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觉路指南原文
正文

诚正章第十二

《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为做人之基础,尤为修行之要素。《达摩宝传》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盖心为身之主,意为心之用;意之所动,即心之所发。心意发动,身即行之。举凡一切言语举动,全凭心意为主。心意向善,则有善行;心意向恶,则有恶行。如欲修行,必先从心意入手,心意炼定,方能不屈不挠,不为声色所夺,不为货利所摇;遵三皈、守五戒,自能成为正果。

心有道心欲心。道心用事,发自天性;欲心用事,动自六尘。六尘出自六根,六根为心之工具,能作善,亦能作恶。道心发动,六根即为善根;欲心发动,六根即为恶根,亦曰六贼。良以道心发自天性,由内而外;欲心动自六尘,由外而内。六尘引自六根,故曰六贼,例如眼观色而生好色之心,耳听声而生好声之心,鼻闻香而生贪香之心,舌尝味而生贪味之心,身觉触而生着适之心,意生法而生求顺之心。欲心炽,而道心泯,日久成性,便归邪途。于是颠倒梦想,无所不至,天性自此丧失,灵魂踏入苦海,万劫不复,殊为可惜。

欲为完人,必须修行;修行必先炼心意,儒家所谓诚意正心,释家所谓扫三心飞四相,又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诚意要不为六尘冲动而不生妄念,正心要不为欲心所蔽而不灭道心;扫三心,要铲净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飞四相,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使道心永存。

修行家应认清道心欲心。凡道心所发,要充分发挥;凡欲心所动,要澈底消灭。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释家所谓大慈大悲,俱是道心所发;儒家所谓声色货利,释家所谓贪嗔痴爱,俱是欲心所动。如能了解识透,分别实践,即为得之。

容德章第十三

《书》曰:「有容德乃大。」可见容德为人生之要素。天之量大,包罗万象;地之量大,生育万物;人之量大,要天空地阔。量大则德广,量小则德薄。举凡困苦艰难、毁谤辱骂,均应大度包容。譬如饥寒劳碌,勿生怨恨;困苦患难,勿生烦恼;尤其毁谤辱骂,勿与计较。盖饥寒劳碌乃为自己命运,分有应得,无从怨恨;困苦患难乃为自生定数,欲逃不能,烦恼何益?至于受人毁谤辱骂,如其曲在我,乃为当然报酬、不应计较;如其曲在彼,乃彼德有丧,与我无损,又无庸计较。况今生享受为前生所造,所有毁谤辱骂未必尽为无因;亦或前生冤债孽账今生讨要,果如此,则又是消孽解冤之良机,不惟无损,而且有益;如必须计较,则冤孽未解而又重结,冤冤相报,何有了时。

人生世界,往往痛苦多而快乐少,殊不知痛苦快乐纯由自取、全在我心。任何痛苦,我心不为痛苦,即非痛苦;任何快乐,我心不以为快乐,即非快乐。即受人毁谤辱骂,在他人以为极大耻辱,在我并未介意,而又何痛苦之有?推而及之,任何困苦烦恼,如以淡然处之,即能转苦为乐。

若此,则必须涵养心性、扩大容德,实行无畏布施,方能作到圆满地步。否则,气量扁浅,容德不足,遇事不加思索,不论青红皂白,骤然怨恨烦恼,或怒发冲冠,致起斗争,一时无名火烧坏许多功德,甚至惹起无数纠缠,既损私德,复增痛苦,实属不值。此皆无容德之流弊。

要之天性无无明。《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人若识透天性、认清真假,凡合于天性者为真,而发挥之;凡不合于天性者为假,而灭度之,自不动心矣,自无无明矣。然后坚忍不拔,行之无碍,仍须多研道理,力改气质。语云:「学问足以变化气质。」气质改变,而天性自能发挥光大,一切脱然无累,何患不成。

外功章第十四

人生大道,不外天性,前已述及。为人立身处世不离乎天性,方为尽人合天。天性第一为仁,仁莫大于仁亲,故百行之中孝为先。大孝推及亲友、达于社会;自亲其亲,欲人各亲其亲。大孝积德种福、光前裕后;自显其亲,欲人各显其亲。《大学》云:「在明明德,在新民。」《孟子》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均是发挥天性、恢复固有美德之大道。人若本此而行,焉非圣贤?

现值三期末劫,天开宏恩,真道普降,凡有根者均可得之。心法真机自古未尝轻泄,今时应运普传,实为万世难得之良机。如能诚心修行,本儒家之仁,发释家之大慈大悲,以救世为怀,广事宣化、普渡众生,或设立佛堂、大开善门,或远近开荒、广辟善路,或轻财重道、促进善举,在在俱是无量功德。

然而,贪功招过亦为修行所忌。譬如开荒引渡,不论可否,任意拉扯;又如讲道说法,不顾真理,任意谈论,使用种种非礼方式,冀图邀功证果,岂知天道自然,真功无住,凡所有意为善,俱非真善,即使初步勉强,亦应降伏身心,处处要合理化,勿使欲心发动、措置失当,欲立真功,反招大过,辛苦经营,结果仍坠深坑,实属可惜。总之,修道以天性为主,发挥天性,以外功为先。外功立行,须要适合天性;天性自然,立外功亦要自然。天性无所住于心,行外功亦应无所住于心。《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均为至理明言。修行者,盍三复思之。

内功章第十五

内功有气功、性功。打坐炼丹谓之气功,存心养性谓之性功。气功为中乘,性功为上乘。考之道家魏伯阳先生着《参同契》,发明抽坎填离,盖以先天八卦为干南坤北,后天八卦为离南坎北。人落后天,如欲返本还源,必须由后天返先天,故须安炉立鼎、炼火烹调、抽坎中一阳填离、复卦为干,降离中一阴入坎、复卦为坤。此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之谓气功。自古修行家,多以此功成就。至其他道门,虽传授不同,功夫各异,要之不外皆由精气神入手。

性功则不然,入手直接修性,不采药、不炼丹,只有去私欲、存天理、持五戒、养心性,不轻狂、不动火、不狡诈、不乱为。举凡一切昏神丧性、反道败德之事均所不为。有时静坐守玄,调呼吸、养心神,不论三关九窍,不拘任何姿势,行住坐卧,随时均可静养,不惟功夫便利,而直养心性,更属捷径,故曰上乘。

但此等功夫不得真传,不易存行。第一,静坐守玄,无从着手;第二,认理不确,物欲难去。三教圣人独得真传,皆从性功入手,惟后世信徒未得心法,率多隐居深山古洞,专用气功。

现值三期末劫,大道普降、心法普受,凡有根缘者均可得之,际此佳期,正是一步直超机会。然专用内功,不用外功,仍不易成。缘内功系保存天性,外功系发挥天性,何况三期应运,外功为重乎,若用外功,不用内功,外功圆满,内功自成。内功是道,外功是德,道以德培。若用内功,不用外功,苗而不秀,秀而不实,仍不能达到究竟涅槃。

果位章第十六

树有果实,人有果位,事所必至,理有固然。但树得其长则结美实,人得其修则得正位。何谓美实、正位?树实不失其本质,则为美实;人位不失其本体,则为正位。如树不得其长,则实不美,亦或不结实;人不得其修,则位必不正,亦或不得其位。儒家得修,则为圣贤;道家得修,则为天仙;释家得修,则为如来佛。圣贤仙佛即为人之正果位,孟子之所谓天爵是也。

儒家所讲为入世法,偏重入世为人,死后如何则不论。《论语》云:「未知生,焉知死?」又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道家所讲为出世法,偏重出世归根,世间万事万物,一若虚无。《道德经》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又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释家所讲亦为出世法,偏重空相见佛,世间生灭诸相均须灭度之。《金刚经》云:「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又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三教虽讲论不同,传授各异,要之结果,均归一体:儒曰尽人合天,道曰归根复命,释曰见性成佛,名虽不同,实则佛即根、根即天、天即理也,理为性之所自出。无论合天、见性、归根,尽是恢复固有天性,无非功夫入手不同、方式各异,及其成功则一也。

姑按释家果位而论,如能见性成佛,则得九品莲位。窃谓品列九数,取意纯阳,考之易经天九地六,按之丹书九转金丹。位喻莲花,取意入尘不染,盖莲花性质洁白,但非入污泥而不长,虽长于污泥,而绝不为污泥所沾染,故称之为君子。君子者,入红尘而不染也;修行者借假修真、和光混俗,结果如莲花,故果位取以莲名。此为臆解,并无根据,阅读诸君,尚希指正。

进德修圣业 清源流必洁

登堂希入室 心印证菩提

觉路指南终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