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仙岭游记 |
正文 | 苏仙岭游记 (肖力丰/文) 苏仙岭位于湖南南部郴州古城东北角,高五百余米,自古就有“湘南翠屏”和“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乃郴州的城市名片。 今年夏末,我因一些私事有幸往郴州走了一遭。刚出郴州火车站,就见广场上有一组金属塑像:一个古代青年男子骑着一只白鹤飞升上天,下有一对白鹿翘首仰望。塑像下一块石头上刻着“苏耽跨鹤”四个大字。我想,这组塑像背后一定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安顿下来办完私事以后,恰逢周末,我便乘车前往苏仙岭风景区一游。 来到岭下,首先是一个巍峩的石牌楼耸立眼前,正中门额上题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穿过牌楼,来到万福山脚寻路上山,只见山路中央每隔一步便刻有一个“福”字,右边巨石上也刻有许多“福”字,它们字体各异,许多游客在此祈福留影。左边则有万福泉,泉水清冽,波平如镜,泉上拱桥和泉边凉亭、翠竹皆倒映其中,恰似一幅优美怡人的山水画。 过了万福山,只见绿树环抱之中一栋青砖青瓦的宋代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门上刻有“郴州旅舍”,原来这是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贬谪郴州时住过的旅店。进得店门,是一个小天井,墙角边有一丛修竹、一张石桌和几条石凳。天井后是三间青砖瓦房一字排开,中间是厅堂,两边是客房,墙上刻着秦观的生平、画像和词作: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扬州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哲宗时由苏轼举荐入京做官,历任……。工于诗词,乃苏门四学士之一。后因新旧党争而屡遭贬谪,于绍圣三年流放郴州。翌年写下著名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以慨叹不平遭遇、抒发郁闷愁苦之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全词情调低沉哀怨,全无写给恋人苏小妹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乐观精神。可见元祐党争对词人的打击是多么的沉重!此情此景再读此词,才真正感受到作者在词中所流露出来的那份孤寂、无奈和怨忿。想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深表同情!后来,解放初期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参观“郴州旅社”时,有感于秦词太过消沉,便和词一首: “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 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上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陶词虽用秦词原韵,但反其意而和之,一扫秦词的低沉格调,充满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人评价说:陶词与秦词在艺术上不相伯仲,但在境界上陶词远高于秦词。而笔者却不以为然:因为作品的格调与作者的身世遭遇密切相关,只要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且情景交融、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悲也好、喜也罢,都是境界高超的作品。就好比湖南人爱吃辣莱,苏州人爱吃甜食,但不能说湘莱比苏菜好(反之亦然)。总之,秦词陶词与“郴州旅舍”给苏仙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观赏价值! 离开伤心地,来到白鹿洞。相传西汉文帝〔一说惠帝〕年间,郴州东门外一潘姓人家之女到郴江边洗衣时,被一朵五彩浮萍的红须根蔓(一说是根红线)缠住了双手,潘姑娘便用牙齿去咬开,不小心将红须根蔓呑入腹中便怀了身孕。可怜潘姑娘乃红花闺女、尚待字闺中,却未婚先孕,罪名不小,若让族人知晓,不但父母颜面无存,自己还要被浸猪笼沉塘丧命。她只好躲到牛脾山桃花洞内生下小孩、取名苏耽,三日后忍痛离去。小苏耽在洞内啼哭,哭声引来了一只白母鹿入洞躺下为之哺乳。当时洞外凄风苦雨,洞内阴冷潮湿,这时又飞来一只白鹤张开双翅为小苏耽遮风挡雨御寒。后来,小苏耽长大了,寻到生母,不但不怨恨生母的遗弃之举,而且还在桃花洞下的桃花溪畔为母亲筑一小屋母子同住,每天砍柴、挑水、做饭侍奉生母,事母至孝。此事感动了上苍,上仙下凡授之仙术。后来,苏耽13岁便修道成仙、跨鹤升天。于是,人们便改山名为苏仙岭,改洞名为白鹿洞,并在山顶上建苏仙观以祀之。苏耽也就成了神话传说中最年轻的福神和孝神。苏仙传说在中国古籍晋葛洪《神仙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宋《太平广记》、明《徐霞客游记》和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都有记载。 驻足洞前,我浮想联翩:“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怕父母有些不是之处,做儿女的也要孝敬有加、不可忤逆。同理,尽管祖国母亲身患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我们也要爱戴她,并千方百计为她治病疗伤,使她一天天好起来,变得更加美丽而富强! 离开白鹿洞,拾级而上,看到了由秦观作词(《踏莎行》)、苏轼写跋、米芾写字的“三绝碑”,苏耽升仙的跨鹤台和飞升亭及祀奉苏仙的景星观。 最后,终于登上山顶。岭上原建有苏仙观,据说此观始建于唐,重修于清,飞檐临风,翠瓦映日,蔚为壮观。观内有苏仙塑像,慈眉善目,颇有仙风道骨。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佛道相争、各不相让。当时的郴州行署某领导为了平息佛道之争,将苏仙观划归市佛教协会管辖,并修建南禅寺取代苏仙观。可怜势单力弱的苏仙便被强迁到半山腰新建的一座小小的景星观内。可叹一座道教名山却被一座佛教禅院压顶,就好像西装革履的本山大叔却戴了一顶破帽子一样不伦不类。可见仙家也斗不过官府或有官府背景的禅院。 好在岭上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放眼望去,郴州古城尽收眼底,郴江水如一条舞动的白练、宛延曲折、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向着远处的湘江奔涌而去。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郴州古城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世界有色金属之都。她正以昂扬的姿态和矫健的步伐迈向新世纪辉煌的未来! 观罢山景,来到南禅寺正殿后面的两间偏房,门楣上写着“少帅室”(即屈将室),门旁一幅对联:“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原来这里曾是软禁西安事变主角之一的张学良将军的地方。进门是一客厅,陈列着与张少帅和西安事变有关的史料和图片,左下角矗立着少帅的半身戎装雕像。右边一张侧门进去,便是少帅的的卧室。墙上挂着许多少帅与夫人于凤至及赵四小姐的生活照。醒目处还挂着张少帅的一幅字:“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其字笔力遒劲而略显沉重,透露着彼时此地一位身陷囹圄、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爱国将领的呐喊和不平!在当今南海局势紧张之时、美日亡我之心不死之际,这是对国人的警醒和鞭策。张学良将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万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在讴歌英雄之时,不得不敬佩一位伟大的女性,那就是赵四小姐。她出身于官宦世家,1912年生于香港,取名赵香笙;由于出生时朝霞满天,又叫赵绮霞;稍长,又取英文名字“Edith”,谐音即为“一荻”;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人称赵四小姐。全家寓居天津时她年方二八,貌若天仙,气质非凡。在一次舞会上与年近三十、英俊潇洒的有妇之夫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后赵四小姐不顾家人反对,与张学良私奔到沈阳,不求名份,以秘书身份侍奉少帅。难能可贵的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而赵四小姐一如既往地爱着张学良,不离不弃、长相斯守,用她那至死不渝的爱情抚慰英雄心中的创伤!张赵爱情一直持续了72年,直到2000年6月22日赵绮霞女士在夏威夷仙逝,享年88岁。翌年10月15日百岁老人张学良将军也驾鹤西游,与赵绮霞女士合葬一处。张赵爱情远胜梁祝,更加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为当代即将或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参观完少帅室,日已衔山,我只得依依不舍地下山。回望夕阳笼罩下的山岭,好像一张青山打底、晚霞镶边、历史、文化、传说、古迹点缀其间的精美名片!我已将它深深地珍藏在心底! (作者:湖南省沅江市凌云塔学校教师肖力丰) 作于2012-8-28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