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过年、年龄及心态 |
正文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知道洋节的人多了,诸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还有什么情人节、愚人节,等等。据说,这些节日中,有的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了一定冲击。节日多了,人们当然不再 “节以稀为贵”,再加之商人的炒作,有冲击是自然的,但要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的传统节日,甚而至于取而代之却是困难的。清明节,踏青兼扫墓;端午节,戴香草包、吃粽子——驱蚊虫、祭屈原;中秋节,与家人团聚,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春节更是一岁之首,大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万物蓄势待发。能够把节日与大自然结合得如此完美,又赋予那么多的人文气息,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为中国所独有。 话扯远了。现在还是说春节。小时候在乡下,没听见人讲“春节”二字,稍长才知道春节就是过年。而我至今仍认为说“过年”比“春节”好。过年就是走完旧的里程,跨入新的里程,走进新的天地,就象脱掉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有了新的精神面貌,当然高兴。新年的钟声刚一敲过,中央电视台帅男靓女的主持人就吆喝:“过年啦——”如果换成:“春节啦——”那会是什么味道?儿时,生活条件差,天天盼过年,过年可吃顿饺子。新年刚过又要盼望漫长的下一个年,仿佛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在为过年。过年对于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过了年就长一岁。比如,一个人6月份刚满47岁,到了7月或8月份,他就会说“我已在吃48岁的饭了,翻过年就正二八经的48岁了”。也有这种情况,吃了17岁的生日蛋糕很长时间,大姑娘、小伙子迟迟不肯说18,因为18岁是个羞涩的年龄;有的单位规定,提拔的处级干部原则上不能超过40岁,于是有的人7月份该过41岁的生日,到了6月份填履历表仍然写为40岁,因为这40岁成了既敏感又关键的年龄。到了老年情形就又不同:75岁的老人说自己为76岁,76的说为77岁,这越老越能赢得人们尊重,越说明自己的福气和长寿——即使仙逝,说“享年”的岁数时也好听些。 所谓“金色的童年”、“欢乐的童年”,其实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而已。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童年时,当年觉得快乐吗?许多小孩都盼望快点长大成人,就说明他们并未感到自己的年龄是“金色的”或“欢乐的”。如果二十八九还未婚配,便不免感到时光的逼人,恨不得用根绳子把太阳拴住。三十多岁,人已基本定型,进入相对稳定期,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不该得到的已不存太大奢望。四十多岁,人对生命会有一种紧迫感,经常想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看到身边和相识的人,与自己年龄相仿,有的已因病而逝。此时搬家就会扔掉一些东西,如果是读书人就会扔掉部分书籍,知道今生不会再用,孩子长大了多半也不看,没有必要搬入局促的新居。五十岁是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期”,不少人想最后一搏。五十五岁前后,绝对是男性极危险的年龄,许多有志之士或无志之人就在这一时期被病魔夺去生命。六十多岁与三十多岁好象有些对称,身体尚好,或者即使有些小病也还不至于威胁生命;身体尚好,也清楚不能再有大作为,更年期已过,心态也平和。七十岁的老人,家具不愿添贵重的,更不要说购买住宅了。他们已经比较注重保健,但又不畏惧死亡,一是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二是能活到这个年龄,心理相对平衡,才真正体会到了“知天命”。 八十岁、九十岁不再谈了,就连六十岁以后的事,也是以己之心推人之腹,未必确切。即使六十岁及其以前,人人也各不相同:乡里人和城里人有不同,为官的和百姓有不同,文盲和博士有不同,男的和女的有不同,穷人和富人有不同……各种人有各种人的心态,但他们都得过年,过了年就得长岁数。所有人都要经过生老病死,这一点是平等的。人应该有生命意识;没有生命意识的人是不成熟的,无论他活到多大年龄。窃以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