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留香】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 |
正文 | 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第一次走进路遥的作品,首先接触的是他的《人生》。或许,相对于《平凡的世界》,《人生》没有那么出名。但是,那的的确确是曾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本书。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小说主要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毕业之后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遭遇的变化,刻画了主人公在农村与城市面前的曲折选择。以高加林的感情线索发展为明线,以他对城镇生活与乡村生活的态度转变为暗线,巧妙的展开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在当时,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矛盾。虽然它不及路遥后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那般出名,但是却也曾影响着一代人。为何说影响着一代人呢?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的确确也有着很多个像高加林一样的文化青年。憧憬着城市文明的自由、现代、浪漫,却不得不面对农村的质朴、枯燥、乏味。很多人想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手段”改变自己的“人生”,却最终回到了最初,回到了最初的“人生”。 那时还处在高中时代,虽然看不太懂《人生》所要诠释的全部主题,但是对路遥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高加林这个人物印象深刻。他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也是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之中,不断挑战命运或者企图改变命运,而最终被命运扼腕的一个化身。他出生在农村,从小与黄土地相伴,却渴望着离开农村,出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打拼。这与当时很多的农村知识分子的心理是极其吻合的。 在当时,很多人都想着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几乎一直延续到2000年,依旧是农村千千万万个学子普遍追求的梦想。很多农村的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知识转化为财富,从而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脱离贫穷的农村,过上城镇化的生活。而《人生》里的高加林,正是如此。 他从学校回归到土地上,却不甘于就此荒废自己的一生。于是,想方设法的挤进城里。他志存高远,关心天下大事,有着极强的理想抱负,想要从最初的体力劳动转化成为高层次的脑力劳动者。然而他自身的客观现实又局限着他的理想,使他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夹缝中,从而就诞生了这样一类边缘人。他积极进取,不断付出,得到了一些收获。可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却未能真正的脱离农村,成为自由、民主的“城里人”。这是一种矛盾体,一种理想与现实共存的矛盾体。想要改变,却无力改变。想要放弃,却不忍放弃。于是,他离开土地,走进城里。却又被城里所“不容”,继而回到土地。再次离开,却因“投机行为”被举报,最终还是回归到土地上。 纵观《人生》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种轮回,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生。 因为,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种种遭遇,看似梦一场。实则,却揭露出当时农村知识分子对民主、平等、自由的不懈追求。虽然结局是回归,却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回归。因为,当高加林在城里碰的头破血流时,失魂落魄的回到家乡。本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会嘲笑他,却没有想到大家给予他的是最真诚的安慰和最善意的帮助。写到这里,我想作者其实本身是对主人公有着一种认可的。不论结局是否成功,曾经努力过,曾经付出过,曾经追求过,这就是一种最无言的肯定。 高加林的命运起伏看似是一种轮回,是一种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的一种转换,是一种命运的转换;却也可以是一种新生。因为,在高加林之后,依旧有着千千万万个农村知识分子期望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财富。从而,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尤其是结尾,当高加林在昔日初恋的帮助下,去乡下执教,这其实是一种新生。虽然高加林在这条路上失败了,最终回归到黄土地上。但是,他开始了执教,开始了新一代的培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的学生,或者他学生的学生,总有那样一批走出山村,脱离贫穷,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展示出的是一种“黄土地”般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在农村姑娘刘巧珍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刘巧珍自幼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心地善良,质朴单纯。他对高加林情有独钟,真心实意的爱着这个“文化人”。对高加林炽热直白,在被伤害之中,并没有歇斯底里,转而是一种大爱的“成全”。从中所彰显出的女性情怀可见一斑。她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教育,没有现代文艺女性身上所闪烁的“自由、平等、民主”,却用最无声的陪伴,最真诚的言语,最朴实的举止,温暖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内心。她是黄土高原上最普通的女子,却彰显出最平凡而伟大的情怀。 伟大,源于平凡。如果说,从路遥的《人生》中所展现出来的是这一种朴实无华、质朴真纯的人文情怀。那么,从他的《平凡的世界》里所呈现出的,则是平凡,成就伟大。 《平凡的世界》,单是看题目,或许并不能勾起你多少的好奇心,也勾不起你的胃口。甚至,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普通的事物,也或者是一部很平凡的小说。就如同《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刚刚出版时,其实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甚至可以很现实的说一句,当时市场销量不佳。认识路遥本人的都知道,这本书刚出版时入不敷出,卖的不好。路遥背负着几万元的欠债(这都是后话),直到后来路遥去世,这位伟大的作家的欠债都没有还清。因为在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部小说的真实内涵,还没有认识到它真正的伟大。故而,他太平凡了,太不起眼了,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相比较于《人生》,《平凡的世界》所塑造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主题诠释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塑造。但如果用形象的话来描述二者的联系,那么我想说。如果说《人生》是路遥写作道路上所取得的一枚皇冠;那么,《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枚皇冠最亮的那颗珍珠。 《平凡的世界》取材时间相对《人生》稍微晚点。主要记述了从上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农村人民在面对改革开放的潮流下,所追求的、所付出的、所沉淀的心酸血泪史。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分别从两个侧面、两种角度刻画了在大时代的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他们是平凡的,是农村致富青年的一个化身,一个缩影。他贫穷,自卑。追求爱情,却无法获得幸福。在面对自然灾害前,在面对形势改革前,他们一次次的抉择,一次次的经历挑战,一次次的苦苦挣扎。虽然生活本质未能得到改变,但是却又满怀期待。然而,他们并不屈服于现实,努力的改变着现实。最终,润生和红梅的婚姻得到父母的认可,孙少平从医院出来之后,满怀信心的投入到矿山,开启了新的里程。 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里,路遥所呈现出的人文情怀相较于《人生》,则更显得多层次、多角度、多面性。 看完那部小说,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孙少平和田晓霞在杜梨树下近乎《山楂树之恋》式的恋爱。这与西方所常说的“柏拉图式性爱”异曲同工。语言极其清纯、质朴,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也近乎透明,给人一种清澈无暇、甜美可人的唯美感。不仅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在农村之中所存在的纯洁爱情,也让人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黄土地上最为感人的人文情怀。这是全书之中的一个插曲,却也彰显出路遥对婚姻自由、独立平等的现代爱情观念的一种无声的支持与肯定,同时也为这部作品赋予了一层极其纯洁的色调。 再者,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路遥所呈现出的挚爱亲情,也彰显出其仁爱存善的人文情怀。首先,便是孙家上下的相互关爱,尤其是人物内心描写、以及语言描写,都充分的塑造出一种相敬相爱的温馨画面。其次,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不要说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极人物,如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心存善念,互敬互爱。这是黄土地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身上所彰显出的人性的光辉,也是路遥所赋予的极高的人文情怀。 最后,《平凡的世界》里所彰显出来的“中华女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也是一大亮点。最典型的莫过于孙玉厚一家了——孙玉厚勤劳朴素、忍辱负重;他的儿女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等自强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帮助别人。还有孙少平在经历过多番磨难之后,依旧满怀信心的投入到矿山工作,以及村民在面对旱灾、面对贫穷,面对失败,面对苦难等方面的描写,也都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上显示出黄土地上的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如同他们那不屈的脊梁,矗立成最永恒的丰碑。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作品的人文情怀在不断的突显。如果说,《人生》之中的种种人文情怀都还只是“若隐若现”,那么《平凡的世界》里所彰显出来的则是铮铮铁骨、轮廓分明。不仅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下平凡人民的奋斗史,也更突显出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下的艰苦探索、铿然前行。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心路历程在不断的变化着。从这两本书的问世到被市场认可到最终成为永恒的经典,这其实也是一种轮回。从最初的发掘,到淡忘,到再度深层次发掘,再到最后的立碑。我想,这不仅是路遥作品被世人认可程度的不断变化,也是人类认知角度的不断改进。 伟大,源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从路遥的《人生》到《平凡的世界》,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这一论点,也旗帜鲜明的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认知层次上的转变。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刚刚出版时,并未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但是到现在,当人们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时,路遥作品的内涵与深度被重新认识、重新发掘,这其中的过程,不也是一次艰难的心路历程么?当初,路遥看到自己的作品无人问津时,其实内心是落寞的。而今,当《平凡的世界》响彻神州大地时,远在天国的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并称“陕西三杰”。然而,在他们之中,我最欣赏的便是路遥。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无性不成书”的年代,在那个言情小说与“泡沫体”充斥市场的年代,路遥能坚守清贫十三年,不媚俗、不迎合的撰写这部史诗级别的小说,这本身不就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么?一个作家,不迎合市场,不以赚钱为目的,安贫乐道的撰写具有灵魂高度的文章,不也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的体现么?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灵魂。平凡的是现实生活,不平凡的是作家强大的内心世界。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让我看了路遥那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非诚勿扰,闲聊勿扰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