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原创散文老宅的故事 |
正文 | 上午和妻到村里老宅还耕的新土地上种玉米。 昔日的老宅,位于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中,旧时代穷苦人没钱造房,就在小沟壑两边刷出整齐的墙面,再在面墙上开挖出窑洞,窑洞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几孔窑洞再加上圈一个院子,盖一个门楼,就是一户人家。人们通常把这种窑洞称为“明宅”,有别于“天地窑院”(又称“四方窑院”)。我家的老宅,坐西向东,四孔窑洞是我老爷(曾祖父)留下的宝贵的家产,因为祖父辈 后继乏人,靠南边的两孔窑洞就成了远房宗室抢夺霸占的目标,民国年间为此还打了几场官司,虽然当时我家人单势孤,但我奶奶的娘家(舅爷家)刘楼有人势,对方一场官司输下来,卖了地,强占的窑洞又物归原主。后来我父亲参加了解放军,我家成了军属,对方再也不敢图谋强霸了。土改时,我家划为中农,由于我们家人丁少,将南边的第二孔窑洞分给了一户贫农。南边的第一孔窑洞组成了一个闲院,那孔窑洞早年是我家的磨坊兼牛屋。 靠北边的两空窑洞组成了一个院子,这就是我真正的老家,中间的窑洞是我爷爷奶奶居住的,北边的是我父母的居室,也是我们兄弟姊妹的出生地。院子北面有两间瓦房,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造的,因建房还伐掉了院中的一棵“榆谷栾”老柿树。这两件瓦房曾经先后作过哥哥和我的婚房,我的大儿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院子里还有两棵枣树,“七月边儿,枣红圈儿”,每年七月初时,我们就会爬上树采摘那脆甜可口的枣子,1984年我们搬出了老家,再也没有欣赏过枣子成熟时的惬意美景。 在院子主窑洞的右边,有一孔两米多深一点的窑洞,这是我家的厨房,后来嫌面积小,又在此搭建了一个灶火棚,夏天在灶火棚做饭,天冷时又移到窑洞里,年年岁岁,周而复始。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般农户住房都不宽裕,有的几个家庭共聚在一个院子里,各家不过是一两孔窑洞,那年代,孩子提亲先问问家有几孔窑,有住处没有?感恩祖辈给我们留下的大窑洞,窑洞高和宽约5米,有20米深,打了隔墙,可兼作厨房、客厅、住室、仓库,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天,比空调还好,午睡特别解困。 我家的门楼盖的很不错,基本是砖砌,门框上面有一层小阁楼,能放些杂物,门槛里外各有两平方大小,下雨的时候,我们常在门楼下避雨,观看门外大路上的洪水,唱着“下大了,麦罢了,公公背着狼来了 ……” 窑洞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除了夏天潮湿潮坏东西外,有的还经不起长时间下雨,1982年夏秋之交,我村就有一家窑洞塌陷,有四人被埋,后因众人奋力抢救才脱险。记得1983年7月,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阴雨连绵之后,一天我和妻儿正在熟睡中,忽然像是天塌地陷似的,巨大的震动撞击声把我们从梦中惊醒,一时间,我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披衣到户外一看,才知道是大门外即胡同东面一家旧宅发生塌方,像河马般巨大的土块滚到了我们房子的山墙跟前,土方堵住了大门,好险!若不是房山墙坚固,我们这三口之家肯定在劫难逃。我一生经历的劫难有三次,一次是小时游泳溺水被救;除此之外,再一次就是1984年建房外出运水泥时,差点被拖拉机拖车挤在窄巷墙壁上。每每回想起这些惊险事,总有一种劫后余生之庆幸。 今天我来到老宅跟前,老宅除了隐约可见一处窑洞痕迹外,其他的瓦房、树木、门前的井、水洞,一切都不见了踪影,仅有一棵古槐的树枝还没有被埋没,在风中无奈的挣扎,仿佛在诉说着沧桑的变迁。我们几家旧时的老邻居全凭它作参照,大致测绘出各自老宅还耕之地的界限,看到了这棵树,也想起了我家老宅基上曾经长过的那些树:伐掉做了大床的皂角树,弯弯的伸过马路的老榆树,南院子里的梧桐树、花开似火的石榴树……。由树又想起了人,想起了我那最亲的在三年困难时期带着我到舅爷家、姑姑家常住的奶奶;想起了昔日的那些老邻居:北面那养育了“背生子”守寡一辈子的大嫂子;善做木工活计的斗娃哥儿;爱抱住我的头和她额头相顶的四娘;爱用胡子茬刺我小脸的中子伯,还有那些逝去的几十个在记忆里不能磨灭的鲜活的生命:老队长、老会计、出勤记工员、农业技术员、会讲故事的李禄、谈笑谐恢的德全夫妇,还有那特别爱用低级下流话和人开玩笑的南头儿的“侉大嫂”…… 回忆,联想,不免使人更深的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劳劳、生命的短促……数十年后的人们,站在这片土地上,谁知道这里曾经住过二三十户人家?谁知道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一百四五十口人的“老胡同”第三生产队?谁能想到有这样一个老宅的故事?今春,推土机将老宅的大缸、牛槽等埋到了黄土深处,千百年后,保不定它就是珍贵的出土文物。不是吗,星星一眨眼,世间越千年!人从土地上走来,最终还要回到土地中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