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硒源山里好风景
正文

天空的彩云倒影在蓝蓝的河水里,慢慢地浮出水面。罗培高站在河边,看着绿油油甜丝丝的茶园,嘴角挂满甜甜的笑。转头望着对岸已具雏形而又美丽的观光茶园,往事幻灯片似得萦回在大脑里。

八岁那年,父亲因病离开了自己,从此自己过的就是没有父亲的日子。从那时开始,他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很多很多的钱,让母亲和自己过上好日子。正是源于此,初中毕业后,在李子溪、小村,甚至中心场、大村的集镇上,常常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收山货、倒腾猪、牛等等。至今,他嘴边常常挂着一句话,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他的心里,记得最清楚的是刚刚做小买卖时,与叔父一起买了一头水牛,然后徒步将牛赶到县城,赚了二百多块钱,那高兴劲至今想起自己都想笑。虽然忙碌而且辛苦,赚来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买书看却让他毫不吝啬,因为自己爱看书,从书里可以学到知识,他深知要出人头地,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

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1989年,当时的小村区公所选派一批有志青年到浙江农业大学茶业系学习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经过层层筛选,罗培高成为全区被选中的九个人之一。在浙江农大半年的学习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虚心向老师请教、与老师探讨实际栽培和加工技术。回到小村后,他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全区茶叶加工的行家里手。

那时,他心里怀揣着自己办茶叶加工厂的梦,哪怕是举债贷款,也要自己办厂,即使规模小一点,心里也踏实。他老婆姚玲芬回忆起那时的情况,心里都觉得悲凉。第一次去罗培高家里相亲,连个像样的枕头都没有。但看着腼腆又显得刚毅又有一股子闯劲的罗培高,家庭环境要好得多的姚玲芬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1993年,夫妻俩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兴隆沟村建起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小作坊,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结婚二十多年来,姚玲芬说最佩服丈夫的就是他那种执著不服输的劲头,看准的事情不达目的不罢休,直至最终把事情办成,心甘情愿地陪伴着丈夫一起吃苦,支持丈夫的事业。到2004年,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罗培高注册了硒源山茶业(湖北)有限公司,从此,他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快车道。

认识罗培高有十多年了,但他是个大忙人,平时很少见到他,他的很多创业故事也是听别人说起。前几日回小村,提前联系上他,得以和他面对面地交流。健谈的他虽然比我年龄稍长,但看上去却比我小,白净的皮肤,短而成型的平头,如果之前不认识他,根本就不会把他与农民联系起来。但他的话语之中却不失淳朴和厚道。他说,“我从一个农村的穷娃娃走到今天,虽然不容易,但是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不是没有亲朋邻里、父老乡亲和工友们的支持,也不会成就我的梦想,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所以我现在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要带动周边的茶农共同致富,带动我的工友一起致富。”他还说,做事要有一个好心态,即使失败也不能一蹶不振,只有跌倒后有爬起来的勇气,才会一步步走向成熟,也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田久林是硒源山茶业(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谈起与罗培高多年的合作,他说:“罗总是个非常厚道的人。当年我们一起到浙江农大学技术,他的那股子钻劲我自愧弗如。我与他合作这么多年,他总是放心地把生产这块的管理交给我,非生产季节安排我和其他管理人员外出参加管理及技术培训,还解决了诸如养老金等后顾之忧......我先后在不同的茶厂搞过,罗总确实是个实实在在的搞企业的人。他这样对待我们,不管从哪个方面讲,我们不认真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都说不过去。”

朱亮也是硒源山茶业管理团队中的一员,当我问到罗总怎么样时,他伸出双手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我自己和别人合伙办过茶厂,但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罗总这里,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很满足于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与他共事的这么些年,我发现他有他的人格魅力,那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是尽力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不然,就对不起罗总的信任。”

在硒源山茶业自建的茶园里,一位老奶奶正聚精会神地采摘着茶叶。当我进入茶园与老奶奶攀谈时,她说:“罗老板是个好人,他种我们的土要给钱,我们摘茶他付我们工资,像我这样的老棒棒现在到哪里能找几个钱嘛?要不是罗老板种我们的土,我这七老八十岁的人想都不敢想一年还能找个万把块(钱),我现在吃穿都不需要儿孙管呢!”说这话时,老奶奶灿烂的笑容堆满了她饱经沧桑的脸。

在罗培高看来,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搞企业的人必备的素质。一个地方,就你一个人富起来,而周围的老百姓还是老样子,换谁心里也不舒服,你说是不是?罗总的一句话,让我久疏农村的心也难以言状和莫名。

在硒源山茶叶厂部,田久林递给我一份资料,上面反映了目前公司的相关情况。“注册资金1200万元,固定资产650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公司占地面积28亩,厂房面积多平方米,加工设备500余台套,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热风杀青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各1000吨富硒绿茶精制生产线、富硒红茶精制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000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就在眼前,让你难以想象出在二十年前,这样的企业还是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能在深山里拼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罗培高和他企业发展的背后有多少故事,恐怕短时间内很难全面进行探究。

“诚信,是硒源山茶叶的立业之本。我认为,让诚信这座大厦矗立于大地上的,是每一个瓦工和一块块方砖。因此,我们公司在诚信文化的建设上,更为注重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公司每一笔投资、每一份销售、每一个电话的回复,都体现规范、专业和客户利益为上的原则。因为理念和制度给予我们的,只有这种选择。‘客户利益为上’永远是硒源山茶业员工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专业,是硒源山茶业的发展基础。专业意味着对事物深度的、精确的把握和判断,是对质量的深入研究。因此,精湛的学识和客观严谨的探究精神,一直是公司极力张扬和引以为自豪的品质。然而,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专业更应该转换为价值的创造。”罗培高的一席话,令我不得不佩服他独特的发展思路,更关键的是这么多年的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诚信和专业,这样的企业和管理理念,带来的结果会是怎样呢?摆在公司的荣誉给出了答案:连续两届荣获鄂茶杯金奖、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会金奖、中国山东茶业博览会金奖、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金奖。

在和朱亮聊天时,他给我说起另外一件事:罗培高在公司每次的大会小会上都会说,每位员工都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技术和工作能力,在工作中不断进步,硒源山茶业虽然是以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是大家的。等到他退休的那天,谁有能力谁就接他的班,自己的儿女也只能通过和公司员工平等竞争,竞争输了就得让别人来管理。说白了,罗总就是不想把公司办成家族式的企业。朱亮对此心悦诚服:我相信罗总说的是心里话,这么多年公司的发展已经证明他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而在罗培高的眼里,企业发展的根本是需要企业团队的共同进步。他说:“应该说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是有些进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员工团队都进步了,才能推动公司的进步和发展,公司才会具备做大做强的根基。所以,我每年都投入不少的资金,分期分批将员工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包括我自己。特别是近两年来,我越来越感到团队的综合素质与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难以适应,所以投入到员工培训的资金也是不断加码,预计今年将要花近60万元用于员工考察、学习和培训。其目的就是培养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员工和管理团队,否则,公司只会止步不前。”

对经营企业的人来说,都知道发展的每一步都存在着风险,但如何在经营过程中化解风险,关键是看你在风险面前如何去决策,最终让风险成为企业发展的催化剂。茶叶是一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饮品,虽然有较为固定的消费群体,但仅仅停留在生产和销售上,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可能做大做强。罗培高对此可算是未雨绸缪,蓝图早已心存于胸。目前已经在与深圳的一家专业营销策划公司联系,希望能够与之合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就是在着手实施他的大手笔,运用统一的设计、布局、文化格调建立具有硒源山特色的连锁网店,今年将完成在黔江、酉阳等渝东地区的网店建设,逐步向全国拓展,形成“基地+公司+网店”的企业经营模式,把过去传统销售模式的中间环节去掉,使产品直接进入消费者,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同时,依托已经实施的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生产高端生态有机茶于一体的中嘴堡“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实验园”,使之成为联系公司与客户、消费者的纽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硒源山”系列产品的文化内涵。

蓝河边,罗培高还在为他的梦精心编织着,让硒源山的茶香溢满九州大地,漂洋过海,飘向欧美。人头山下,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片片茶叶从四面八方飞进蓝河边那块写有“硒源山”金色大字的厂房里,经过工人们灵巧的双手之后,唱着山歌飞向山外。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5: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