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土灶香味浓 |
正文 |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从城里到东平堂叔家,刚到家门就一股浓厚的菜香味扑鼻而来,堂婶在土灶烹饪了一桌丰盛的农家菜,这对于生在闽北山区东平农村、长在农村里的我,那土灶对我而言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其实七十年代的土灶就是用泥土夯起来的灶台,灶台用厚的木板刨光滑后做台面,八十年代后来随着经济条件好转,人们改用青砖、红砖砌成灶,灶面用水泥抹平滑,九十年代就有很多人家用瓷砖嵌灶面。但不管怎样,灶台都是农村居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燃具。农村砌灶很有讲究,土灶一般建在厨房的一角,一般要请手艺好、有经验的泥水师傅来砌。老师傅砌灶前要择时辰,砌的灶,要会省柴、火力要集中、做饭速度快,烟囱出烟会顺畅,不出倒烟,这样的灶才是好灶。新灶台砌好要在锅内爆米花撒遍整栋房屋。而且在农村有句俗语,“起新灶,买新锅,鱼肉来开荤”,所以新灶台砌好要做“答谢饭”来请砌灶师傅吃,即使经济再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弄来一点荤腥,炒些花生、瓜子,喝一点自家酿的红酒,这样一来检验砌灶师傅的劳动成果,二来盼着家庭有个好兆头。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土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形状基本相似,土灶大都用砖加泥巴砌成,土灶有90多公分高,有1.5米长,上宽下窄的长方形灶台,安放锅的位置是圆形的,有灶台、灶门、铁锅等部件组成,各有用途,缺一不可。土灶有两口锅或三口锅,前锅大于后锅,右边还有一小锅,灶锅大小的尺寸等都要精确地计算好。前锅用于炒菜,烧水、煮猪食,后锅用于热水,右边小锅一般用于蒸饭,热酒等,灶台都有灶门,用来添柴烧水做饭。土灶烧干柴,火力猛烈而且均匀,烧的时候灶膛之中一片通红,用土灶烧出来的饭菜特别香甜,蒸的包子、馒头、熬的粥、煎的蛋、摊的饼,都有一种特殊的口感,这是一般饭店寻不到的。土灶烧柴,十天半个月,大家都要上山去砍柴,大人们将砍回的柴放进柴房,或堆在屋檐下,烧火时,就拿一捆柴放在灶台边,人坐在灶门前将柴放入灶堂内烧,灶台上的烟囱穿过屋顶,矗立空中,做饭时升起的袅袅炊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 一般人家会在灶台上设灶君堂,那是用来供奉灶君的,灶君又称之为灶神。母亲一辈子整天在厨房的灶台前转来转去,逢年过节母亲都要在灶堂口摆点水果什么的,然后点上几支香,再开始在灶台上精心照顾我们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小时候一早醒来,发现母亲已经起床,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向厨房,见灶堂里柴火正旺,看到母亲正在切剁着,忙着为我们一家大小准备早餐,从土灶上炒的菜似乎特别的好吃,煮的饭也特别香,我们兄妹四人吃完早饭就一起上学了。母亲一生都离不开的舞台,她们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的热气中养大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在农村,土灶都承载着一家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每天只要土灶不断地升腾出热气来,那这家的日子里就一天比一天好。每家每户的灶其实就是温暖的灶,总能给人心理上的巨大慰藉。在农村兄弟姐妹多,长大各自成家之后都要从大家庭中分家,另立灶台,所以农村把分家说成是“另起炉灶”,搭砌好了一堂新的土灶,就标志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 如今随着时代创新的发展,灶的发生变化了,一些煤气灶、电磁炉已取代了土灶,现如今农村的土灶只有办红白喜事才用,在这里吃饭,总让人有一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感想油然而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