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鄱阳湖思绪(山水三章之二) |
正文 | 鄱阳湖思绪 (山水三章之二) 我,站在鄱阳湖边,望着微波荡漾的湖面,思绪像水一样蔓延。远山衔着夕阳,夕阳送走远山。粼粼的波光里,我看见多彩的梦幻在缓缓的降临。于是,微风把我吻皱,夜色,渐渐地笼罩了我所有的思恋。历史的长卷在水面铺开,一幅幅隐去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 远处,霞光燃烧在湖面。一簇簇摇曳的旌旗中,我看见一个伟岸的身影。湖光山色,飒爽英姿。那股英雄气概就在八百里鄱湖上纵横驰骋。正是他教习的水军,塑造了周郎赤壁,硬把一代枭雄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挡在江北,为吴,奠定了基础。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可造就时势。然而,遥想公瑾当年,竟也英雄气短。深厚的鄱阳湖未能历练他深厚的气质,辽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未能开拓他辽阔的胸怀。三十六个人生春秋,空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 鄱阳湖啊,你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识事在于人,识时在于天呢?但愿三国的文学不是全部的历史。 掩去历史的刀光剑影,又从古彭蠡湖面吹来一阵阵清凉的晚风,一缕缕幽幽的菊香飘散在空中。我遥望湖岸,那簇拥的浪花背后,是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癯老人。我眺望他于“桃花源”中“归去来兮”的飘悠身影,于是,我看到了他内儒外道的潜在,我终于读懂了他脸上归隐田园的坦然,也读出了他于“大济苍生”后的恬淡心怀。他正是用这种静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写意地书写出绵延千年的田园诗卷。 然而,这位鄱阳湖畔伟大的田园诗鼻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鄱阳湖却始终没有诗句。他在庐山的怀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也终生没有写过庐山二字。这仅仅是因为他对所有的盛世大名的傲然审视吗?还是由于他对固有的君臣秩序的一种叛逆?是他独特的艺术审美,还是他人格的矜持?或许,他只荷锄而不划桨,只躬耕而不结网,把水视为人政的洪流吧。然而,大隐之中的决绝里留下的这块空白,不能不是我们永远的遗憾。 历史总在艰难中更迭,历史也总在血与火中推衍。虽然远去了鼓角相闻,但总也抹不去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勇敢与残酷的对抗中,我似乎看到了鲜血染红的湖面,看到了随波飘浮的骸骨。在智慧与智慧的较量,力量与力量的搏杀中,鄱阳湖见证了陈友谅的落败与朱元璋的功成。这里,我姑且不论成王败寇的定律,却想去打捞那利刃相击时崩落到湖底的碎片,揣摩那铁砂淤积中的故事。鄱阳湖啊,你千古激荡,洗去了多少英雄的血迹,却总也洗不去那英雄的气概。 青山依旧在,今又夕阳红。 历史在潮涨潮落,鄱阳湖浪卷浪舒。她,就像我不屈的民族。天地不大,就难容高山大海,鄱阳湖不大,就难纳长江襟怀。青藏高原的灵魂,唐古拉山的气魄,各拉丹冬峰的意志,都被长江从源头带到了这里。是长江的馈赠,是长江的储藏,也是大海魂牵梦绕的嘱托。鄱阳湖啊,你在我们心中就是大海,海一样的坦荡,海一样的深沉,海一样的胸怀。 古彭蠡湖的巨澜,以长江般的意志冲破了巉岩,一路向南,再向南。于是,鄱阳湖成型。于是有了浩瀚。于是,古梟阳的初级文明被淹没。于是,一个新的都昌崭现。自然的伟力总在不断的改变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再度合成。古梟阳的爱恋,古梟阳的情怨,古梟阳的不屈,都已在湖底叹息。然而,鄱阳湖依旧映照蓝天,寄托大地。依旧承载点点白帆,依旧渔歌唱晚。听吧,欸乃一声山水绿…… 因为第一,所以第一。今天的鄱阳湖,以她特有的自然情怀包含了更多。候鸟群落成壮观,天鹅演天地间芭蕾。万物灵长的人类的自然情结,又怎样去比拟动物们的选择呢?天地造物,自然造人,其实都因挚爱而成。由此,人类就担当了天地间所有的责任。对自然的护卫,就是宇宙大爱。 不伤害,但也不畏惧。比如,鄱阳湖中的魔鬼水域,不能是永久的困惑。沉舟侧畔千帆过,探索和担负同样需要勇气。 坦荡,包容,深沉,激烈,以及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这,就是鄱阳湖给我们的启示。 2012。10。21。2:29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