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趟着古都的足迹游走 |
正文 | 丙戌年春夏之交,我们从内蒙古来到西安已是中午,沿着昔日辉煌的足迹走进古都——西安,置身于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你会发现在感受古都辉煌的同时,也会让人追忆起前人漫长的历史! 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并称为中国六大古都,历经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特别是在汉唐时期,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唐僧取经的起点,交通发达,人文荟萃,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都会之一。 西安在汉代(公元前2世纪)至明代(14世纪)一直称为长安。明朝初年改称西安,延称至今。走进西安如同走进一座数千年的历史博物馆,风景名胜尽收眼底。整齐的街道形似棋盘,纵横有序,保持着白居易笔下“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盛唐遗痕。 大雁塔广场 在西安大雁塔广场前耸立着玄奘的铜像,游客们除了在铜像下面照照相外,却没有过多的关注。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如果没有玄奘的西行,便不会有这闻名天下的塔。先有僧,后有塔,这便是大雁塔的由来。自然条件的恶劣,路途的遥远,艰难与险阻的同在,却依然没有挡住他求佛取经的步伐,他要追求佛家的真理,他要执著自己的选择,孤身一人,远赴天竺,他写下了西行的精彩,留下了永远的佛说。大漠孤烟,他无畏前行,用精神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游记》将他的故事讲述到了今天,当代人也许只知道他的传说神话,却没有去考究历史真实的他。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据说,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例如《西游记》的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为原型。 大慈恩寺,如果不是西安之行,我并不知道你的扬名,却是唐高宗李冶为了纪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对你进行扩建,却使你有了发展的机遇。你将自己深刻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你拂去了隋朝的尘土,用新生来迎接崭新的大唐王朝。13个院落,800多间房屋,我没有去考究,究竟是否是唐原始建筑,还是仿唐建筑,但都是古朴而吸人眼球的。晨钟暮鼓敲打着你的古韵,那是佛家的讲究。而玄奘则理所当然地成了首任的上座主持。只有取得真经佛法的他,才有资格坐上国都寺庙主持的位置。大慈恩寺的清净,才理所当然地成了他译经的好去处。至今,寺里玄奘三藏院里,供奉的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的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便是生动的玄奘纪念馆,难怪联合国的朋友们将这里称为“当代敦煌”。 大雁塔下,我不知道有多少进士,在你的面前留下了笔墨,雁塔题名,一个历史的真实,印证着学而优则仕的好处。为了那顶官帽,为了那荣华富贵,多少人跪倒在你的面前,无论多么高傲的人,在你的面前却失去了高贵,只有最无奈的真实。你的修建却是因为玄奘大师为了供奉他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如果没有玄奘的西行,便不会有你千年的绽放。历年不息的战火毁掉了寺院,却没有让你受半点伤害,太宗、高宗大唐两代皇帝将墨宝留在了你的身上,这是历史的罕有。 那一天,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这些大唐有名的大诗人同登大雁塔,酒兴赋诗,在你的身上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有年仅二十七岁的白居易,也在你的身上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情。文化赋予了你多少灵气,让你有了深刻的底蕴。我没有和游客们一样,去花钱登上大雁塔,我怕我这个俗世的人,伤害了你的宝贵,我宁愿在塔下将你注视,千年的历史,让我热泪盈眶,可我却不敢流出,生怕让你看见了我的脆弱。我想,如果不是大师的执著与坚持,便不会有你的存在,便不会有这西安最美丽的风景。一个僧人,在当时的条件下,心中要有怎样的思想才能有这份难得的坚守啊!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环绕的同心区,呈合围的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近11.2千米,有城门四座即东长安门,南永宁门,西安定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虽然多数已在历史中消失,但现在这座城墙的历史仍可追溯到隋代,据说,现存明城墙主要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据史料记载,西安城墙是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章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清时各有一次,建国后1983年政府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在的城墙不仅恢复了完整风貌,更与护城河及独具特色的环城公园一起焕发出了新的风采,成为西安市一大旅游景观。现在西安城墙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们从东门登上古城墙,古城墙上游人如织,特别外国游客占了不少,且都是骑自行车。老外的体质就是不一样,我们感到有点凉,他们还照样是T恤短裤。 站在城墙上远眺俯瞰,古城美景尽收眼底。西安城墙内,建筑布局方方正正,就像故宫建筑完全对称相似,从东西南北四个城楼,都可以看到位于中心的钟楼,这一点可以说在全国绝无仅有。护城河清澈碧绿,绕着古城墙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城墙两侧悬挂着一排排彩旗灯笼,让古老之城散发出活力与生机,向人们展示着今天西安的繁华。 望着眼前的古城墙,对着历史这面镜子沉思:想到修筑城墙企图江山永固的大明王朝早已成为过眼烟云,想到修筑这么宏大的工程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 沿着城墙走了一圈,东门正式名称叫长乐门。据说,“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这一旧址已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从东门望城内,道路上人少车稀,但行道树却郁郁葱葱,古城的宁静也在一刹那展现出来。相比南门外的摩登现代,东门外则显得有些清静安闲。 据说,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公元582年)。当年它是皇城南面3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它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 站在南门向南望去,南门广场的大面积绿地,入城式的灯笼,红红绿绿错落有致,不远处的高楼一下子让人的视线“拔高”了不少。南门外的摩登气派甚是壮观。 西门外,车辆有序流动,远处没有突兀的高楼,视野也开阔了不少。西门内,西大街,白墙红瓦,高屋建瓴的复古风格,似乎又回到了盛唐时代。 最后一站是北门,其正式名称为安远门。据说,辛亥革命时期,起义军攻城,这一带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站在北门城墙向北望去,远处高楼林立,近处立交桥横空而起。在浩瀚的蓝天下,配以红绿错落的植株,景色甚是美丽。汽车在桥上飞奔,桥下呈现V字形的车流,涌动着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在北门城墙上遥望钟楼,纵然是北大街两侧的高楼林立,仍无法掩盖古城独有的怡然的静谧,心忽然间清静了许多。 下得城墙,无论在西安的哪条街上行走,都会看到一些古建筑,或者标有唐代皇城的标牌。在西安城的每个角落里,都能抚摸到秦砖汉瓦,闻到十分浓厚的古风古韵。 秦王陵 在秦王陵,你会被这座模拟陵墓惊呆。秦始皇帝陵以其规模宏伟、埋藏丰富,在中国帝王陵中独树一帜。据说,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骊山到华山正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 据介绍,这座陵墓历经37年修建,陵园周长约15公里,要想打开,只有寄希望于今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子孙后代的聪明才智。 车进临潼,一股陶土所散发出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四周到处都是贩卖大大小小的秦俑复制品的小商贩,虽然都是些做工低劣的复制品,但从他们的眼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手中秦俑的虔敬,或许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所赋予他们的真实,在这一买一卖中间,传递着两千年所带来的财富。 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一位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在他的身后,又为临潼人留下了一座庞大的军阵,而这些又成为临潼人的衣食父母。 一抔黄土,笼住了一个王朝最后的辉煌。这辉煌,只有当你与高大的王陵和威严的军阵面对的时候才能真正感觉到。当我第一次与他面对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踏上临潼的土地,在我的脚下可能就埋藏着一个正在沉睡的大历史。 在骊山北麓,一座大土堆孤独地堆在腹地平原上,一条渭河静静地流淌,这就是秦始皇陵,与其说是土堆,不如说是一座小山。据说,最初建成时墓高有115米。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他仍然显得那样博大雄伟,任时间在他面前无谓地流淌,这或许就是秦始皇所期待的不朽吧! 山门前,一座书有“秦始皇帝陵”的石碑在提醒着游客,这山下埋着的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的秦始皇,拾级而上,顿感清风徐来,一扫山下裹身的暑热,使人顿时产生某种关于“风水”的联想,仿佛这山前水后就应当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封土筑成的山坡上遍植石榴树,整齐而茂密,像兵马俑护卫着至上的君王,却又很难想象“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身后会跟这种原产伊朗的落叶灌木日夜相伴,或许这石榴树正表达了秦始皇“以我为始,传之万代”的心愿吧! 相信人死之后会有灵魂吗?这覆斗型的大墓就是秦始皇的灵魂,这个周长有1400多米的正方型大墓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孤独而坚定的站定一方土地,让人相信这骊山脚下、渭水河边真的是风水宝地,难怪秦始皇在世时要专门修一条咸阳通往骊山的阁道,以便经常往来。为了这风水宝地能够“泽披后世”,秦始皇甚至放弃了与先祖葬在一起,独自来到这里,可见他的良苦用心。 站在封土堆的顶部,仿佛历史被一下拉近了,远处渭水在默默地流淌,骊山上草木郁郁葱葱,秦始皇就曾经站在不远处的骊山上“合六国”,王陵的东北角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坑,或许秦始皇也感到自己太孤单,才要建立这样庞大的军阵来陪伴自己。期望着在自己的身后仍然能够有整装待发的居阵来护卫自己。这对于时时期望能够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来说或许就是最大的安慰。而在他死后却与鲍鱼同车过市,对他来说却流露着生与死的无奈。封土堆封住的就是一个无限夸大又有着百般无奈的灵魂。 没有人能够想到,没有人能够做到的,他能想到、做到,这就是秦始皇。秦王陵至今没有被挖掘,因为他留给后人的谜已经够多的了。我们无法想象这封土堆下是怎样的辉煌?或许这王陵只是一个衣冠冢,秦始皇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与后人开着玩笑。神秘的秦王陵默默地承受着来自兵马俑、铜车马的出土所带来的喧嚣,任岁月剥蚀王陵上的封土。秦始皇在期待着,他如一位老而呐言的老人,守着自己的青春岁月,期待着来自未来的敲门声…… 兵马俑 走进秦始皇兵马俑的山门,由叶剑英元帅题写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几个大字就出现在眼前。 我将视线传向了不远的大山——骊山。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 我不知道人有没有灵魂,如果是有灵魂的话,那么,当年的周幽王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后人的笑料以后,他会作何感想呢?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排列在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 走进兵马俑的1、2、3号坑,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这座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唐陶兵马俑,象征着守卫秦始皇陵园的卫戍部队。这样一个充满无穷魅力和神秘色彩的2000多年前的地下雄兵,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参观者络绎不绝的前来参观,甚至发出“不看兵马俑,就等于没到过中国”的感叹! 参观的人流不停地向前涌动着,我们也被涌进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俑坑,感受着一号俑坑带来的心灵震撼。 我往一号俑坑观望,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细看介绍,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各有差异。 秦俑设计者为了再现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 数不清的人头在参观栏的旁边涌动着,游人也手拿着数码相机或者手机等工具不停地拍照,我认真地观察着那俑坑里的秦俑,只见俑坑里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我想,也只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成语,才能对得起眼前的这些秦俑了。 从一号俑坑出来以后,我们几个同伴并没有直接走进二号俑坑,而是来到了一棵大树低下,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后,才开始走进了二号俑坑。 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详看介绍,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各有各的风采。二号俑坑里的铜车马使游人耳目一新,游人围拢在那里,个个惊叹着铜马车的工艺之复杂,作法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游人里,有不少是来自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游客,他们也情不自禁地惊叹着眼前的艺术品。 据说,这种铜车马在挖掘中一共发现了两辆,专家将其命名为“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据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详看介绍,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当然,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和二号铜车马相比,也不会相差太远。 为了便于我的记忆犹新,我用相机把图片上的文字说明拍了下来,图片的文字说明上清楚地写着: 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 我忍不住惊叹起来,这种技术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吧! 参观完了二号俑坑以后,我又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走进了三号俑坑。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据介绍,三号坑共出土兵马俑68个。 从三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据说,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三号俑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 据说,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这应该说也是考古的一种遗憾吧!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这个称谓,也给予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以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个称谓,让全世界的人民惊叹,令全中国的人民自豪。 在一种极其震憾、极其自豪的心情当中,我们走出了秦始皇兵马俑景点的大门…… 华清池 走出兵马俑,我们来到了华清池。据说,华清池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休闲的地方,这座神秘的温泉,演绎着帝王的爱情故事。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传说她的美貌,连百花都不敢在她面前开放。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整日寻欢作乐,很少再理朝政,加上重用其兄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使强盛的唐帝国走向衰亡。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那个飘荡着婉转幽雅《长恨歌》舞乐的华清宫,在现代史上又成了《西安事变》的场所。 1937年12月12日,震惊世界的张杨将军武装逼蒋抗日就在这华清宫一号泉旁发生。游览时,我亲眼看到了当年蒋介石的卧室、办公室、会议室、侍卫室和浴池,还从远处望见了蒋介石落荒逃命藏在骊山岩洞旁的“兵谏亭”。这历史上今古两起政治事件,说明了以柔克刚,以刚摧柔的哲学道理,也说明了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是不可抗拒的,谁逆历史潮流而动,谁就会被灭亡。 碑 林 在西安游览期间,碑林是最后一站,我们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院里有一木牌坊,古色古香,用十二根红木柱子支撑着,上面有彩绘花纹和二龙戏珠。据说,木牌坊建于明代,名曰太和元气坊,院中间有座雕花玉栏杆围起的池子,池名为“泮池”,古代称学校为泮宫,清代称中举之人为“泮”,在那个时代 “泮池”是过去考上秀才的洗笔之处。现在这池水清澈见底,金鱼游乐其中。听说原来这里是孔庙,后来扩建碑林于孔庙旧址。过“泮池”跨过孔庙前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有“碑林”二字的亭子。通向碑亭的这段路为碑林广场。路两边是精心养护的花、草、树木,造型别致。参天的古木掩着一字排开的古建筑,亭台楼阁被翠竹、花草所簇拥,路面是非常干净的石板,估计是现代工艺开采与雕凿出来的。放眼望去,碑林广场即有园林的雅致与幽静、又不失庙宇的庄严与肃穆。 路右边的一座亭子里有一口特大的钟,铜质的,上面铸有一些动物的图案,据说钟上面的铭文是唐代皇帝李旦撰写的,描述了道教的神秘玄妙,赞颂了景云钟,记述了铸钟的经过,据传是李旦为了纪念他的皇帝哥哥李显而铸。当时景云钟悬在钟楼之上,后来钟楼毁于战火。明代太祖又重修钟楼,悬钟于上层中央,早晨敲钟报时。这座钟移到博物馆后,参加过日本举办的世界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据导游介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除夕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每天西安报话大楼上,洪亮的报时钟声,也是这口钟的录音。 路左边的一座亭子里供奉着一头古怪的石马,据说这可是国宝级的文物,古时候的十六国时代,匈奴铁弗部建立的大夏国真兴六年的作品,石马的造型似现代的抽象派风格。 碑林亭被一群外国朋友团团围住,他们仔细地看,认真地听,我们正好也走近碑亭,听着导游与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对话。“碑林”二字据说是清代林则徐所书,亭内的石碑非常大,是博物馆第一碑,也可以说是迎客碑。碑下有三级台级,据说碑文内容是孔子弟子曾参有关论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与人和睦相处的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所以称《石台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的碑文,书法雍容爽朗,端庄大方,透露出唐代的大气。面对着高大的石壁和飘逸潇洒的笔迹感受到历史厚重的气息,思想也随之穿越了时空。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早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王朝兴盛的顶峰。这时,他遇见了倾国倾城的杨玉环,从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李隆基全身心投入了他的爱情,他们一起作曲,共同编舞,把唐代的歌舞艺术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度。后来,安史之乱伤了大唐的元气,很多人把这场战乱归罪于他与杨玉环的爱情,碑上的文字让我此时不苟同于治罪于他们的人。 绕过碑亭进入第一展室,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西安碑林被喻为石质书库,主要指的就是这地方,所谓十三经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经书。据导游介绍,当初为了避免学习时传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由于这套石刻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也称《开成石经》。这一百多块石头组成的书,应该是世界上最重的书,我想如果进入吉尼斯记录后是难以超越的。 来到第二展室,《玄秘塔碑》静静地立在那里,心中仰慕《玄秘塔碑》多少年了,今天得以相见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紧相连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刻石,苍劲有力的《多宝塔碑》,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等等。据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后来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有人这样评论:“《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地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为何是第二行书呢?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了。 走到第三展室,据导游介绍,这里的书法碑刻是汉至宋代的各种书体,来到唐代狂草巨匠张旭所书的碑刻前,导游介绍: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问他为何在草书上有如此大的成就,他说是观公孙大娘舞剑受到了启发,从而得草书之神。 在这里还看到了唐代另一位狂草大师怀素的碑刻,怀素的字和张旭一样,“狂、醉”。据导游介绍,他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笔法,也以草书得名,世称。据介绍,怀素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为僧,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地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非常刻苦,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上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芭蕉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的典故。 碑林,蕴含了太深、太多的传统文化。西安,必定是一方梦魂萦绕的热土。无论是半坡文化,还是周、秦、汉、唐的繁华与凄凉,那些动人的传说、经典的诗篇、精美绝伦的文物、飞舞的碑刻时刻拨动着我的心弦,沸腾着我的热血。我从未停止过向往却又一再彷徨,也许我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终于,在这个“春夏之交”的四月,我毅然来到了这块宝地上,用我这颗最赤诚的心去追寻一个陌生而熟悉、真实又飘渺的梦。 游罢西安,我深感:在中国有两个地方非去不可,一个是祖国心脏北京,一个是传统文化之根的西安。从整个世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国古代文明虽晚于古巴比伦、古埃及,但中国文明从诞生起直到现在,一直绵延不绝。西安的古迹和考古发现证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汇聚了华夏文明悠久博大的灿烂文化,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一群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帝王,相继风流在渭河滩上。他们在这一方宝地上,以非同凡响的壮举,先后孕育出了强大的西周王朝,号令天下的秦汉帝国和辉煌鼎盛的大唐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大统一的传统;汉唐的有容乃大之胸怀,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陕西是全体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心灵的皈依之地;陕西在中国的轮廓政区图上,就像一个跪射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的图腾,使人自然会想起秦人漫长的历史!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