静谧的心;或者去青冢,带着三峡的秋叶,带着《鸿雁》忧伤的曲调,还有一个愿意陪我走天涯的女子,以及关于月夜与爱情的梦想……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