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能力”的鉴别标准 |
正文 | 有人说我妄自菲薄,也有人说我缺乏自信心。也许吧,我对自己的能力一直估量不足。总认为我并不是社会的能人,能力太有限。大概也就是因为这一叶障目,对自己能力估价太低缺少拼搏进取,至今仍然还碌碌无为。这种致命弱点的教训很值得我总结记取。 我这里说的“能力”,是就自己爱好而言。我爱好文学几十年,总感到自己文学驾驭能力太平平,先天残缺,文学基础和文字功底只是初中生,动乱的文革遭遇致使我辈严重缺氧,“大学还是要办的”遥遥十年无音,恢复高考后又无能为之。尽管自己努力勤笔,只能写点自己能看得懂的拙文,很难接近作家文学。再说,长期沉沦乡野,眼下人近黄昏,就更难向光怪陆离冲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与年轻人比试没有学府资本,自己都在怀疑,我这人还能有什么“能力”呢? 要说能力的“能”可能是指潜在的能量,一个人头脑里究竟有多少亮度的智能。这“能”也可能是一种智力量词。而“力”只是指力气或气力,大概是一种体力量词,能经得起秤的衡量。有传说项羽力能举鼎,在旧时代,就靠武力、肩力、臂力、腿力、气力来鉴别一个人的武功力量。传说岳飞就是凭以箭能射出两百四十步远的目标考上武举人的。 在帝王时代对“能”和“力”有明显的界限。例如贤才能人,就是一种文的智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文能”的作用帝王们通常是不可轻视的,眼下举贤荐能这个成语还在提着,乡间旧传统观念有“字养千口力养一人”的说法。旧时代乡村还不是因为贫穷,教育条件太差,有文化人太少,也就把字当着精贵了,在穷老百姓眼里文的“能”要远远超过武的“力”。 我想之所以造词者别开生面地把“能”和“力”合并到一起,应该有他独到的创意,说明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管怎么说,这“能力”的意境解释也确实有好多蹊跷之处,回首过往历史,有好多人,包括执掌要权的官员对这问题的视觉都很模糊,虽然没有把“能力”两字抽象地分开,但一些人对“能力”的调度和使用总是那么不太合理。 有好多朝代的君主都喜欢阿谀奉承的奸臣,竟然连“指鹿为马”都看不清楚,如此的昏庸只能导致乱杀无辜、残害百姓、引狼入室。重用奸臣的“能力”,拒绝贤能的良策,一些朝代的灭亡都是败在昏君对“能力”的糊涂也。 要说整个社会其实就是一种“能”和“力”的组合。“能”是一种精神生产,科学技术、信息流通、未来世界的研究引领都应该属于“能”的范畴。“力”则是一种物质生产,也就是通过体力程式劳动进行看得见的物质生产,这种生产力虽然经过多少年代沿袭,但它是因为“能”的提升,“力”才得到相应发展。 由于人世间客观万物和客观现象的存在,每个人智能不尽相等,每个人体力也有大小,“能力”也就会参差不齐。追究其造成原因,有的是先天性营养不良,有的是后天性资源浪费,还有的是受社会压抑和黑势力掠夺等等。 我是这样想的,所谓“能力”的比较应该有一个评判标准,如果没有评判标准就会给社会秩序带来好多不应该出现的混乱。也许这些话有人听后会感冒,某些权威人士会把这种“能力”看得特别神圣,认为他的“能力”绝对超群,也就会狂妄自大,就看不起一般人,就会用自己强项来看待他人弱项,甚至会把强也能看为是弱,就会用自己已经幸运实现来比较他人没有实现。这样他的思维就形成自己的高大和伟大,他也就认为自己有非凡的“能力”。 当然社会也有人始终认为自己能力低下,他把社会人等的能力估量过高,仰视他人,甚至仰视那些能力比他低下远远不如他的人,这样他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调度和发挥,会浪费自己的能力资源。为社会事业和自己人生得失造成人为损害和损失。 由此可见,“能力”现象在社会还是普遍存在的,利用能力、开发能力、发展能力应该是每个社会时段前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曲折迂回的历史事实告示我们,各种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千万不可小看和轻视“能力”的社会作用。如何利用、开发和发展,领导层首先是要重用伯乐,哪怕不惜三顾茅庐,对伯乐赏识的千里马应该发挥其特长,让其有用武之地,这就叫举贤荐能,千万不可武大郎开店,更不可枪打出头鸟。 我这里是有点孤陋寡闻了,把“能力”搞得支离破碎。但可没有坏意,我总认为社会多一个有能有力的人总是好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能力”的品位,开发智能,健壮体力,尽量争取让自己的“能力”达到最优秀,并能够把优秀的“能力”向社会作全效果展示,让社会成为高“能力”的组合。如果你是很有“能力”的人,请问你还赞成我的观点吗? 赐教处: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文联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