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西湖追梦
正文

西湖追梦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我是曾想过,江南何其好?江花何其丽?江水何其美?

说江南好美,缘于她的风光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词)这实在是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而我今更想说,忆江南最好,忆杭州最丽,忆西湖最美!

说西湖最美,为中国民间广为传诵:“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佳是杭州”。(宋·苏东坡)并说西湖之美,古今难画亦难诗。“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西子归来不望湖。江南杭州西湖,卓以她千百年来淑女窈窕宛若西子的美丽,鲜以她千百年来烟水茫茫依然从容的风情,更以她千百年来含情脉脉淡抹浓妆的韵味,竟使无数风雅倜傥的达官贵人折腰攀桂,乃至诱惑无数风流跌宕的文人墨客巨擘垂青,潇洒飘逸挥就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天籁之音。

越曲流芳,

香溢钱塘。

烟雨江南,

惹人牵挂的

莫过于,

风光旖旎的

杭州西湖

……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位于杭州城府西域,自宋代即通称西湖。

俯瞰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构成了倾国倾城,更倾倒天下的国色天香,情桥、恨塔、乐泉、怒涛,酿就了牵动古今的梦萦魂绕。

云淡风轻,长天如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椭圆形的湖体似明镜辉映;逾百顷的湖面,尽见草长莺飞,画船笙歌。苏白二堤将水面分成如锦似绣的五坊,剪裁出西湖靓丽的霓裳。映阶碧草,回廊烟花,泉涌溪流,鸟语啁啾,峥嵘亭阁,清幽池沼,处处堆垒起流光溢彩的娇艳和明媚。

曾历任苏、杭二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与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

“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

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

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

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传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时,常到西湖白堤漫游,平静坦荡、景色秀美的堤畔,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远望如一条彩色的锦带。逢春日,暖风熏面,景致绝佳。诗人屡屡游堤兴致盎然,曾作《钱塘湖春行》一诗,其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不言而喻,杭州之美,西湖更美,美在恰如珍珠翡翠环绕簇拥的蓝宝石般的奇光异彩。古往今来,西湖是多少文人墨客、千子万家梦留情驻的温馨水乡。唱其美若处子,秀美静逸惹人怜惜。仲秋之夜,微风习习,倚湖边凭栏纵目,但见月光如泻,天湖一色,水月相溶。轻打双浆,便摇动了满眼银辉,月影湖光,清水潋滟,漪涟如梦;更有琼楼塔映,若入天宫,真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沉醉。正如南宋孙锐所说: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水波万顷秋”。

此时,若是在湖中石塔内点燃灯烛,火光跃入水波,与明月上下争辉,光束透过圆孔倒映水面,一时间塔影摩挲,月影、灯影、湖影,依人交相辉映。着实让你不由喃喃自语朗朗绝句:“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明·张宁)。倒也是,舫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总有不同的感情涌上心头。记得西湖是有太多故事的地方,大都事关风情月色。叹此景美是美矣,若是独处他乡,满眼是红男绿女的嬉闹,想起家乡的小桥流水,思绪便会浮想联翩,攀着这皎洁的水色月光,飞向遥远的冥思遐想。

远眺平湖秋月,经白堤东起就是断桥,此景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断桥之名起于唐代诗人张祜“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之句,而后因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断桥。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故事,就是于此地发生。旧时石拱桥上有台阶,桥中央有小亭,冬日雪霁,桥上向阳面冰雪消融,阴面却是玉砌银铺,桥似寸断,又似桥与堤断,构成了巧夺天工的奇特景观,因而固有“断桥残雪”之美色。

相传,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也称白娘子、白蛇。是衍生于西湖且流通很广的一个民间故事的女主人公,几乎家喻户晓。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旧时代,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新时期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等。而把《白蛇传》改编为中国戏曲名剧,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白蛇传》的演出。其中以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京剧《白蛇传》最有特色。

直至二十世纪,在各个版本的《白蛇传》中,白娘子并没有具体的名字,“白素贞”一名来自于剧作家田汉修订后的《白蛇传》。1950年,田汉曾将传统神话剧《白蛇传》改编为25场京剧《金钵记》;1953年再度修改剧本,恢复原剧名《白蛇传》,更是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扩展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唱词流畅优美。后来,又名《新白娘子传奇》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从其首播之日起,便受到无数华人观众的青睐,在历年重播了无数遍后,仍有无数国人为之醉心,甚至形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份抹不去古典情怀,可谓百看不厌。纵观50集影视剧的内容,涵盖了诸如中国传统戏曲、诗词、中医、宗教、民俗等各种国学范畴,编剧与导演抱着对传统文化严肃认真的态度,把《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原汁原味的展现给今人。

可是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乃至西湖断桥人仙相慕的情爱和金山寺法海和尚的法事,原本该井水犯不着河水,又是如何缠绵不休的呢?查镇江和杭州相距不远,都是江南的古城和风景区,两地的人们经常有来往,有人认为是民间艺人把金山的神话和西湖的白蛇故事联系起来,采用民间文学常用的捏合手段,组成了白蛇传的雏型。经过衍变加工而成。也有人说:“不可能出自民间,而是有文人力量的参入,譬如信奉儒家伦理的文学知识分子或者持自然主义信念的文学知识分子的参入。”

很显然,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原型身份尚有争论,但已经可以确定的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有史记载,法海凭着其超人的毅力,善佛传经,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江南一大佛家寺院,对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鼻祖”。更有观点认为他是一位对我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

在影视剧中,与白素贞一样,法海同是一个被成功塑造的角色。尤其是赵文卓版的法海一身白色飘逸袈裟,神情严峻,双眼顾盼,神采飞扬,灵逸脱俗,偏偏那般冷酷无情,举手投足,充满阳刚之美。他身负绝大法力,手持上古神器,或站在明镜的西湖上,或立于清涧烟波里,时而神情悲悯,时而神情暴怒。悲世人,收蜘蛛,抓许仙,练修为,收白蛇,再到救白蛇,一笑一怒,媚惑众生,却又收放自如。赵文卓对法海的全新诠释,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情不自禁的沉醉。然而,无论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老法海,还是《青蛇》中的酷法海,都是剧中情节表现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给人留下了亦正亦邪、亦执著亦阴险、亦冷酷亦多情的多重印象,让人不由得或深思、或纠结、或释然、或憎恨……

至于说白素贞和许仙这对“冤家对头”,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白素贞是镇江守备之女,许仙在一家叫太和生药店当学徒。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雷峰塔平添了许多神秘和伤感。鲁迅先生1924年发表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

绿绿的湖水,弯弯的月桥,摇曳的垂柳,荡漾的画舫,悠悠的清曲,莺莺的侬语。微雨抚面,一柄雨伞,白娘子与许公子伞下相偎断桥。然而,可能就是因为应了民间风俗有一说:相恋的人绝不能送伞,缘于这‘伞’与‘散’之谐音,更何况,还有那断桥之‘断’。有‘伞’又有‘断’,有中国几千年的戏曲文字“游戏”在,即使断桥不‘断’也是会‘散’的。虽当是笑谈,可信不信由不得你我。所以,尽管以后白娘子为许公子万里迢迢舍生盗仙草,水漫金山殊死斗法海,虽甘愿为许公子舍身殉情,也注定曲尽人散,缘断湖山。而今至此却没完没尽,历朝历代戏曲家、文学家、史学家却就此写下了一曲曲千古绝唱,泛泛流传在中国大地上经久不绝。

真真假假,有情人偕断桥长吻天地塔影;

假假真真,无缘曲浣金山共映日月湖光。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清代才子·袁枚)

“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唐”,一则古老的神话,西湖美景则有了“明珠”这一雅号。而西湖千媚百娇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生命的绿洲常青,恰恰是因为它后来能冠名西湖这唯美的称谓,更得益于钱塘这座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

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钱塘江大潮,既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又有诗情画意之淡雅;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和清丽华美的乐章。

观潮者百思不解,常常流连忘返,肃然起敬,这钱江潮何似万马奔腾,狂卷巨澜?

考究地方文献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奸忠不分,屡听谗言,赐剑让多次劝说其杀掉越王勾践的大臣伍子胥自刎后将其抛入钱塘江。吴人敬仰其忠烈,尊为潮神,建伍子胥庙,胥王祠,立坟墓,历代祭祀。伍子胥死后九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大夫文仲的谋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覆手为雨,迫使文仲重蹈覆辙也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仲各保其主,虽然居钱塘江两岸,但同归同恨相连。难道是他们的满腹郁忿,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如果是这样,但愿这真的只是传说而已。不然,真的是令后人心痛,心痛!

钱江潮涌,惊心动魄;浪花飞溅,岁月如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可以想象,盘古时期的“天堂”孕育在一片波涛惊天的钱塘潮中,“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钱塘江潮伸出豪迈奔放的臂膀挽着“动似脱兔,静若处子”的西湖连成一片浅海湾。伴随大自然日积月累的沉浮,渐渐演化成为一个地质史上泛称的“瀉湖”。追溯四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渔沼滩涂始成鱼米之乡。当光阴似箭,冲积的瀉湖走进波光涟漪的的那一天,渐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湖,岛中有岛。”的绝色佳境,似盛阁娇羞的美丽公主温柔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苏东坡也曾出知杭州,是他初拟西湖比作“西子”,恰是虞西湖如西美人的娇容美丽。岂不知,烟花水榭,胭脂粉榻,日日画舫笙歌,夜夜灯红酒绿,竞与她无缘。天道无言,大华无痕。感赞西子湖不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后宫佳丽,也不是“侍儿扶起娇无力”的闺阁慵懒;诚如一位冰清玉洁、光彩照人的传奇女子,更是一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绝色佳人。

听,烟雨飘渺,轻歌娓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宋·柳永《望海潮》)

据说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为此,宋人谢处厚悲歌独唱,语出惊人:“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宋人罗大经也在《鹤林玉露》中不无忧虑地深深感慨:“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装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中,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也”。

的确如此,当年南宋昏君群臣苟且偷安,整日迷恋湖光山色,醉心舞台歌榭,朝廷腐败,政事荒废,外媚强敌,内积民怨,终致国力衰竭,六传而亡。众怨难归,却硬派西湖一个“祸国”的罪名,实在是冤者枉也。是时,林昇痛心疾首地写下《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斥朝廷的昏庸腐败,缘何却使西子蒙羞?

何也?实在是奇冤!而实在是千古奇冤的当数西湖岳王庙供奉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钱塘曾作帝王州,武穆遗坟在此丘”。(明·柳如是)岳飞生平“精忠报国”,力主北伐,反对议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朱仙镇大破金兵,指日“还我河山”之时,宋高宗赵构听信奸相秦桧谗言,一日发十二道金牌急急召回,诬陷岳飞谋反,“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宋·陆游《诉衷情》)。一代忠臣良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被诱捕入狱,随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杭州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冤至云天,震惊世人。岳飞被害时,在风波亭中挥毫留下8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意思是老天爷明白我岳飞精忠报国一片忠心!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暗将其躯体背出,葬于西湖北山之水边。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二十余年后宋孝宗即位,岳飞沉冤才得以昭雪,追谥岳飞为“武穆”。岳庙中有石联为证“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感情真切、褒贬自如。表达了人们对岳飞等忠肝义胆“莫须”蒙冤的愤懑之情,对奸佞小人秦桧之流的鄙视和唾弃。也昭示了历史的公正评判。相传自此以后,“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就说的是有个叫秦涧泉的人,被任命到杭州作“抚台”。他站在岳飞墓前久久不语,大彻大悟,梦醒西湖,羞愧姓秦。故事是真是假,没有细究。但过去确实发生过男婚女嫁,因对方姓秦,而被岳家断然拒绝的轶事。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杨鹤:西湖于谦祠联)

如今,西泠桥边,君不闻一湖春水映照着“鉴湖女侠”秋谨女士的飒爽英姿?南屏山麓,君不见满目青山犹记章太炎先生“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风骨写照?荔枝峰下,君不思民族英雄张苍水“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其凛然大义,慷慨悲歌?而后人为祭奠岳武穆,高悬“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的楹联,为世人景仰。更有当代诗人赵朴初老人欣然为之命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联中巧妙地嵌入了岳飞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中的“抬望眼”和“驾长车”之句。读罢,令人心情澎湃,仿佛亲历疆场,呼啸激越!不禁怆然长诵: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上阕)

湖山涵涌西子泪,天地感召英雄殇!千百年间,湖光山色,碧血丹青滋润着江南越女的花容月貌;天地正气,水木年华赋予西子妩媚缱绻的侠骨柔肠。而沧海横流,大潮澎湃,看那锦绣湖山,更显得西湖感天动地的刚柔豪放之英雄本色。“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余秋雨·《西湖梦》)恰如醍醐灌顶,普天感悟“西子”生命的旋律竞如此美丽!

西湖,生命常青之奇葩,源远流长,流长,……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周代之前,杭州属于“扬州之域”。春秋时,这里曾是吴越争霸的疆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杭州设县治,始称钱唐,属会稽郡。南北朝时改县为郡,号称钱唐(唐时因为避讳,改“唐”为“塘”)。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钱唐郡改称杭州。到了唐代初期,杭州日见繁华。在唐朝大历年间,李泌来杭州任刺史,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湖葑尽拓,树木成荫”,前贤开拓,后人创继,天功人力,西湖从此名扬天下。如今,西湖浚深,并引钱塘水灌溉,环湖山林绿化,四季花团锦簇。新辟南屏钟楼和巨钟,细钧有乐,钟鼓不绝;又于故基重修雷峰塔,“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雷峰夕照的美景,装扮的西湖这颗东方明珠更加绚丽夺目。

由此,都说西湖之美在湖,其美也在山。湖伴山而秀,山携湖而骄。

风幕云幛,珠帘玉带,烟柳画桥,长亭短榭,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有大理寺少卿李奎(明·弋阳人)在《西湖》诗中描绘: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

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

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南山诸峰,北面则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北山诸岭,峰奇石秀,林泉幽美。虎跑、龙井、玉泉等泉涌深涧,奔腾喧虺,烟霞洞、水乐洞、石屋洞等洞壑境秀神奇。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捧出风韵绝世的西湖山水仙境。

观山,前面曾讲过曲径蜿蜒的断桥止于孤山。暗香浮动梅影斜,西湖揽胜数孤山。每当腊风初度,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者多往观赏。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这里,曾是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归隐的地方。有人解析林和靖的故乡却是在今奉化黄贤村。说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只鹤,着意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他也时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引入小坐,开笼纵鹤。而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必掉小舟归来。

从林和靖客居孤山,养鹤种梅,我自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今绍兴市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父亲陆宰的熏陶和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存诗近万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诗风宏丽、豪迈奔放;飘逸婉丽,慷慨激昂。“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在中国文学史上成就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风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据我所知,陶渊明爱菊,是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喜莲,是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与林和靖同心重梅的陆游,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境界。这足以从他们的咏梅词中得到印证。

回首林和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傲品性,更使他平添许多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亦常见笔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忆往。”“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殷殷思念之情屡溢于言表。

据史载,林和靖四十多岁起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六十一岁卒于孤山,葬于孤山,因而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他一生不娶妻不做官,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但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而他人生的另一面更是情怀绵绵。据此,由宋而下的许多后人,包括今天的余秋雨先生在内,都认为林和靖肯定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在他著名的《长相思》词里淋漓尽致的表露出来: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此情此景,借青山无意反衬离人有恨,洒泪诀别的悲怀,心心相印却大悲无声。

由此说来,林和靖隐居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尤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南朝梁·锺嵘)虽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但他却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而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则源于他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春阳踏青三月天,梅清樱艳,柳掩桃迎,烟雨台榭;夏日赏荷花映日,青莲接天,瑞涛卷雪,画船笙歌;秋时享层林如染,金桂飘香,山色空蒙,平湖秋月;冬来瞻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断桥残雪,远山凝黛。真的是好一曲“疏影,暗香,偷眼,断魂”……

西湖追梦,追梦西湖;古往今来,千诵万吟。而平素感叹苏东坡的《湖上初雨》,道尽了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吟来,绝以令人感慨余音绕梁,绵绵不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东坡《湖上初雨》)

梦萦西湖,近在眼前“晴方好”,远在天边“总相宜”。“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明·张煌言《忆西湖》)

之所以说远,是因为她婉若西子环绕你我身边飘拂那浪漫朦胧的神秘面纱;之所以说近,是因为她大美无垠再现梦幻世界这天上人间之怡然美丽。正如当代文豪秋雨先生所说:“西湖即使是初游,也是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余秋雨《西湖梦》)

追梦西湖,若近若离;

西湖追梦,若离若近。

醉眼轻抚白堤垂柳为弦,可弹不尽西湖高山流水的清音雅韵。

着意剪裁天际白云为纸,却说不完西湖姹紫嫣红的美丽传说;

尽情高擎钱江大潮为鼓,也唱不够西湖静若处子的婉楚炫丽;

用心研磨湖水碧波为墨,更画不出西湖千姿百态的绰约娇容。

追梦西湖,西湖追梦。梦之魂,梦之丽,梦之韵,梦之美。

西湖美哉,美在千百年来江南美景如诗如画的中国文化底蕴,美在千百年来西子佳人如脂如玉的婉约妩媚,美在千百年来如歌如泣梦憬西湖的经典艺术绝唱。

西湖美,美不胜收。西湖美,真的很美,很美……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2: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