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浸润传统文化,点亮智慧之光 |
正文 | 淄博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四、 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长时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 体悟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学说的智慧,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戏曲的风采感受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的魅力。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与“祝福”文化、封建礼教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 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热情,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背诵而背诵,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是太强。 校学生会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与高一学生在复兴中学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交流。你作为学校国学社的一员,你会讲些什么呢? 请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浸润传统文化,点亮智慧之光 王永恒 各位同学: 大家好! 能以主讲嘉宾的身份被邀参加文化节开幕式,深感荣幸,也颇感不安,作为学校国学社的一员,能不能不辱使命,与同学们交流好,并产生共鸣,从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校园的进一步开展,并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我心怀忐忑;但另一方面,我又充满信心,因为悠久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十足的魅力和强大强大的穿透力,即使我学有未达,也丝毫不会影响它夺目的光芒。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应接不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经思考过,那些古老而深沉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何意义?是否曾经思考过,那些悠久的文化,能否为我们的现代社会带来一些启示和引导?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哪些智慧呢? 我认为,首先是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如天人合一、君子人格、忠恕之道等,在今天依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穿越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场景,去感受烛之武的千古风流:在面对个人仕途失意与国家危难之间,烛之武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家国情怀在人生选择时的分量,并由此联想起了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胸襟,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境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操,正是他们塑造并延续了中华民族这一强健的文化基因,并形成了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今天它已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能将其发扬光大吗? 其次,深厚的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认识与现实价值,浸润其中,会让我们获益匪浅。比如我们学过的梁思成先生的《中国的建筑的特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建筑特点,领略到了传统建筑之美,增强了民族自信,还对当下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具有着很重要的现实价值。章学诚曾云:“六经皆史也。”何止是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无不承载着极为丰厚的传统文化,而其中的精华部分不仅不会被时间的长河所湮没,有时反而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比如我们的中医药,在今天依然在发挥着治病救人的重要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屠呦呦在寻找治疗疟疾过程中对中医药典籍的研究与利用了,假如果没有中医文献的记载,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方面的作用能不能被发现以及如何被正确的利用,都将是一个大问题。 再次,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像《谈木叶》一文,作者林庚通过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来探讨古诗词的意象使用问题,旁证博引,深入浅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古诗词宝库的钥匙。另外,编者们将《红楼梦》编入教材,不仅是整本书阅读的需要,还凸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坚决贯彻国家“美育”方针的体现。其实,美育不仅限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即使像《庄子》这样的子书,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其强烈的审美感受,比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在我们为庄子优美的文笔而赞叹不已之时,更会获得养生之道,明了技与道的关系,如何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等等。 当然,在我们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击节赞叹之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其中存在的诸多糟粕。比如《祝福》中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窦娥冤》里官场文化对窦娥的迫害,《儒林外史》中科举文化对人性的扭曲等,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糟粕,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深刻的认识价值,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糟粕性的文化的认识价值,要远在对精华文化认识之上,而这也正是我们革新的动力之源。 明于此,我们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作品时就不仅不能产生厌倦心理,还要摈弃那种仅仅将其当作敲门砖的学习态度。以为只要能考个好分数,就万事大吉的心态,就相当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的话说,就是“吾未见其明也”。 我们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将学习传统文化当成自己增长智慧和才干的武库,当成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食粮,当成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阳光、空气和水。要有责任感,有使命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之源,成为点亮我们前行之路的智慧之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附录】废弃的边角料 让我们先从大家熟悉的一篇课文谈起吧:《烛之武退秦师》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在郑国被秦晋两大强国围困,国家危在旦夕之际,郑文公恳请烛之武出山,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烛之武此时已年逾古稀,他在郑文公治下,一生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面对此时的国王,内心的怨气自不待说,故辞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但在文公诚恳认错,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之后,烛之武放下了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先,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年老之躯,只身直入秦营,凭过人的才能,仗三寸不烂之舌,拆散秦晋之盟,说退虎狼之师,从而赢得了身前生后名。这个故事很吸引人,听完故事后,我们对烛之武更是崇敬有加,但大家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去思考这个故事背后所承载的巨大思想价值呢? 对此,我是这样思考的:人生多有不如意,抱怨不公,甚至愤世嫉俗,在所难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烛之武的选择,是不是也应该是我们在座的每人个人的选择?其次,一旦作出选择,烛之武身上那种义无反顾、赴汤蹈火,只身犯刃的大无畏精神,“虽千万人,我往矣”的英雄气概,我们是不是具备?我们有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准备和勇气吗?另外,你有没有再深想一步,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危难,仅有家国情怀和献身精神是不够的,关键是,你还要有支撑这种情怀与精神的强大能力。倘若烛之武没有对当时列国地缘形势的深刻理解,缺乏对秦晋联盟貌合神离的洞幽察微,又怎么可能立下这不世之功?书写下这不朽的传奇!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