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知青纪实(一):插队往事
正文

——老三届知青刘元珍的回忆

赵华甫收集整理

光阴似箭,那四十多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热潮离我们远去了,但那段插队当知青的往事令我今生难以忘怀……

1966年我读高三,正是人们所说的“老三届”。那年6月初,我们正在紧张复习迎接高考。突然从广播中听到延期高考消息,当时我和几个同学正在麻江县城中街我的家里复习,我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以为还有更多的复习时间呢!谁知道,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高考时间变得遥遥无期。随即我们在学校分成“保皇派”和“造反派” ,两派闹腾了两年,到1968年9月,广播播出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消息,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当即写申请要求下乡去插队。得到上级批准后,上级发给我们被子和简单的农具、餐具,1968年10月3日,我们在锣鼓声、欢送声中正式出发,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

一、欢送

因为我们是全县第一批插队知青,县里很重视。我们出发的那一天,县里在大会场隆重召开欢送大会,会场上人山人海,歌声嘹亮,彩旗飘扬。大会开完后,群众列队夹道欢送我们出城。开始我们兴高采烈的,可当汽车开动的时候,我们看到家里的亲人向我们挥手的瞬间,不知为什么,眼里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我们那批知青分别分到麻江县的乐埠公社和又诗公社插队。我选择到又诗公社笔锋大队老街生产队插队。我们共有2男4女在这个生产。汽车送我们到两路口,已没有公路下去。生产队长甘绍成和乡亲们到两路口来接我们。

到生产队后,队长安排我们住在队上的仓库里。仓库临时用蔑编隔成4间,两个男同学住一间,我和一个要好的女同学住一间,另外两个女同学住一间,剩下的一间放我们的东西。蔑编中间糊上牛粪,我们进去的时候,牛粪还没干。欢送的歌声笑语还在耳边萦绕,离别的泪水刚刚拭去,我们就在这简陋房间里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活!

二、感受淳朴民风

我们插队的时候,乡亲们对我们真好。我们插队的第一天,生产队杀了一头猪招待我们,全生产队男女老少聚拢到生产队的集体院坝里欢迎我们,大家一起聚餐,那情景至今难忘。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乡亲们淳朴的民风。

到农村生活后,我们不会干农活,乡亲们手把手教我们。对于我们下乡知青来说,砍柴成了一件难事。砍好了柴,我们也不会捆。记得第一次去砍柴,我们实在不会,队上的王二叔就帮我们,还叫我们怎样码柴,教我们用又细又长的青?树扭成藤帮我们捆柴。在乡亲们的热心帮助下,我们渐渐学会了农村的很多农活。淳朴的民风让我们在农村的艰苦岁月中感到一丝丝的暖意。

由于当地民风淳朴,社会风气好,当时我们住的房子虽然很简陋,但是没有偷盗现象,我们也没丢失东西。

三、友谊

在知青的艰苦生活中,我们知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记得有一次割秧青,那时刚刚下过大雨,我们穿着塑胶凉鞋走在田埂上,非常滑,我干脆就打光脚板走路,肩上还挑着一百多斤的秧青。不知什么时候,路上的碎碗片划伤了我的脚,流了很多血,我还不知道。和我在一个生产队插队的知青李薇看见了,她放下担子,叫我也把担子放下,她立即背我回宿舍,帮我清洗,帮我包扎。这份情谊,至今难忘!

还有一次是我们被抽调到坝芒水头参加“谷大”(谷硐至大开田)国防公路大会战。有一回,修路队安排我们两个女知青到坝芒粮站去买粮。我们走到坝芒粮站一问,被告知粮站没有粮食卖了,我们只得前往谷硐粮站购买。我们徒步走到谷硐粮站,买得粮食回来,天已擦黑。我们一人抬70多斤重的粮食回来。为了尽快回到工地,我们选择走小路,翻山越岭,刚走不久,天就黑尽了。我走到一座叫老虎坡的山上,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曾经听人说:“爬过老虎坡,有气也不多!”心里十分害怕。正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工地上的男知青找上来了。当时遇上他们真的像遇上了救星。男知青们二话不说就抢过我们肩上的担子,帮我把粮食抬回工地。那份战友之情,多年后我仍然记忆犹新!

四、养猪

当知青的第二年,我们6个知青分成两户生活。当时我们像当地农户一样,每户买一头小猪来饲养,期望过年能杀一头猪改善生活。起初我们两户知青买来小猪大小差不多,可是我们户养的猪就是长不大。过年的时候,他们户养的猪杀了一百多斤肉,我们户养的猪才杀了70多斤肉。饲养方法基本相同,但我们都找不出他们饲养的猪为什么比我们的大将近一倍的原因。打理猪内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养的猪体内有一个瘤子,当地群众说,这是我们喂猪时喂得太烫,烫成的瘤子,我们养的猪才长不大。

杀猪的时候,我们请来同一个师傅,他们户养的猪大,那师傅一刀下去,猪就没气了。可是不知怎么搞的,我们那头猪小,师傅一刀下去,抽刀出来,刚一松手,那猪却没断气,反而在地上乱叫乱跳跑了几圈,大家追上去,重新把猪捉回来,师傅再补上一刀,那猪才断气。农村人很讲究杀年猪,以为一刀杀不死的年猪不吉利,但我们不管那些,结果也没什么事。

五、插秧

在农村,插秧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们刚刚插队的第二年,到了插秧时节,我们知青和队里的社员一起下田插秧。插秧时,起先大家在田里站成一排,因为队里的社员插得快,我们知青插得慢。插的秧苗不是太深了,就是太浅了。深了秧苗没入水里,会被淹死;浅了不定根,刚刚放手又会飘起来。因此我们插秧往往要返工,不一会儿,两边的社员就插过了我们四周,把我们封在中间,这在农村叫“封秧口”。被封在里面的人,说明插秧动作太慢,不会干农活,当时这在农村劳动被“封秧口”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社员们知道我们没插过秧,他们并没有嘲笑我们,而是手把手教我们怎样左手一边分秧,右手一边插秧,双手互动,还要注意深浅。插秧真是技术活和体力活,每天插秧下来,我们腰酸背痛。经过一天天的磨练,终于到下一年,我们的插秧速度差不多赶上社员们了。

我从小最怕虫子和蛇,记得有一次在稻田边摸到水稻的螟虫都被吓得哭起来。但是,在农村种地插秧,免不了被毛虫刺、被蚂蝗叮。被毛虫刺我的皮肤会起一层疙瘩,好长一段时间才会好起来。最吓人的是被蚂蝗叮上,有一次蚂蝗叮在我的小腿,吓得我跳了起来。身边有经验的社员告诉我,不要怕,这蚂蝗你跳它也不会掉下去,打也打不走,要用用双手捏紧一片秧苗叶片的两头,往蚂蝗处一刮,蚂蝗自然会掉下去。这个办法真灵,我就用这个办法刮走了叮在我小腿上的蚂蝗。

还有一次,我们插秧回来,天黑了,我们几个女知青坐到门前的河边洗脚,突然,一条如锄头把大小的蛇从我们脚边划过,好在没伤我们,吓得我们尖叫着差点掉到河里去。

六、返城

插队当知青的时候,我非常想家,一直盼望返城的那一天。记得刚刚下去大约两个星期,有一天,队长说,明后天放假,你们可以回家一趟吧。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说不出的高兴。虽然才来两个星期,可觉得好像离家很久很久了,归心似箭。第二天早早起来,我们六个知青就往家赶。当时没有车,走在路上,我们兴奋得像小孩子,一路走,一路高兴的翻跟斗。

那时正是农历的八月间,路边山上的小板栗刚好成熟,我们一路走着,每个人又在路边的山坡上采了一包板栗回家,高兴的同时又给家人带来了一份喜悦!当时物资匮乏,从乡下带来一包新鲜的板栗,着实让家里高兴一阵。

往后的日子,队长知道我们想家,他格外关心我们。每次进城采购,他都安排我们知青陪同去,我们顺便也可以回家看看,解解想家的念头。

这样过了两年,1970年10月,县里出台文件从知青中抽人回来当老师。因我是高中毕业,县里就决定录用了我,通过短期的学习后,把我分到白午小学初中部任教。从此结束了两年的知青生涯,我踏上了执教三尺讲坛之路……

现在回首这些往事,虽然没有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惊心动魄,但确是我一生中最不同寻常的经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