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望新飞内刊 |
正文 | 光阴荏苒,仿佛白驹过隙。一眨眼儿的功夫,《新飞通讯》就要欢度她的二十岁生日了。蓦然回首,还真有点儿流年似水,“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说句掏心话,作为新飞电器公司这份内部刊物的创始人之一,庆贺《新飞通讯》诞辰,绝不亚于给亲人过生日。为此,编辑朋友嘱我写篇“祝寿辞”,我当然乐意“从命”。 在新飞公司供职整整20余年的人生和事业经历中,最值得余生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除了能够幸运发现和潜心运作“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句历久弥新的经典广告用语之外,再往下数,就莫过于创办《新飞报》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被刘炳银总裁从一个纺织企业宣传科副科长的职位上“挖”到新飞公司供职(刘炳银1998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用词),任新飞公司前身新乡电冰箱总厂政治处副处长,负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广告工作。当时,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转折的时期,新飞电器也正值迅猛崛起之中。改革开放之风劲吹,职工思想相当活跃。当废除了形式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之后,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究竟应该如何做,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做,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常在困扰着我。出于多年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敏感,在我同领导和同事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理清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思路。为此,在我进入新飞之后不久便决定尝试一下创办企业报纸的探索。 说来话长。早在1989年5月,时任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放涛同志在新乡发起“政工之春”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特邀当时有着“共和国四大演说家”兼“优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美誉的曲啸、李燕杰、彭清一、刘吉先生专程前来新乡作演讲报告。四人中刘吉先生除外,其余三人业余时间都喜爱中国书法,而且三人的书法造诣尤以彭清一先生的功底最为深厚。此前,我曾于1988年秋季在安阳聆听过这位“中国激情演讲第一人”的专题报告,被先生“用激情和生命呐喊”的精彩演讲所深深震撼,为此,我曾在先生下榻的宾馆对他做过短暂拜访。临别前,我向先生索要“墨宝”,先生欣然挥毫,并以“生命不息,呐喊不止”的条幅相赠。因为与彭先生有了这段友谊交往,加上来到新飞之后又有尝试创办企业内刊的设想,所以就趁先生作过“政工之春”演讲报告之后在新乡逗留的机会,通过征得张放涛部长的同意,就在彭清一下榻的中共新乡市委客房,我对先生再次进行了拜访,并请彭先生为还在“襁褓”之中的《新飞报》题写了报头。从《新飞报》1990年12月1日正式创刊办四开小报开始,直到1996年12月即将“升格”办对开大报之前,一直都在使用彭清一先生为《新飞报》题写的报头。后来,彭清一题写的这个报头虽然为刘炳银总裁的题字所取代,但这段历史佳话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直到永远。 按照有关规定,创办一份企业内刊,必须办理审批手续。当时,办理审批手续虽然不像今天控制得这样严格,但是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事。由于时值新飞如日中天,知名度几乎家喻户晓,河南省新闻出版管理局对新飞创办企业内刊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加上时任新乡市文化局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的马安祥同志的大力支持,因此,审批手续办得也格外顺利。然而,手续办了,刊号批了,但是由于当时政治处只管一个广告组,三五个人还经常“南征北战”配合企业搞展销,常年处在一种高压力、重负荷、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之中,根本抽不出精力办报纸。于是,创办《新飞报》的事就这样“搁了浅”,一拖就是将近大半年的时间。为此,马安祥同志曾给我下过“通牒”:《新飞报》到底还办不办了?如果你们决定不办了,就将《新飞报》的刊号吊销了。当时我坚定地回答:办,肯定要办! 直到1990年9月,新飞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党委宣传部取代了政治处,我也由政治处副处长改任宣传部部长。体制理顺了,队伍扩大了,属下人手增多了,事情好办了,创办《新飞报》的事才又被重新提到了议事日程。经过一阵紧锣密鼓地策划与运作,1990年12月1日,《新飞报》创刊号终于面世了。当我将还带有墨香的《新飞报》拿给刘炳银总裁阅看时,他高兴得不得了,连声夸奖说:不错,不错!没想到你还会办报咧。要不仔细瞧,就跟《新乡晚报》一个样…… 往事如烟,岁月沧桑。一晃就是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来,伴随着新飞电器的迅猛发展,《新飞报》也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从最初的四开四版小报,到后来的对开四版大报;从不定期出版,到半月刊乃至旬刊;从报纸型,到杂志型;从《新飞报》,到《新飞视野》直到今天的《新飞通讯》,新飞内刊曾几度“变脸”,但是,坚持“面向员工大众,服务生产经营;宣传新飞理想,弘扬新飞精神”的办刊宗旨却始终不曾改变。她情系新飞,替新飞分忧,为新飞歌唱;她直面生活,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期间,新飞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新乡电冰箱厂到新飞集团,从国有企业到中外合资公司,企业所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新飞报》几乎都无一遗漏地作了真实的记载;上至高层领导团队的重大决策,下至普通员工的感人故事,《新飞报》也几乎都无所不包地作了精彩再现。她不愧是新飞对外展示的窗口,对内沟通的平台,企业历史的缩影,员工忠实的朋友。每当新的一期《新飞报》或《新飞通讯》刚一发行,看到员工们争相传阅,余生欣喜之情都难于言表。 回望历史,难忘友情。最难忘,二十年来,新飞内刊曾得到过许多领导和专家的夸奖与指导。记得1994年3月18日,我陪同刘炳银总裁去拜会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原国家计委主任袁宝华时,我还“见缝插针”,将刚出版的一期《新飞报》拿给袁老阅看并征求他的意见,袁老欣然命笔,以“祝新飞报越办越好”的硬笔书法题字相赠。最难忘,《新飞报》创办早期,时任中国轻工记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张均杰先生(张均杰,笔名李天,红色经典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编剧)对《新飞报》厚爱有加,连续数年将《新飞报》评为全国轻工系统优秀企业报刊。最难忘,二十年来,新飞内刊出版发行已逾500期。若将这些文字累加起来,总字数怕已超过千万计。而要把这些文字做成美味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员工,奉献给新飞,奉献给社会,这是一项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劳作的伟大工程啊!为此,余生对常年默默耕耘在新飞内刊编辑部的弟兄们油然而生敬意。继马祥生、樊荣新两位“元老”之后,最早进入编辑部的是庞法增,继之而来的有常志刚、郭会君、雷少松、李红卫,后来又有李源慧、薛慧娟、李鸣升、张相云、曾庆华、祝洁、肖波等,再后来就是庞海涛、姚天鹏。这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新飞内刊二十年厚重的历史。有趣的是,二十年来,新飞内刊编辑部的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年老退休了,有的进入专业新闻媒体当编辑记者了,有的求学深造读博留在高校了,有的在企业高就担当大任了……唯独庞法增贤弟仍然坚守在新飞内刊编辑部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这不能不让老兄更平添一层敬意。 也许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罢,余生供职新飞二十年,除了“全心全意”为领导“做嫁衣”之外,就是发自内心地为新飞员工写文章。余生不敏,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加盟新飞之前,每年在国内公开媒体上至少发表数十篇文学作品;自从进入新飞之后,几乎一篇文学作品也不曾对外公开发表,然而却对新飞内刊情有独钟。早在《新飞报》即将呱呱坠地的时候,我就曾替刘炳银总裁“捉刀”,撰写过一篇题为《雏鹰试翅》的“代发刊词”,发表在《新飞报》的创刊号上,以满腔的喜悦和热忱迎接这只小精灵的幸福诞生。1993年12月31日,在经历了蹒跚学步,羽翎初试阶段之后,为庆贺《新飞报》三岁生日,余生又满怀“爱屋及乌”的心情并以总编辑的身份撰写了一篇《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颂文,由衷地为《新飞报》的健康成长献上了真诚的祝福。直到1996年12月20日,余生还写过一篇《〈新飞报〉六岁漫笔》,将《新飞报》喻作“六龄童”,权当“压岁钱”,以示爱意。不才对新飞内刊的情感由此可见一斑。至于为新飞内刊所撰写的新闻、言论作品乃至以“耳关音”笔名所开设的“文化快餐”杂文随笔专栏,就更为广大员工所熟知了。 然而,白云苍狗,世事难料。余生这辈子既不会趋炎附势当官,又不会“下海”经商搞钱,更不会“设防”套圈搞人。本以为写写文章,抒发抒发闲情逸致,卖弄卖弄“风骚”文采,就可以在晚年伴随《新飞报》的健康成长渐渐优雅地老去。可不幸的是余生时蹙命乖,就在我为“爬格子”乐此不疲的时候,命运却让我莫名其妙地坐了“冷板凳”。我人虽然上了十四楼办公(当年新飞销售公司与市场部租用中行的办公地),而实际上却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部长既然不让当了,“文化快餐”自然也就开不成了。开不了“文化快餐”也就算了,改开“文化大排档”还不行吗?结果连“文化大排档”也不许我开。及至《新飞通讯》到了“幼学之年”,甚至连我写给新飞内刊十岁生日的贺词也不许发表了,我只好暂时作罢。直到新世纪开始刘炳银重新启用我为宣传广告部副部长,李根总经理将我“官”复原职到党委工作部部长,才又重新鼓起了我为新飞继续写作的激情。 “天府之国”大作家艾芜先生临终前写给爱妻的诗句曰:“一叠清钱一炷香,如今送你上西方;玉皇若问人间事,世上文章不值钱。”明明“世上文章不值钱”,可历代文人都爱“发贱”。余生不才,先天既非“书香门第”,后天也未读过几本“线装书”,岂敢忝列“文人”?充其量不过是“捡大粪”者中的“文人”,“文人”圈中的“捡大粪”者。然而,余生却也未能免俗。不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 人生二十岁曰“弱冠之年”。左思《咏史》诗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柔翰指写字的笔,卓荦指超出一般,出众。弱冠之年,当是通晓文墨,博览群书之时。时值《新飞通讯》二十岁生日之际,特以左思诗句相赠,与编辑朋友共勉,是为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