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品读山丹 |
正文 | 品读山丹 王振武 蹲踞在河西走廊蜂腰上的山丹,是很值得让人们仔细品读的地方。 对地道的民乐人而言,山丹就是我们的近邻。山丹与民乐,肩并肩地匍匐于祁连山北麓,中间只隔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山丘而已。山丹人与民乐人,共饮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而繁衍生息,简直就是名符其实的亲兄弟。在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上,民乐与山丹恰如藕断丝连的一对有情人,曾相依相偎过,也曾耳鬓厮磨过。现在山丹县所管辖的东乐乡,在过去其实就是民乐的地盘,并且是民乐人的县府所在地。据史书记载,早在民国2年,东乐自张掖县分离单独设置县府时起,东乐县就是民乐县的前身。到了民国18年,才将县府迁治于洪水城,更名为民乐县。不仅如此,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958年底时,山丹与民乐两县曾合并于一体,同生息共患难。直至1962年元旦,山丹与民乐这一对有情人才难分难舍地另立门户,开始了各自为政的风雨历程。 亲近山丹,缘于陇上久负盛名的《焉支山》文学笔会。迄今为止,该笔会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对于土生土长的山丹作家群而言,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连续多届的成功举办,已将笔会打造成了吸引知名文学大家、聚集文学创作人才、荟萃精品力作的文学窗口和宣传山丹的靓丽名片。从中也可窥视出山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历届党政领导关心支持文艺事业的重视程度。由于工作的关系和爱好的相同,我曾心驰神往地有幸连续参加了四届笔会。并在笔会上聆听了何西来、雷达等著名文艺评论家的真知灼见,目睹了韩作荣、李小雨等资深编辑的精神风采,结识了部分陇上文学知名人士和一批来自最基层的乡土文学爱好者。可以肯定地坦白,通过多次参加笔会,驱使我在心灵上卷起了层层涟漪,引动了强烈的震颤和共鸣,同时也启迪和激励着我向文学创作之路的逐步靠拢和永不歇息的继续迈进。因为,文学的神灯一旦被星星之火点亮,它定会绽放出无量的光环。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应邀参加笔会,就等于参加了一次免费的风景旅游。山丹的焉支山笔会也没有突破这个俗套,至于恢宏大度的大佛寺、延绵雄壮的汉明长城、钟灵毓秀的焉支山也就毫无例外地成了必须要观光游览的品牌景点了。单就从近年来的起伏变化来衡量,大佛寺和焉支山的容颜真真切切地要让游客刮目相看了,起码给我的感受就是如此啊! 山丹的大佛寺坐落在县城西5公里处的嘹高山上,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大佛寺始建于北魏(约公元425年),历经数代,多次遭逢战乱兵燹,屡次修葺,几番重建,方显得规模宏大,壮观无比。仅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过六次之多。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沧桑感,由此可见一斑。很早就根据民间传说来判断,该寺供奉的应该是坐佛爷。迈步大佛寺胜地,只见寺院山门前有大青石条铺就的十八层台阶,拾级而上,给人以威严之感。山门上方悬挂一块大幅匾牌,其上镌刻手写体楷书“大佛寺”三字,门上镌刻着一幅手写体行楷对联:“威猛二将神大金刚,匡扶三宝定国安邦。”门庭、过道里塑造有丈余高的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形态各异,逼真传神,呼之欲出。山门前的地势平坦开阔,新添加的“九龙沐太子”景观,是游客关注的亮点。佛经上记载,佛祖降生时,向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每行一步地上就有莲花涌出。然后眼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吾最真!”其时,地上忽涌二池,储满香水,又有九条龙吐水为其沐浴,世称“九龙浴佛”或“九龙沐太子”。根据这个极其玄乎的记载,新添加的“九龙沐太子”景观,就是由两个圆形水池构成,内池的中央端立着丰满大气的“太子佛”,边沿上安放了九条吐水的龙头,而且所吐之水均斜射集中到“太子佛”的周身。在日光的映照下,“九龙沐太子”飞珠溅玉,内池中间端立的“太子佛”如真似幻。加之作美的天公又在“太子佛”的上空抛撒了缕缕白云,愈加彰显出了“太子佛”的空灵飘逸和神秘莫测之感。于是乎,蓝天白云烘托下的“九龙沐太子”,理所当然也就招惹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影,流连忘返。供奉佛像的大雄宝殿高39米,平面呈长方形,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七层楼阁,外观飞檐陡壁,金碧辉煌,雄宏壮观。自下而上依此悬挂着“大雄宝殿”、“慈悲喜捨”、“天下第一佛”、“法雨常注”等四块大幅匾牌,手写字体笔力厚重,体式各异。现在所看到的坐佛爷,其实就是释迦摩尼讲经说法的泥塑坐像,高35米,全身金锱彩绘,面部及手、足、胸部皆贴金而成,造型逼真,姿态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显得极其威严慈祥,据说还是世界室内坐佛之最。如果你拾级登临嘹高山向四周眺望,只见恢宏大度的大佛寺,背靠高大的嘹高山,前迎绵亘数千里的龙首山,左傍碧波荡漾的祁店水库,右连流金泻玉的良田沃野。寺前地势平坦,视野较为开阔。由于近年来的倾力扩建和打造,装扮一新的大佛寺愈显得壮观凝重。加之312国道和兰新复线的擦身而过,大佛寺不愧是一处景色艳丽、交通便利、光顾便捷的旅游胜地。不过,说得透彻点,寺院尽管建造得多么富丽堂皇,佛像、天王的形象无论塑造得何等高大威严,它们仅仅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风景而已。至于如个别对联和匾牌所题“定国安邦”、“普渡众生”、“佛法护国”之类的美誉,似乎就像是痴人说梦那样可笑罢了。 地处山丹县城南40公里的焉支山,因匈奴人一曲“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而闻名遐迩。于我而言,早已登临造访了好几回了。每当盛夏,这里重峦叠嶂,林海茫茫,松涛阵阵,野花次第绽放娇艳,成群的蝴蝶上下翻飞。峡谷内沟壑纵横,湍急的清流一路欢歌,浓荫遮天蔽日,算得上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建造在山顶平坦处的宁济公祠和钟山寺,更是人头攒动,香烟缭绕,香火日隆。加之近年的倾力建设,山丹人已将焉支山打造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特别是上山出峡的水泥通道和石质台阶,上下一路贯通,给朝圣者和游客们提供了诸多方便。说实在话,过去尽管多次造访过焉支山,但仅仅是上得山来看看风景,拍拍照片,吃几块手抓羊肉,饮几口青稞烧酒,趁着酒兴高谈阔论而已。至于峡谷内奇伟瑰丽的美景,由于没有上下山的栈道因行走不便而终没有探访领略过。于是今年再次登临焉支山时,便顾不上沐浴寺院的香火,就一门心思顺着新建的陡峭石质台阶依次下山,将新开辟的焉支峡谷景观观赏了个大概。从山顶一路下来,便经过了所谓的“陈昌浩游击区”、“万寿岭”、“情人峰”、“寿星滩”、“滑道”、“瑶池”等自然人文景观。一路大踏步穿越峡谷,深感松林、花海、溪流等自然景观秀丽迷人。点缀在峡谷间的几处木质亭台,白里透黄,明净醒目,在这里观赏观赏蓝天白云,歇息歇息疲惫的脚板,呼吸呼吸天然氧气,也不啻是一种绝美的精神享受。蜿蜒盘旋的蓝色钢铁滑道,犹如巨龙一样缠绕在峡谷对面的山坡上,时不时还会从山顶上悠闲自得地滑落下来三三两两的红尘男女,嘻嘻哈哈地大呼小叫着,给原本就略显荒芜的山坡增添了几许活跃灵动的景象。滑道尽头浓密的草地上,一匹膘肥体壮的红马正在有滋有味地啃食着嫩绿的青草,偶尔便抬起头颅与游客默默地对视一番,顺便还要甩动修长的尾巴流露出大加欢迎的姿态来。不远处还有一匹同样膘肥体壮的白马,驮着旧式的马鞍,静静地站立着,它的主人正在拿着手机歪着脖颈与人对话交流,白马似乎也侧耳倾听着主人的絮絮叨叨,显得愈加宁静而安详了。一红一白的马匹尽管在焉支山下心安理得地觅食撒欢,但它们也绝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过去有名的胡马或汗血宝马了。至于唐朝诗人韦应物《调笑令》中所描述的“放远焉支山下”的胡马、“跑沙跑雪独嘶”的胡马、“东望西望迷路”的胡马,早已淹没在悠久历史的滚滚烟尘中而一去不复返了。就人文景观而言,山丹人是在不惜重金大作山水旅游文章,也是在戮力扮靓焉支山这张旅游名片,甚至是在绞尽脑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至于百计千方地让每一处景观都拥有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但不言自明的是,红西路军将领陈昌浩并没有在此打过游击,仅仅是在钟山寺附近的山洞里避难养伤而已。至于因隋炀帝西巡而冠名的“国博故里”,就更有了些牵强附会的嫌疑了。假如人们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的话,历史记载尽管不够十分真实,但也不是供人们随意演绎任意打扮的摆设。不然的话,以讹传讹定会遗害无穷。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 地址:甘肃省民乐县文联 邮编: 电话:0936——-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