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爱晋茶·爱山西 |
正文 | 山西人与茶,素有不解之缘。 【茶之爱】 一、饮食之需。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因杂粮性硬,难以消化,饮茶可促新陈代谢,让人精神焕发,心清气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山西人信这个理。故百姓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没茶的日子,就像咖啡之于西方人,再丰盛的宴席,也会索然无味。在山西人的生活仓储中,茶之地位不可或缺。 二、待客之道。山西人质朴厚道,重情重义。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已成为山西人的迎宾习惯。无论是官场权贵、商界精英、文人雅士乃至我等布衣百姓,都以爱茶为时髦的雅趣,岂是烟、酒所能相提并论的。是增进情谊也好,是洽谈生意亦罢,注重的是一种韵味,营造的是一种心境,追求的是一种情致。不管你是谁,轻轻跨进门坎,相聚一堂,把盏品茗,雅俗相酌,不论相识还是陌生,皆是人间缘分、天长地久。 三、生财之路。当年晋商万里贩茶,汇通天下,拓展了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万里茶路”。经营茶叶是晋商贸易的一部分,也是其获取商业利润的主要途径。那是一个车马喧腾、旌旗猎猎、商旅如云的热闹场面。即便在交通艰难、信息滞塞的时代,一旦契合某种生态需求,也会喷涌成一种不可思议的商潮气势。由此带动,一大批茶庄、茶号纷纷出现。说像雨后春笋,并不为过。时光荏苒,越来越多的山西人加入到饮茶爱茶的队伍中。 四、文化之味。文化是最好的泡茶之水。如果没有文化,茶叶不过是些干枯的条索。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曾经是唐尧故地、虞舜国都、大禹立夏、战国重镇、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北门、汉国强藩、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民国雄邦。当茶遇上三晋文化,就如同茶遇上水一样,立即被唤醒而饱满、鲜活起来。 【茶之梦】 茶发乎神农,本为国饮。山西古有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今却无人种茶。在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上,山西不应缺席。山西人对茶的爱,就弥漫着这样一种难以言说的痛。饮着他乡的茶,品着异地的味,其情何堪。 当齐鲁的陈厚珉的第一次踏上三晋的土地,当他耳畔响起那首凄怆悲惋的《走西口》时,当他的足迹叠加在当年晋商走过的茶路时,一个冲动的念头,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梦想,萦绕在他的脑海,纠缠着他的思绪:“晋商万里贩茶,为何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种茶呢?” 陈公这样做了,豪迈的足印,踩碎了嶙峋的山岩,叩响了对“南茶北移”的追寻与眺望,用爱编织襁褓,用心体验酸碱,用情把控温度,青丝飞暮雪,壮年成古稀,20年风雨茶路,终得酿出厚民晋茶的滋味,馨香了茶史春秋! 恰如崔玉龙先生在《晋茶赋》中描绘的那样:“……齐鲁陈公者,自幼怀奇想,到老志弥坚,反弹琵琶,自信东作西成;造福百姓,敢教南茶北徙。斥巨资,耗心血,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垂成霍山七里峪,终落夏县泗交山……”自此,山西便有了“南茶北移”的秀色佳人,于姹紫嫣红处,独领风韵。 【茶之品】 天地氤氲,万物荣华。晋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藏深山半遮面,但却是品质上乘,天然厚道,绿色健康,茶中珍馐、茗界新秀也。 晋之绿茶,萌芽于霍山七里峪,蓬勃于中条泗交山,皆是云雾缭绕的神仙地,更是文化富集的福洞天,有者将其誉为“山西的武夷山,大陆的阿里山”,是名茶生长的绝佳环境。晋茶扎根青山绿水,汲取自然与人文的养分,呼吸清纯饱满的负氧离子,以三季的蕴藏,集聚山西人的性格禀赋,将三晋厚重的文化基因,厚积薄发,绽放成一场春之绿事,香凝嫩芽,气聚叶片,芳名露华鲜。正如陈厚珉先生《沁园春·晋茶》里写道:“惜金牌龙井,名高价贵;陈年普洱,抢占风光;一代天骄,武夷红袍,稀缺难于坐大堂。俱往矣,喜后来居上,晋茶称强。” 晋山晋水一晋茶,应是人间第一茶,更是儿女心中茶。饮晋茶,爱山西。天涯外,温柔处,晋茶即故乡。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