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故园情》【散文】作者:朱金华 |
正文 | 故园情 朱金华 九月,枣子成熟的季节。 延安的枣园,四处飘散枣的香甜。林荫道口,一溜儿排开干果、鲜果。上大下小者,名曰虎头枣;皱巴巴的褐色颗粒,唤作水晶枣;架子车、竹篓、箩筐里堆积着的,是刚刚从枝丫间摘下的鲜枣,绿绿的叶片承托着一颗颗长若寸许的紫色精灵,油光可鉴,煞是喜人,令人垂涎。叫卖声讨价声不绝于耳。你可以放开肚皮品尝,主人笑容可掬,任你挑三拣四贬枣砸价,足显老区人民热情厚道。只是你千万不可洋相到囫囵吞咽,以免坐实囫囵吞枣之名。好在此行不为品尝满枝嘉果,是来追忆老一辈革命家是怎样在艰苦境地勾画新世界蓝图。 中央书记处,多么响亮的名字。几间土屋在绿色草坪间显得庄严,肃穆。不敢移步近前,生怕搅扰这里的宁静,只远远地仰视。 紧挨着的,是任弼时旧居。就在这间泥屋里,他主持着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参与领导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如今,一把锁阻隔了两重世界,室内的摆设只好用想象来赋予内容。周恩来办公居住的地方低矮阴暗,发霉的皮箱,斑斑点点的躺椅布条足见窑洞的阴冷潮湿。卧室正中悬挂着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照片,一架纺车昭示屋主人的勤劳肯干。脸盆架上放置瓷盆瓷缸,一部电话机伴随竹套暖水瓶占据了床头柜面。隔壁是张闻天办公场所,办公桌侧悬挂着一张照片,1941年,张闻天与毛泽东等参加延安的集会活动,左起:邓发、李克农、杨尚昆、贺龙、任弼时、陈云、张闻天、毛泽东、高岗。对面,是张闻天、刘英赴边区各地做调研的场景。卧室,是张闻天在定西北调研照片,与周恩来室内不同的是,床头多了一把油布雨伞,随时准备着去一线体察民情。左侧,毛泽东旧居,我在“艰苦奋斗”题词前留影,除崇拜书法的精彩,更想用此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就让这瞬间的美成为永恒吧。我扒在主席批文写作的几案上书写此情此景,别有一番滋味。再写也写不出立意高远的文字,这才体味到文章的价值品位不在于创作环境的优劣,深邃的思想蕴藏于宽博的胸襟。 一把油纸伞置于随手可取的地方,马灯似曾相识,仿佛冒着烟发着光,照亮床头《列宁选集》、《马克思》、《鲁迅全集》……我在院落的国槐前留影,这棵植于1871年的槐树枝繁叶茂,见证着峥嵘岁月,述说那段让世人肃然起敬的革命史。藤椅、木盆,挥不去的记忆。往右,是王稼祥的旧居,这位从安徽宣城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开拓者之一,在这简陋的窑洞里,孕育出伟大的构想。紧挨着的是朱德旧居,一进门,一首诗映入眼帘“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这是董必武写的《祝寿诗》,写出了总司令丰功伟绩。办公桌上的墨水瓶未曾干涸,写不尽岁月沧桑。卧室电话机叮铃铃声响,传来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喜悦。刘少奇故居,办公桌侧悬挂着刘少奇在“七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报告的庄严画面,还有1946年与朱德一起在延安机场与当地小孩亲切交谈的瞬间记录,领袖们关爱祖国花朵、与百姓打成一片的美好记忆镂刻在延安人民心中,更激荡在中华儿女的心间。 我徜徉在片热土,澎湃的心情无法平静,宝塔巍峨高耸,延河水哗哗流淌,《东方红》、《南泥湾》高亢悠远,保卫延安枪声依稀可辨,雨伞马灯瓷缸电话机在眼前闪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王稼祥……一张张坚毅的面孔,单薄的被褥里有几个安眠的夜晚?瓷缸里盛着的,是半杯白开水。单调的色彩绘就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恒久,永远…… 原载《商洛日报》2013年12月12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