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孔子故里行
正文

孔圣人的故里在山东的曲阜,曲阜市原是济宁市下辖的一个县,可能是近几年才撤县设市的,济宁市是啥面貌我没有去过,我们是从泰安一路乘车直接驶入曲阜市的,听导游说曲阜市地域不大,但人口有六十五万,仅孔姓人口就达十五万之多,占全市总人口的将近五分之一。

第一站我们拜遏了曲阜市郊的孔府,孔府占地面积很大,整个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的一层式两檐水高起架房屋,将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的春秋时期的建筑风格完美保留了下来,整个孔子家族直系亲属的居所和府第一概无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尤其将孔子幼小时期玩乐、少年时代启蒙、青年时代发奋读书、成年后学习思考著书立说等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起居以及一心求学、严谨治学的场所一一展现在广大游人面前。据说,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孔老二,原因是孔子爸爸的原配夫人施氏给孔家生养了九个女儿而没有一个男孩,为了延续祖业,孔父于是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尼,但是跛脚,当时的封建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非常严重,因为长子有脚疾不能承担这一责任,所以孔父在六十九岁时又向颜襄家求婚。当时颜家有三个姑娘均未出嫁,但大女儿、二女儿都嫌孔父年长默不作声,唯有十六岁的三女儿颜徵在答应嫁给他。两人结婚以后,经常到曲阜附近的一座叫做尼山的小山上去祈祷,祈求上苍让他们夫妻俩早生贵子,后来时间不长果然怀了孩子,于是在公元前551年的秋天孔子就出生在尼山的一个山洞里,这洞据说至今还在,取名夫子洞。当时襁褓中的孔子长的很丑,头部中间低凹,四周高耸,像一个小土丘一样;眼睛白眼珠多,黑眼珠少;耳朵向外翻出;牙齿露在外面。因为孔子头部如小山丘,又是出生在尼山,加之排行老二,故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刚一出生,父母见他这样丑陋,就把他丢弃在尼山的山洞里,然后回家了。但身为母亲的颜徽在却天天思儿心切,于是第二天便独自一人来到洞前。当时的天气很热,特别是在山洞里尤其闷热无比,颜徵在从洞口趋步向内走时却发现了惊异一幕:老虎和老鹰正在山洞里卧睡,她看到这一幕后吓坏了,以为自己才降生的丑儿早已被禽兽吞食,于是藏在洞口外顿时肝胆俱裂、悲恸不已,偷窥洞内看有没有留下孩子的骨殖什么的,但这时映入她眼前的却是一副怪象:那群禽兽并未吞食亲子,而有一只老鹰正在用翅膀给幼小的孔子扇着凉风,一只母虎正在给婴儿哺乳,孔母藏在洞外偷窥良久后才匆匆离去藏在洞外丛林中,等到老虎和老鹰渐次离去时才胆战心惊地钻入洞内,只见幼子在洞内酣睡,心痛却又复得亲子的孔母遂将孔子抱起后捷步回家,并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向孔父诉说,夫妻俩觉得这孩子一定不是常人,于是将奇丑无比的小孔子精心哺育,这样孔子才得以存活下来。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撒手西归了,对孔子老父来说,老来得子是福气,而对年幼的孔子来说,幼年丧父却是人生的一大不幸。由于他的母亲是小妾,父亲又是个没落的奴隶主,因此,孔父去世后,为了生活,颜徵在带着孔子和他的哥哥伯尼来到娘家寄生。孔子的外祖父颜氏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家里藏书非常多。五岁起,孔子就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开始读书。十六岁时,母亲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儿,开始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独自谋生、学习和奋斗的一生。十八岁时他娶妻亓官氏,后来生了儿子孔鲤。虽然家境很是一般,且长期在外祖父家生活,但孔子却敏而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因此在他二十岁风华正茂之时,已在曲阜一带在学问上很有名气,于是很多人拜他为师,向他求教。纵观相貌丑陋的孔子从少年、青年再到中年不仅聪慧好学,而且知书达理饱读群书,满腹经纶,以至到后来周游列国讲学传道,思考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看通视透的洞察力和醒世教化的感染力,所以民间有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之说。这当然是传说罢了,我们无法进行考证,但从中也说明自古圣贤就苦难多多、磨难重重。

孔子早年也曾谋求过功名,做了三个月的官,但政绩平平,于是很快就辞官潜心于学说研究。在封建社会,教育向来是被官府垄断着的。只有官宦人家或富贵人家的孩子才有权利受教育,穷苦人家的孩子是没有资格享受教育的。但是孔子打破了这种垄断,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收授学生。当时孔子收的学费是粮食和腊肉,对家庭特别穷的孩子就免除他们的学费。其实在今天实施了多年的希望工程,可以说在孔子那个时代就开了风气之先。孔子的教学内容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了德、智、体、美各个方面。

孔子三十岁时开始设学授徒,开始了漫长的教学教育生涯,他面向民众首开中国私人讲学的先河,提倡的教育平等之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这方面是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由此也奠定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地位。孔子五十一岁时,才做了县令,后来曾在鲁摄相事,然而时间不长,便辞了官,五十四岁时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游说。先后到达当时的齐、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所到之处,有的国君愿意封他高官,有的愿意给他封地,让他过舒适的生活,但唯独没有国君愿意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遇险,吃尽了苦头,历尽了磨难。当孔子六十八岁时,已有学生开始在鲁国作了大官,遂积极向国君推荐孔子的思想和愿望,于是鲁国国君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孔子回到他的故乡。回到鲁国后,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学和文献整理上,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二岁时,在贫寒中结束了成果丰硕的伟大一生。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既承受了鲁国独有的上层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浓重的列国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一生勤奋好学,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对现实社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学习总结历史文化遗产,在厚积薄发中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为推行其思想学说,他周游列国,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大力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广收门徒讲学授道,传播文化,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他所提出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有着丰富内涵,既维护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又强调各等级之间应该承担责任和义务,尤其还倡导一种从天子到庶人、从治世到修身都应当具有的“仁”、“德”、“忠”、“恕”为核心的道德精神,站在今天高度进行分析,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道德化,伦理道德政治化的特点。

在导游的解说下我们走马观花似地瞻仰了孔府的每一房屋、廊室,接着去了离之不远的孔庙,孔庙者,实乃春秋战国后,后世的封建社会帝王和主政山东的地方官员鉴于以孔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文化在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而修建的纪念孔子的庙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孔子纪念馆,孔庙的建筑规模很大,前前后后方方圆圆栽植的大批以古柏为主的景观树群年轮最少的都在四百年以上,由于是不同时期的封建帝王们在各自主政时期亲自拨款修建的,所以大部分建筑既气派大气又气宇轩昂,为何封建帝王们如此尊崇儒家思想和儒学,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呢,原因很简单,孔子的学说思想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的尊君、忠孝、仁和、道义、知书、识礼、睿智、中庸、诚信和君尊臣贵、男尊女卑、阶级森严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以正统文化的思想地位不可撼动地影响着官方和民众的意识形态,为了进一步巩固好他们的江山社稷永世不倒、万古长青,前面的开国老祖宗拨巨银建了一座孔庙,后面的皇帝和后来的开国帝王们便竞相效仿,以示自己尊孔崇儒的决心和意志,这一方面强化儒家思想、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彰显自己重文崇德并以此达到教化庶民、笼络人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巩固本姓皇室家族祖祖辈辈将江山社稷的接力棒代代相传,而不让异姓他族接权的长远谋略的一大举措,以此来从意识形态领域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现实需要。唐代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匡胤、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康雍乾三代帝王都在此立碑树传。孔庙的占地面积要比孔府大出许多,来此瞻仰和拜遏圣人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孔庙的大片古柏群落中,有一棵古柏的半身空洞里高高地生长着一棵夹杂在树干空洞里的参天银杏大树,很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成为这古柏群落里的一道绝美奇景,人们称之为“树中树”,景观颇具特点,名字也起得独具匠心,在孔庙我们游览了差不多将近一个小时,只是挨个走马观花、闪电式地看看,如果慢慢拜遏、细细观瞻,就不是一两个时辰能看完的。孔庙的不同建筑修葺于不同历史时期,虽然有的顶层颓露后几经维修才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总的给人的印象是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那些建筑将质量放在了第一位,如若不是严把质量关,土木砖石建筑能保存到今天的没有几个,更何况孔庙偌大的建筑群落竟然在不断地修缮中代代传承保护下来,历经了多少王朝更迭、多少帝王易接、多少风霜雪雨、多少风蚀地震、多少天灾人祸、多少历史尘埃,这不得不说是历代管理者的一大历史贡献。瞻仰罢孔庙后,我们静静地走出庙宇旁的院落穿行在古柏掩映下的幽静小道上,心中感想很多、浮想联翩,圣人终究能够成为圣人,在于他的自幼乐学苦读饱览群书、青年善思笃专深悟后辛辛苦苦著书立说、中年周游列国讲学传道教化庶民、老年招童办学授业解惑培贤育士广播知识种子,孔子的儒家学说实为博大精深、思想深邃,他的教化育人、辩理明智、经世治学的思想曾经影响并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据说明代一代名相张居正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委实不假。

拜遏孔庙后,由于到孔林去的路景还有一千多米距离,加之正午的艳阳晒得起劲,浑身也有一股困乏劲儿,于是欣然乘上电瓶车去毗邻而居的孔林瞻仰,孔林占地面积也很大,并且里头世世代代植下的大大小小的孔柏繁多,真是莽莽苍苍、密密层层、郁郁葱葱,柏树群成为孔林的一大景观,称作孔林,实乃孔子及其嫡传子孙世代之坟冢陵墓也,我想可能是孔陵的谐音演变过来而已。向内不断行进后,里头巨型石碑居多,低矮的墓碑在柏树群间的陵冢上也是不少,有的坟冢早已在地面上没有一丝痕迹,要不是墓碑端立,根本想象不到此处地下还有陵墓深葬。通往孔陵的地面上全部用青砖铺就,栽立了大大小小的很多石碑,包括孔庙里的牌匾、不同形状的石碑以及这些孔林里的巨型石碑,都是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后加封追谥的,自汉高祖始不同时期的帝王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将这一封号的作法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民国年间画上句号。两千年来,儒家文化始终备受当政者的推崇和优待。孔林中的石碑有几处是用水泥涂抹衔接复原后竖立着,已成为站立着的“断”碑,若不细看是难以发现的,据说是在“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当中当时的红卫兵们将石碑推翻后用铁锤猛砸所致。历史真是历史,来不得半点假设和臆断,如今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四十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却轰轰烈烈地发生了那场影响了中国当代历史发展进程和亿万人民命运的长达十年的“浩劫”,真是让人不堪回首。

孔子的陵墓旁一些国内外游客摆放着丛丛鲜花,一些已经数日稍显枯黄,一些插在瓶水内鲜活如初,娇艳无比,孔子的巨大影响力不仅在中国,并且在东南亚国家乃至亚洲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说他是圣人一点都不为过。他的思想、文化不仅影响了历史和当今的中国,而且还会继续影响后世和世界。与孔陵相邻而居的是给孔子亲自在墓旁搭棚守孝三年的得意门生颜鲁的墓冢,再往右边才是其子孔鲤乃后世子孙之墓。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广为推崇,否则颜鲁不会安葬于一代圣人孔子墓旁,亲自在陵墓旁修建简易房屋吃住于斯、守孝于斯长达三载,现在回味一下是啥精神?这种孝道文化之脉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先贤弟子心中。

一代圣人仙逝已达两千多年,历史的尘埃和烟云不知吹散了多少风云人物,逝者如斯,一代代帝王将相和时代枭雄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厚尘薄埃之中,但圣人毕竟是圣人,他不仅为曲阜这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古邑老城带来了旅游业的繁华与兴盛,而且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不仅成为主宰曲阜这方沃土的地标,而且成为影响齐鲁大地和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魂魄。走出孔林,附近到处都是兜售孔子雕像、铜盘、铜像、石像以及孔子所著的《论语》等著作和纪念品的,一代圣人孔子为曲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文化基因,曲阜人们因为孔子而骄傲,齐鲁大地因为孔子而自豪,中华民族因为孔子造就的儒家文化释放出的巨大光芒而倍感文化自信和历史荣光!?

2014年10月中旬于甘肃省委党校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