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先贤端木子
正文

孔子教学的特点是因材施教,每一个弟子的性格不同,教育方法就有所不同,比如两个弟子问同一个问题,他的回答就完全不一样,有一次冉求问孔子:“一听到该做的事就去做它吗?”孔子说:“做它。”冉求出去以后,子路进来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一听到该做的事就去做它呢?”这时在一旁的公孙赤感到很奇怪,说:“冒昧地问一句,为什么问题相同,答案却不一样?”孔子说:“冉求遇事退缩,做事犹豫不决,因此要促进他;子路胆量超人,做事莽撞,因此要抑制他。”

孔子对子贡也一样,他发觉子贡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跟人家比较。跟人比较一般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处处不如别人,让自己自卑;一种是事事都比别人强,使自己自满。子贡是后者。因此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那个更好?”他这是明知故问,大家都知道颜回悟性很高,道德又接近孔子,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他的意思是:子贡你不是喜欢比较吗?那就跟颜回比比看。子贡很聪明,知道老师的意思,赶紧说:“我哪里敢跟颜回比呀,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差远了。”孔子听了很高兴,说:“是的,你的确不如,你和我都不如颜回。”孔子甚至说自己都不如,把颜回拔得太高。事实上,居已有的史料说明,颜回除了安贫乐道、道德很好之外其他的对后世影响几乎没有。况且从文学角度上讲,颜回在《论语》中显得很苍白,相比之下,子路、子贡有血有肉、有对有错,写得很丰满。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是因为他的个性喜欢这一类人,他喜欢的类型第一道德要好,第二要沉默寡言,孔门十哲中道德科的四个人都属于这样的人,闵损、冉耕、冉雍孔子的评价都非常高,颜回更是带在身边如同掌上明珠。而能说会道的人孔子一般不太喜欢,《论语》一开始第三句就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就是能说会道,加上令色就是假,孔子非常讨厌。其实就是真,孔子也未必喜欢,子路心直口快,跟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不喜欢;子贡是言语科的代表,口才非常好,孔子也经常敲打。因此不能够因为孔子喜欢颜回就断定他是七十七弟子中最出色的。明代大师王阳明崇尚“知行合一”,颜回“知”没话说,“行”恐怕不行,而子贡知行都非常出色。难怪司马迁作《仲尼弟子列传》,写颜回只是聊聊数笔,却以大篇幅赞扬了子贡。在我眼里,孔门弟子,最出色的人应该是子贡。

子贡复姓端木,单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是孔子五十五岁以后收的弟子。

子贡天生就是理财高手,爱好从事贱买贵卖的生意,随时转换货物资源,经常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使得家财累积千金,孔子七十七弟子,子贡最为富有。孔子也说:“颜回道德差不多是完美的了,但是经常断炊(有人猜测颜回早死有可能跟他太穷有关)。而子贡却很不安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每每猜对。”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居比较可靠的猜测,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开销非常巨大,自己经济来源又不是太好,收弟子又从不收钱,只收一串腊肉。没有经济赞助不太可能维持这么一大部队人的生活起居,而赞助的人应该就是子贡。

《论衡·知实》中王充说子贡富比陶朱。陶朱即陶朱公,也是就是著名的范蠡。范蠡在帮助勾践灭吴以后功成身退,使用计然之计在十九年之内三次赚取千金,年老后更是遂至巨万,以至于富者皆言陶朱公。子贡也一样,晚年的时候聚集的财富已经可以跟诸侯分庭抗礼,是春秋时期最成功的商人之一。现代人有一种说法,企业家应该要做儒商,会做生意,又有学文,又有道德,不是接近完美?古时候没有儒商这种说法,现代就算真有儒商,子贡就是祖师爷。可惜的是,说到祖师爷,全国百姓知道关老爷的远远多于子贡。

子贡更为可贵的是虽然极为富有,但对钱的态度却是:穷,不低声下气;富,不趾高气扬。孔子赞同他的态度,并补充说:“更好的态度是:穷要开心;阔要好礼。”子贡非常聪明,马上接着说:“就像《诗》上所说的,工匠们加工象牙、玉器、石器一样精益求精是吗?”,孔子教学,重在启发,喜欢举一反三的弟子,子贡这话正合孔子之意,高兴地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已经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从此以后有资格跟我讨论《诗》了。”《诗》也就是后来的六经之一《诗经》,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当时,不论是语言训练上还是文学上都是主要教学课本。孔子不仅要求弟子们读通《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仪场合能够信手拈来。能做到这点的,众弟子中不是很多,子贡就是其中之一。而能够得到孔子“从此以后有资格跟我讨论《诗》”这样的高度赞扬,在《论语》中除了子贡,只有子夏一人。子夏正是孔门十哲中文学科的代表,可见子贡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不逊于子游、子夏。

子贡是位全能的选手,各方面都有卓越能力,就是在道德上也有不错的表现。我们都知道颜回几乎可以算是道德上的楷模了,但他的道德怎么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只是听孔子这么说而已。当然孔子即然这么说我们也相信,但没有具体表现出来,我们就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好,安贫乐道算是好吗?如果是,那这算是高尚道德还是普通道德?道德本来就是抽像的东西,没有具体表现出来很难说清楚,有时候就算表现出来了也未必说得清楚。子贡至少是可以表现出来的,有两个小故事做一下比较很有意思。第一个小故事是: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第二个小故事是: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子路做了好事,但却收了报酬,而子贡做好事还自损财物,应该是道德更加高尚了吧。但是孔子却很不同意。他偏偏赞扬了子路,却指责子贡做得不对。孔子批评子贡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做一件大好事。而子贡提高了这一道德标准,大大降低了本来人人都可以做的大好事。所以招孔子指责很正常,但子贡在道德上的做为是可以肯定的。可见有时候道德过于高尚也未必是好事。

就政事方面而言,子贡也决不亚于政治科的代表子路、冉求等人。曾经担任鲁国和卫国的相辅。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子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子路果断、子贡通达、冉求多才多艺。而通达在从政者的眼里应该高于果断和多才多艺。正因为他的通达加上他的灵牙利齿和强有力的外交手段,使得他在政事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弟子。

当时齐国的田常叛乱,但害怕国内的势力,因此调动他的部队,准备攻打鲁国。齐是大国,鲁是小国,所以孔子听到这消息非常着急,立刻对门下弟子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地,是父母之邦。国家危险到这个地步,你们这些人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子路第一个挺身而出,孔子阻止他。子张和子石请求出行,孔子不答应。子贡出来一请求,孔子马上答应,可见孔子对他如何器重了。

子贡出使,司马迁已说得非常清楚,分别在四个国家之间游说,一次出使就使鲁国存在,齐国动乱,吴国破灭,晋国强盛而越国称霸。一次出使,使各国局势打乱,十年期间,五个国家局势各有变化。这番成就不仅超过他的师兄师弟,也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

因此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到后来甚至有人认为他比孔子还要强。当时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了子贡,子贡却很谦逊地说:“我这点学问本领就如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如果不进门怎么也看不见,何况能找得到门的也很少,正因如此,你们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说:“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可见子贡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了。

对于孔子自己而言,子贡所起的作用也非常大,先别说周游戏列是子贡赞助,因为孔子对金钱从来就不看重,说:枕着胳膊喝水,乐在其中;富,往往是不义之财,与我如浮云。

《史记》中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绝粮,情形十分危急,众弟子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赶往楚国,使楚昭王派大部队来迎接孔子,才能脱困。如果换做颜回去,恐怕楚昭王连认识都难说。做一回小人吧,度一下颜回之腹,我猜测颜回只会紧跟着孔子,学习孔子的一举一动,观察孔子的脸色,揣摩孔子的心思,加上他聪明绝顶,平时很少说话,一开口就恰如其分地说到孔子的心里去,叫孔子怎么不喜欢。猜测得不一定对,但至少有嫌疑。

孔子病危时子贡没有回来,孔子非常着急,终于盼到子贡回来,开口就埋怨:“你怎么这时候才回来啊!”可见子贡在孔子的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子贡也因为这件事心中有愧,孔子去世以后其他弟子守墓三年,子贡守了六年。

孔子去世,子贡成了儒家的带领者,相当于掌门人。他发动了一场树圣运动,宰我、有若都是跟随者。司马迁认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子贡的功劳最大。

子贡守墓六年后回到卫国,以后还做了什么事,史书上已没有记载,甚至他什么时候死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死于齐。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5: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