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情歌赋满南山 |
正文 | 诗情歌赋满南山 ——读陈非《南山下的幸福生活》有感 郑长春 记得纪录片《望长安》中有一句话:“翻过秦岭,便进入婉转的陕南民歌世界,《诗经》中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这一带。”今天,手捧着陈非的《南山下的幸福生活》,才知道,他突然从这个喧嚣世界蒸发了这么长时间,原来是一直沉浸在诗经的回响里,徜徉在民歌的天堂里…… 而且,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在长久的沉浸之后,拿出来厚厚的一本专著——《南山下的幸福生活》。 这就不能不让人对这个充满幻想的文学青年产生起敬畏来。 在我过去的印象中,秦巴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过是个草木丛生、高大沟深之地,这里的人们思想落后、生活贫穷、言行野蛮。没想到,青年作家陈非笔下的南山,竟深深地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良的民间传统。 尤其是,源远流长的陕南民歌就是有力的见证。 通过陈非优美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我知道,自古至今的陕南人,原来竟是那样的憨厚、勤劳、朴实而自由自在,日出是诗,日落是歌,像从画中走来。何谓幸福、何谓和谐,如此诗情画意的生活,不就是我们苦苦期盼、天天呼唤的幸福么? 我还发现,陈非在这本书中的语言表达,与他过去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似乎字里行间带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质感,其一草一本、一川一水,无不洋溢着诗样的情调。 我想,作家在写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时,一定是心在碧水密林间滑翔,嘴里不由自主地吟着那美妙的的民歌吧。 一个身处青山秀水、被优美旋律包围的人,应该是内心平和、干净的。 平和而干净的语言表达,流淌出的只有细腻柔和的情感、舒展清纯的感觉,就像夏夜山涧吹来的丝丝凉意,解渴而缠绵。 这就是神秘而美妙的陕南民歌。 通过陈非的文字,我们知道,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以听觉的震撼,那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山野之风;在演唱方法上,陕南民歌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更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 其实,早在先秦,汉水文化就开始在此发源,而且影响很深。因战乱等原因带来的多移民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决定了秦岭之南不仅有秦楚文化的沉淀,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陕南民歌,则有相当的封闭性。这封闭,是地理环境造成的,不是陕南人的错。 当然,更不是陕南人的不幸。 某种程度上,也使它保持了自己的纯洁性,避免了外界污染,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着。表面上看似失宠和不幸的南山,实际上充满着可爱和幸福,在其静谧世界里,处处显露着真性和天道。实在是,不幸中之万幸矣! 大自然真是人类最好的舞台。南山,是陕南人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的殿堂。 若干年来,这里淳朴的大山之子,每天除了种地干活,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沉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苦不堪言,心里的酸甜苦辣无处诉说,只有吼几声号子,唱几首山歌,来抒发他们各自内心不同的情感,也可以消除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枯燥和疲惫。 如,陕南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果树长满坡/唱得幸福落满坡……”,这首民歌叙写的是陕南人民的幸福生活,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山坡上采茶或放羊,唱出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而就是这首学生随意创作的民歌,在五十年后再次在北京城唱响。可见,民歌之魅力! 说到底,民歌是一个地方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在陕南,逢年过节或大型集会时,她们合唱;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时,她们独唱;庆祝收获、向往爱情时,她们对唱…… 气氛浓郁而炽热,唱腔随意而激情,歌词即兴性强,无固定的曲调格式,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 “回望小村四围绿树浓荫,动静相宜,阴阳明暗搭配得恰到好处,初夏的阳光将天空染色成一幅水墨丹青,浅淡清颜,晕色光线中我渐渐地抬起了头,望着头顶这方蔚蓝的天空,水蓝水蓝的天,空气里散发着一股野草清香,在这个如今叫做保安镇的小山村里,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风起鸟鸣有歌声从山谷飘来。”此刻,读着陈非这些温馨的文字,我仿佛闻到到秦岭的花香,听到的久违的鸟鸣,恍恍然,已分不清这是民歌的南山,还是南山的民歌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