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看谢晋的电影曾经是一种时尚 |
正文 | 即便是70后生人,也没有几个是不知道谢晋导演的。记得文革结束以后,大量的解禁的电影中,谢晋的电影最为当时的观众所推崇。我记得看到的谢导的第一部片子是《女篮五号》,剧中帅气的刘琼、惊艳的秦怡令我难忘--那个时候还没有偶像的说法,但直至今日,我也认为,能够帅过刘琼、美过秦怡的男女演员屈指可数,这也足以见得谢导的审美观之不俗。 因为当时小,所以喜欢的电影无非是打仗的,或者喜剧的。这方面,谢导前者有至今看去仍不免热血沸腾的力作《红色娘子军》,后者则有当时令人百看不厌、影院里总是笑声不断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前几天在电视上看了,依旧会心的笑而不止)。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电视机并不普及,想再看一遍只能到电影院看,而电影院通常也就放映几天,所以那个年代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重温方式:电影录音剪辑--也就是通过广播听电影。毫不夸张的讲,谢晋电影的录音剪辑重播率是比较高的,而现在看来夸张的是,那个时候,一台收音机跟前往往可以围着一群人,他们跟着《红色娘子军》紧张,跟着《大李小李和老李》开怀,随着《舞台姐妹》唏嘘,这样的场面,现在哪里还会看得到啊?--其中虽有物质生活改善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如今能够象谢晋一样唤起人们共鸣的作品太少了。 谢晋的电影,是那种完全可以用大师级来形容的电影。在我个人看来,历数中国的导演,就作品之数量、内容之广泛、题材之丰富、质量之上乘,无人能出谢导其右。他总是在讲述一个曲折的故事同时,能够引发你对某种社会现象以及人的某种精神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无时不见反思,无时不显深刻。但,上至阳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上至老叟,下至孩童,大家又都能看得懂,每个人都会从中联系自己的阅历汲取属于自己的养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中国导演,唯谢晋导演!如果一定要做个比较,恐怕也唯有日本的黑泽明、台湾的杨德昌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 因为如此,看谢晋的电影成为八十年代的一种时尚,结束了文革经历的人们需要有人来引导他们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谢晋导演也以矢志不渝、义不容辞的态度用他的一部部作品回报了观众。 当整个社会陷入结婚需要“多少条腿”(意指家具的数量)的风气时,《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那一句“我想五块钱结婚也够了”的台词所引起的影院中许多观众的感慨仿佛言犹在耳。当出国热的风潮遍及全国时,《牧马人》中饱受苦难却最终依旧选择留在祖国放弃出国的许灵均又感动了多少人? 还有,《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牺牲后留下的那一笔笔账单,为了不让战友渴死去偷甘蔗不幸触雷牺牲却被人批评为“觉悟不高”的靳开来,这些中国电影史上经典的细节以及人物,不正是因为谢晋导演才让观众过目不忘吗? 有人说,大师级导演通常不会在乎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在乎的只是如何讲这个故事。而谢晋导演的特别就在于,他是一个既在乎故事,也在乎艺术的多种表现方式的大师。 所以他的作品,即便被称作拙笔之作,那也是因为人们总是希望他达到更高的高度的原因--即使他保持都不可以。换做别人会如何?早就歇菜了,要不就是拿票房做挡箭牌--所以这样的导演可能会成为一个好导演,但不会成为大师级导演。 谢晋导演呢?他的精力总是在下一部作品上。因此,在《秋瑾》饱受各方非议后,谢导以一部《芙蓉镇》震撼了世人。据说,这部1986年出品的电影至今依然在日本放映,因为观众喜欢。 如今,人们喜欢用“经典”这个词儿来表示自己对某些作品的认可,但我想,如果以谢晋的电影作为经典之标准的话,即使是张艺谋,又能达到多少呢? 看谢晋的电影曾经是一种时尚,因为人们需要精神领域方面的重建。而谢晋电影中无时不有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总是那样的耀眼,能够将这些主旋律因素顺其自然、润物无声的表现出来,中国导演中,谢晋是第一人,就目前来看,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人。因为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大可能再造就出谢晋导演这样真正德高望重、德厚流光、明德惟馨、高情远致的艺术家了。现在的所谓艺术家,想得更多的是给投资人的口袋里留下什么,而不是给观众的头脑里留下什么。 再看谢导的作品,已经是工作以后了。那部脍炙人口足以传世百年的力作《鸦片战争》,堪称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令谢晋几乎倾家荡产。不知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悲哀? 看谢晋的电影曾经是一种时尚。 谢导,走好!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