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登长城怀古
正文

作者:冯晓白

说到万里长城,千百年来,中国人朝朝代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某种意义上说,全赖于一个悲惨凄凉,令人心灵震撼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一个悲凄的哭声,一段倾覆的长城,经过文化人的杜撰,演义出多少传奇色彩浓郁的文化现象。当你还是乳臭未蜕的孩童时,就被长辈们绘声绘色讲述哭倒长城的凄美故事所吸引,且深深地同情着这个人生悲剧。秦始皇的暴虐凶残,形象地种在纯情的心田里。至于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起于何时,虽无法去考证,但它作为数罪秦始皇的载体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我想,除了中国历代有文化的人外,千百年来老百姓知道其修长城的罪魁者当属秦始皇嬴政的都起至这个故事。这不是妄言,而是事实。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哭倒长城寻夫的故事,才把修长城这件事名扬天下。它是暴政与苦难的象征物,是致罪的证据。其实,这是出于无知。

记得在我少年时代,正是国人从黑暗的旧社会脱台出来,中国新生政权的领导者,为了致民于富,致国于强,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农业,大兴农田水利,填沟筑坝。为了只争朝夕,千百万人忍着共和国初生的艰难困苦,去奋斗,这时就有人站出来,骂兴修水利是“秦始皇磨民”,用秦时的筑长城影射之。对此,我幼小心灵留下的烙印极深,秦始皇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残暴无比,如虎狼般。后来上学读书了,方知修长城的目的是防御匈奴对中国(其实是中原地区)的侵袭,明确了修长城的善举,以及体现出来的先民智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使我对长城的矗立产生了景仰之情。

五年前的一个初春,我第一次登上了长城。一种骄傲与自豪感,怦然在胸中升腾,自忖,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是春节刚过,我与友人去北京,在八达岭见到了长城。当我一走近长城,便有一种边塞风雨潇潇的感觉。一阵阵凛凛料峭之风,一阵阵翻卷的尘埃,加上那飞沙走石猿啼鹤唳之象,大有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之苍凉景象。我似乎走进了枪戟杀戮,烽烟滚滚的古战场。

登上长城,踏着坚实宽大的方砖砌成的墙顶,抚摸着那整齐巨大的条石葺成的外墙墙体,我从心里拈量出它的分量,它的岁月架构,它蕴含的曲折厚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难怪历史赋予它那么自信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在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会想起长城那伟岸而凝聚人心力的形象,从而激发民众重新用鲜血再筑一道万里长城,以众志成城去抗击外敌入侵。

实际上,长城是一种伟大的概念,即民族精神之概念。其每块砖石只是民族肌体上的细胞,是一个个体概念。民族的伟大长城,正是由一块块砖,一块块条石砌成。个体的砖石凝聚成民族的长城。

视线离开我脚下的长城,遥岑远目,长城蜿延在沙漠上,盘旋于崇山峻岭间,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像一条巨龙,奔腾于万里山河上。我沿着长城徜徉,思绪儿像飞燕频频回旋心头。万千民众一队队一组组匍匐在山沟深谷间,冒着酷暑,冒着严寒奋力凿石烧砖。他们背负起青砖、条石在督军的皮鞭下,正亦步亦趋艰难地攀援前行。饥渴、疲劳、喘息、挣扎在山路弯弯。黎黑的肌肤,坚硬棱棱的骨骼,深陷的眼眶,烂缕的衣衫,苦难与伟大集于一身,烙在了难以留存的历史时空画卷上……人们看到的是具形的长城,而看不到已泯灭的一个一个肉体。长城的伟大,正是一个个被泯灭了的个体伟大的具象。此时,我突然记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尽管这故事是对暴政的批判,但也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把劳动人民的苦痛用故事的形式托出,昭示于世与长城同在。

这次登上长城,正直国庆节的前夕,时序是乙亥年闰八月孟初。在慕田峪登上长城又是一种感觉。仲秋之时,秋高气清,千山万岭翠绿红叶洪托出塞外寥廓旷远的富丽景象。我站在长城的古炮台上,眺望着那苍莽的山岭,俯视那起伏蜿蜒的长城走势。我对长城的存在顿生怀古之幽思,感叹历史岁月的包容与痴情,它把体现民族伟大精神的“教科书”长城率真地遗留天地间,永绩传承!此时,千古一帝的形象;身负重累,青筋暴凸的黔首形象;那些让文人墨客在书本里,舞台上表现得淋沥尽致的艺术形象,交替在我脑海里映现。我不得不感到困惑,历史又是怎样的捉弄人。有人把秦始皇骂得体无完肤,有人把孟姜女范喜良的爱情悲剧同情得入骨三分,何也!

回歸历史的本来面貌,把失之公允的评判,从历史的误解中承释出来,正确地认识历史,还历史一个公正。就以脚下的长城而论,据史料记载,是明代修筑的,其显著之处就是以御敌为目的。大都设在关隘之处,而关隘都设几重城墙,有的多达二十重,并且在长城南北设了许多城堡,烽火台,用以瞭望敌情,传递警报。明长城距秦长城相隔近千年,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长城的描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从而给天下留下了一个凝固的印象,长城是秦始皇所为。历朝历代修长城的史实却被无情岁月淹没在浩渺的烟云中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先后有燕韩赵魏秦诸国修筑过长城,只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要建万世基业,便把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宛延万里的长城。从此长城之名扬于天下,而秦始皇施暴政的骂名也随之起于里巷之俗。其有代表性的国骂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正是基于国人对暴政的痛恨与诅咒。据史料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源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齐之大将杞梁,作战勇敢,在一次与莒国交战中,孤军深入被围,战死杀场。尸体运回齐国国门,齐庄公只让杞梁妻到郊外吊唁,从而引起杞梁妻的愤慨,遂质问道:难道杞梁战死还有罪吗?如果无罪为什么不能家祭举丧?齐庄公被质问得无言以对,答应了要求。至于齐庄公处于何种用心,但杞梁妻据理力争的大智大勇,受到史学家的公正评价,并载于“春秋左传”里了。四百年后,汉朝学者刘向在此基础,做了艺术描述又收录到他所著的《列女传》中。传曰;“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内諴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之崩。……遂赴淄水而死。”此描述一出,便为后人杜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到了四百年后,唐朝和尚贯休,为了控诉秦之暴政,便移花接木,把杞梁妻枕尸哭城的事,改编成传之不衰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而还把杞梁改名范喜良。杞梁妻本无记载之名,而撰为孟姜女。后来经过多次文学加工,使孟姜女的故事逐渐完善凄美,从而流传天下。

秦始皇修长城之说,孟姜女哭长城之撰,同出一辙,其意旨在于讥讽暴政。司马迁《史记》对暴秦的定论,以致使汉以后正统意识日臻根深蒂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暴秦意识”的产物,是对历史歪曲的注释。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拂去抛撒在历史轨迹上的尘埃,还它一个原本面目。

世间的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假如说长城是秦之暴政的佐证,那么长城在历史上所显现的作用,以及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之伟大,民族智慧之超凡,是多么地让人自豪啊!中华民族的伟大,是一件件看似不为人理解的事件经过时空的虑析而矗立在人们心目中的。长城开发了民智,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可褒可贬,斑烂多采的文化现象啊!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以长城为荣,而不要虚荣;应正视长城的过去和现在,爱护长城,理性的认识它,弘扬他蕴含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