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雨打芭蕉梦岭南
正文

岭南,好多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它都感到神秘和好奇。

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排排大雁向南飞去。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的时候,我就望着南飞的大雁在那里发呆:它们会飞到哪里去呢?

后来我从书里知道,它们飞到湖南一个名叫雁回峰的地方停了下来。因为前方有一道崇山峻岭挡住了去路,它们飞不过去。这道崇山峻岭由五道岭组成,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边就是岭南地区了。据史书记载,岭南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以及部分江西、湖南地区。还包括越南北部。

有史以来,作为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当时中原华夏汉人称为“蛮夷之地”。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和发展。

历史上历次汉人的大举南迁,不仅加快了岭南的开发,并以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影响了当地越族人。同时,历代流人贬官的流放,对提高岭南各地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也有较大的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如刘禹锡、寇准、柳宗元、韩愈等。

岭南温润的神山秀水蕴育出岭南人民能屈能伸、张驰有度、敢为天下先等性格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近代历史上就有如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邓世昌等留下光辉足迹的南粤杰出人物。

又一个马年到来的时候,我踏上去岭南探亲的旅程。我要亲眼目睹岭南的山山水水,细细欣赏南粤的亚热带风光,深入体验那里的民俗风情,去圆我从小就有的那个神秘而又好奇的梦。

(一)高力士的故乡

从广西柳州向南,经过玉林、廉江,就来到广东的茂名市了。

茂名的历史,古老而又神秘。据说是一个叫潘茂名的仙人,得知此地有天灾瘟疫,就来救助老百姓。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焚香念经的地方叫潘仙坡,把这个地区叫茂名了。解放后成立市的时候,当地政府忌讳上面说他们迷信,就起了四个市名报给国务院,最后还是国务院拍板,定名茂名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茂名就是唐朝大宦官高力士的家乡。当地人至今对他还是感恩戴德的,因为就是他,向杨贵妃推荐茂名的水果——荔枝,杨贵妃向皇帝李隆基撒娇,皇帝立即下旨派人去岭南,采摘新鲜的荔枝送到京城,供杨贵妃享受。遥遥几千里路,怎么做到保鲜不坏呢?一是马不停蹄地传送,轮流换人换马。再就是当地老百姓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砍新鲜的竹子,把竹筒的一段打开,装入荔枝,然后用粘泥糊住。这样就能保证荔枝鲜活的质量了。

茂名的民间风俗也很有趣。内地的人们来到这里,首先要适应的是语言。而且要从学起。而且一定要会讲普通话。同时,需要忌讳的语言较多。比如猪舌头,只能叫“猪利”,避免“舍”音;猪肝叫“猪润”;草莓要叫“士多啤利”,避免“霉”字;喝酒时候,你一高兴,不能喊“干杯”,只能说“饮胜”;还有,别人打牌的时候,你在一边观看,千万不能拿一本书站在那里,因为别人忌讳“输”呀!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朋友来。

那是我几十年前在河南新乡市搞军训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女老师。一晃三十多年了,没有一点联系。她就是茂名人,文革时期下放到湛江当知青,听她说,那是很苦难、不堪回首的岁月。她一个人顽强奋斗,辗转来到中原地区。本来在新乡工作得很不错,可她还是在想办法活动,准备调回家乡来,不知后来成功否?

李老师,你现在哪里?

(二)优良的港和滩

一般人都知道,茂名是广东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南方重要的石化生产出口基地和广东省的能源基地。荔枝、香蕉、龙眼等“岭南佳果”驰名中外,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水产养殖享誉盛名,是“中国罗非鱼之都”。

但很少人知道,它还有优良的深水港湾,比如博贺港区,以莲头半岛为依托,-10米等深线离岸仅700米,-15米等深线离岸仅2.5公里,-20米等深线离岸仅11公里,稍加疏浚即可达-22米水深,最适宜建设30万吨级大型深水码头。有全国三大渔港之一美称的博贺港,这里的渔船成千上万,出渔季节,万帆竞发,蔚为壮观。

在水东港的东南,有一块洁白如银的沙滩,鲜为人知。它绵延十多公里,静静地依偎的南海的怀抱里。来到这里,你就像来到久别重逢的温馨的家园。沙质洁白细软,贝壳、海蛎等海产品随处可拣,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看到的景观。沙滩坡度平缓,适宜开展海水浴、海上运动等项目。沿沙滩外侧是宽500——1000米长达40多公里的人工防护林带,属国内罕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电白人民的伟大创举,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巨作《绿色长城》就取材于此。

我们一行来到景区门口,“中国第一滩”几个大字呈现在眼前,这是李德生将军的题字。我们好奇地去拾海滩上的海产品,足足拾了一大袋子。我们在礁石边拍照留念,美丽的景色让大家流连忘返。海鸥在天空中翱翔,海鸟在海中觅食,波浪在唱着欢快的音调,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人们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着日光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茂名市属下的高州是江泽民同志对全国进行“三讲”教育试点的地方,他作“三讲”动员的高州人民会堂、参观过的高州冼太庙以及亲手种植的优质荔枝树“中华红”等,现在也都成了国内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

(三)美丽的岛与湾

长时间的等船、候车和颠簸之后,我们穿过一条隧道,来到了分界洲岛。顾名思义,它就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的地方。

自古以来,当地的人民就已感觉到这座山岭南北不同之处。岭北的气候相对温暖,空气的湿度较大,降雨较多,而岭南的气温要比岭北高出二三度,阳光充足,干燥少雨。在分界洲岛上看牛岭,常常可以看到如此的景象:夏季岭北大雨滂沱,岭南却是阳光灿烂;冬季岭北阴云一片,而岭南却是阳光明媚。

相传有一天,玉帝驾云半空观望,看见从五指山上流下来的河流正源源不断倾注浑水于大海。于是,玉帝决心堵河,他领一头神牛下凡。玉帝降下云端,举起鬼斧,往五指山东南角截去了一小段,然后命令神牛拖着山岭,去堵住陵水河口。神牛拖呀,拖了九天九夜,中途忽然被一凡人发现,那人大喊:“快来看呀,有头神牛拖着一个山岭前行呀!”经他这么一喊,神牛反而拖不动了。小山岭就变成现在的分界洲岛,神牛就变成了现在的牛岭。

乘快艇到岛上仅需3分钟,浪花翻腾,天水一色,心情格外舒畅,。沿着凿有国内外各个朝代古币的花岗石铺成的“钱路”拾级而上,但见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奇树簇拥。站在山顶,分界洲岛周围海水清澈见底,与白色沙滩相衔接,构成了画家所不及的天然画卷。

恋恋不舍离开了分界洲岛,我们很快驱车来到了亚龙湾。

亚龙湾位于三亚市东南28公里处,是海南最南端的一个半月形海湾,是海南著名风景区之一。

亚龙湾气候温和、风景如画,这里有蔚蓝如洗的天空、明媚温暖的阳光、清新湿润的空气、连绵起伏的青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原始幽静的红树林、波平浪静的海湾、清澈透明的海水、洁白细腻的沙滩以及五彩缤纷的海底景观等。海岸线上椰影婆娑,生长着众多奇花异草和原始热带植物。

各具特色的度假酒店错落有致,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把亚龙湾装扮的风情万种、光彩照人。

如今,亚龙湾已经美名远扬,在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位列首位,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在国内,选择亚龙湾度假已是一种时尚,这里已经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度假天堂。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在此待的时间太短,仅仅是走马观花,粗略一瞥而已。

“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这是游人对亚龙湾由衷的赞誉。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曾这样评价:“亚龙湾美丽的海滩,香港没有,日本没有,印尼的巴厘岛不及,只有夏威夷同属休闲型,但亚龙湾的阳光、海水、沙滩、高山、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优于夏威夷,亚龙湾可以建成亚洲最理想的度假胜地”。

(四)博鳌的传说

去海南,不能不去博鳌。这里水中有岛,岛中有水,秀丽景色和名胜古迹集于一地,被人们誉为奇妙的南国风光画卷。

博鳌有着美丽的传说。古时,南海龙王敖钦的女儿小龙女艰难中生下一子,名鳌。此子诞生时,龙翔凤舞、百鸟齐鸣、海天一色金光。而鳌的长相却很奇异:龙头、龟背、麒麟尾。 龙王见女儿竟生此怪物,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抽出腰间玉带抛向水间,形成玉带滩,阻隔鳌母子欲归南海之路。

小龙女苦苦哀求,望龙王认鳌,却三秋未果,心力交瘁,终面向南海化作龙潭岭。鳌见母此状,凶性大发,兴风作浪,祸及百姓。

观音闻讯,足踏莲花赶至南海,与鳌斗法,终将鳌收服。降惊涛骇浪为龙滚河,聚百川千水为万泉河,合纵溢横流为九曲江,指三江汇拢鳌头,直泻南海。并在三江之地施五百宝器,天降财宝,地涌甘泉,于是“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说即由此而来。

观音点化鳌成鳌龙,留下原身化作了东屿岛。卸下莲花宝座,即为现在的莲花礅,她乘鳌而去,留下身后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宝地。

千百年过去了,每逢海面上聚起鳌群来,预示着马上就会来台风了。渔民们就会回港避风,再也不出海打渔了。至今如此。

博鳌,博鳌,就是博大精深,独占鳌头的意思。亚洲各国的领袖们也看中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每年在这里开一次会议。这就是博鳌亚洲论坛。

永久会址就建在东屿岛上。由五个巨大白色帐篷组成,远眺似天空飘浮的五朵白云;东面是三河出海口的腹部,前面上宽阔的港湾和沙白如银的玉沙带;西面和南北面是博鳌水城,别墅星罗棋布。夜晚,万盏彩灯竞亮,犹如天上人间。

(五)天涯海角——异乡的情结

天涯海角游览区,以美丽迷人的热带自然海滨风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驰名海内外。碧海、青山、白沙、巨磊、礁盘浑然一体,宛若七彩交融的丹青画屏。椰林、波涛、渔帆、鸥燕、云层辉映点衬,形成南国特有的椰风海韵。

“天涯海角”一词,是用来表达一种异乡的情结,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承载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在景区一巨石上题刻了“天涯”二字,民国时期当地政要又在相邻的巨石上题写了“海角”二字,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

与“天涯海角”石相隔不远处的“南天一柱”巨石,雄峙南海之滨,笑傲惊涛骇浪。“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榜所书。翻开2元人民币背面,您会发现这精彩撼人的石景竟深入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每一天中。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唱响大江南北,更使“天涯海角”成为海南和三亚旅游的标志和代名词。

“天涯海角”并非地理位置上的尽头,而是意境意义上的天涯海角。以前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古代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宋代名臣胡铨用“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的诗句,唐代谪臣扬炎用“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诗句,来倾吐谪臣终身流放的际遇。游人至此,似有一种到了天地尽头的感觉。

韩愈,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小名叫十二郎。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十二郎却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就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天涯”和“海角”这两块大石头也是有来历的,传说一对热恋的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反对,于是被迫逃到此地双双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样,后来男女恋爱常以“天涯海角永远相随”来表明自己爱的心迹。

文写到此,意犹未尽。窗外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小雨落在芭蕉林上,发出一种饶有风味的声响。我端起一杯茶,静静地站在窗前,任思绪追逐着梦的翅膀在雨濛濛的天空中自由地遐想……。

2014年2月7日星期五于茂名双山大道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