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沙朗捞塌坎第三分卷民风、民俗4
正文

4,沙朗人住房变迁及其它

沙朗人的住房,是经过住泥缸,滚地笼(滚箍楼),茅草芦菲笆房,土基墙茅草房,半砖墙、砖墙草房,瓦房、楼房、钢筋混凝土房子这一历时几百年的变迁过来的。

最早来到沙朗求活命的沙朗人,是江北坍方逃命而来的无路可走的难灾民,叫“穷奔荒滩”,来时一无所有,叫“潮没精光”。来后,挖野菜、摸鱼捉虾、打野鸡、野鸭、野兔充饥,一面拚命挑泥筑一个小围圩,让自己可以在当年大汛高潮时能逃过一劫,一面就地挖浅坑,就地烧制“泥缸”做住房,就地采芦苇、茅草做一个顶,挡雨露霜雪,这是以防万一大水来时,可以浮溷在水上,可以逃生的办法。所以江南脚朗人叫沙朗人为“溷缸浮尸”。

收到一熟粮饭后,也要藏在泥缸里,生了细佬,养了鸡、鸭、猪、羊,也要藏在泥缸里以防老鼠、猪獾、黄鼠狼作残。泥缸,这是最早踏上沙朗的难灾民为求生存的住房。

当将生活的周边清理好,口粮也基本有着落,与外界也有联系后,就开始建造滚地笼做住房。沙朗人将滚地笼亲切的叫成“滚箍楼”,足见我沙朗先辈的精神世界是多么丰富而浪漫,就是在过如此艰辛生活的时候,还是幢景着美好的末来,相互鼓励着要永远向前看!

最早的滚地笼材料全是荒沙岛上就地取来的材料,在高沙头上垒高的条状地基上,选择粗长的芦苇,十数根捆扎成半园弧拱型,二脚理入泥里,上面先铺上一层芦菲,固定在拱架上,再抹糊草拌泥,再铺上茅草,低矮狭长,大人要弯腰进出。就地取材,编芦菲笆做门,用芦苇、柳条、荆条做一些生活用品,烧制盆、罐、碗,烧制行香灶烧吃食。

沙朗人最早与外界交流应是冬、春荒到江南脚朗讨饭,或拿鱼干、虾干、兔等肉干去换生活必需品,换盐、种子、铁锅和铁制农具自然是最优先考虑,其次才是御寒的衣服棉被了。笔者年轻时在海岛上施工,条件很困难,曾和师父们搭建过这种简易滚地笼,放施工工具和材料。

当时沙朗人与外界联系的船,主要是江南脚朗在老夹里捕渔的渔民船。江南脚朗的渔民也将船带进了沙朗,沙朗开始有船,有渔民,他们生活在水上,也在陆上造“滚箍楼”住。

最早到沙朗有组织的围垦沙田,是官家,有记载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由官家统一围垦好后,再租给种田人种,每户限租二十亩,当时围垦的江防大堤是朝庭出的钱,堤岸叫“皇岸”。当时沙朗最大的改进,是官家带了船上沙朗,设与江南脚朗摆渡的官渡船,也有了运输船,沙朗开始有人开店,一开始他们也住“滚地笼”(滚箍楼),主要是换沙朗人的粮饭、鱼干、虾干、兔子等肉干谋利。

在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朝庭将官垦制改成承买垦田制,有钱的户头买了滩照,自己组织围垦,自己做地主,再租给农民种。当时,因为即便是官吏,还是有钱人、地主,到沙朗后,没有生活条件,还是先得住滚地笼(滚箍楼),来组织围垦的人就运来竹子、竹种,沙朗人开始种竹,用竹、竹篦来造滚地笼,沙朗人的滚地笼开始有了大改进。

围垦前,先选一块高沙头垒成条状地基,用细竹或毛竹片弯成园弧,插入地下成拱型,上面再间隔顺排细竹或毛竹片,上面铺上芦菲,用篦丝收紧加固,将整理好的茅草或稻草,梢向下从两边地脚向上铺,铺上一排用竹片上下夹住,用篦丝收紧加固,一排复一排,合拢在弧顶,做一孤状型盖,复在上后再用篦丝收紧加固。因为竹拱可以搞得较高,又用竹篦紧固,大的滚地笼(滚箍楼)人好站直。开始用竹子做门,做简单家俱。这时木制家俱也进了沙朗。

有了正规的圩塘、埭、农田水利,有了竹子,一般围垦好三年,生活得到改善的沙朗人就考虑建芦菲笆茅草房了。芦菲笆茅草房与滚地笼最大的区别,是有用芦头笆做墙的长方型房子,有竹子做的梁、桁,搁在墙上,没有柱棵,屋顶为两分坡有尖顶的。用竹篾紧固,房顶先铺芦菲,屋顶的做法如滚地笼一样,上面也是铺稻草或茅草。人可以直立在房子里生活,芦头笆做的墙上可以开方型的窗、门,用芦头笆或用竹子做大门做窗门,门为单扇,窗为上翻撑窗。这芦菲笆茅草屋,还是因材料的强度关系,房子只能造得既矮又窄,也因条件关系,还是只能烧行香灶。有众牲圈房、茅坑房。这种芦头笆茅草(稻草)房,直到1949年解放,在沙朗东头常阴沙新涨滩的新圩塘里,还是农民的主要住房。

沙朗人在生活得到相对安定后,就开始制土基,踏绒的泥里掺入稻草,用一可脱卸的木盒子做土基坯,一般半尺厚、一尺宽,一尺半长(老尺,下同),空垒起来日晒风干后堆放藏起来。一般是在围垦好沙田靠十年后,这时自己所种的树、竹子都已成材,可以派用场,这种土基墙外抹上草拌泥的房子,正梁就用上了树材,边梁、桁条一般还是用竹子,起码有一根树材拄棵,一般人家要造三到五间,全从中间门进屋,左右有门洞进两边房子,屋顶二分坡,还是用芦菲打底,屋项用稻草(因垦荒,茅草已采大不到),这种屋叫“漫屋”。所用稻草要精心整理,清去老短叶、草屑,叫“搜”稻草。

铺屋顶时,稻草梢向下,一层一排复一层一排,每层每排全用竹片夹住,再用篦丝紧固在桁条上。屋项盖好后,用麻绳成网状将屋面网罩住,最后将山脊和屋沿露出的稻草梢包起来,用竹片夹住,紧固在粱和桁条上,将网屋的绳头紧扎在竹片上,网绳烂,翻屋项。开窗洞,制木窗格,有上翻、单开、双开木扳窗门,考究的人家,窗格上镶上大鱼的鳞片。一般人家,前、后开单扇木门。

造房子的紧固材料已用上了铁钉,因用材关系,房子造得较高、较宽厂,房间的功能,也有了分工,有堆房、客堂、卧室。最大的改变,是在有了后门的客堂间里置上一只有烟囱的二眼灶,有一只汤罐,设有灶界,放灶界菩萨。一般情况下也用土基墙造众性圈房、茅坑房,有了柴房。这种土基墙稻草顶房叫“漫屋”的房子,一直到1949年解放,还是沙朗普通佃农的基本住房。

清朝咸丰七年,老夹坝成后,老夹两边和沙朗西头老沙,淤涨加快,围垦业加快,特别是一批湘军退役下级军官,来沙朗围垦,有一定资金,开始有人开窑烧砖头。沙朗农民开始有人造半砖墙的茅草屋顶的房子,外墙是五寸或十寸空堆墙,上半段是土基,正、边三根梁,都用上了树材或木头,有三根拄棵,柱棵上有横向牵杠的两分坡桁架,桁架上搁梁,下有石基础,桁条(椽子)是树材或木桁条,用竹廉子打底,铺上稻草屋项,房子的进深(宽度)加了倍,房子也加高了。这种房子叫“三路头漫屋”。

造“三路头漫屋”时,就对造房子有了更进一步的考究,砖墙面为清水白灰勾缝墙,房间隔断为土基墙。窗子的规格没有大改变,客堂间灶头就有了三眼灶,二只汤罐,最大的改进,是前大门改成双扇木门,进左右房间加了门。造房的紧固材料用的铁钉比例大了,而且石灰成了重要建房材料,杉木、福建松,成了要紧建房材料。住这种半砖墙“三路头漫屋”房的人家,有众牲圈房、茅坑房、柴房外,有条件的在场头上另建几间房,安排厨房、蚕房等,客堂间成了会客、休息、娱乐的地方。

解放前,造半砖墙的“三路头漫屋”,成了普通佃民的毕生追求。所以造“三路头漫屋”与造其它“土基漫屋”最大不同,就是要请阴阳先生来看风水,选宅基,主要决定房屋的朝向和位置,辅助房子与主屋的安排,出门和上河塌用水的小径安排等。阴阳先生一定下来,就由掌作泥水匠将房子的外围轮廓用石灰线打出来。墙基要挖夯沟夯实,动土前,要上土地庙拜祭冥告,在宅基四围洒米粒,挂符,放炮仗,叫斋宅神,迎请石敢挡。一般半砖墙的“三路头漫屋”都要用石块筑墙基,叫“排基”。

造“三路头漫屋”上正梁时,一是要请算命先生选“吉时”,上梁时要搞“抛粮”喜庆仪式,所抛馒头、团圆、粽子、糕,是女主娘家送的,还要抛喜钱,邻居们都可以来抢“抛粮”、“喜钱”,要放炮仗、鞭炮,木匠掌作师父还要说唱一些吉利词话,并要先钉一根竹钉,叫“有根有基”,也叫“万年钉”。正梁上贴上一条“太上老君急急如令”的红纸符,副梁上贴“福禄寿”。

造房子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定宅基,动土前上土地庙拜祭冥告、斋宅神,和上大梁时要选吉日,要搞“抛粮”的喜庆仪式,这也是沙朗人造“拍屋”、“瓦房”必做的仪式。这是一种乡土文化。

全砖墙或半砖墙的五木梁、五木柱棵、木桁架、木桁条(椽子),屋顶用薄木扳打底,铺上小麦秸做房顶的叫“五路头拍屋”,造这种房子费工、费钱,一般佃农是无力建造的,是自耕农们的毕生追求。这是小麦秸将根铡去,杆铡成斜口型,叫“铡麦秸”,铺屋顶时,根向下,一根麦秸压一根麦茄,有一定厚度,用一木拍拍成斜状,所以叫“拍屋”。再间隔用竹片夹住,用篦紧固在桁条上,屋脊堆筑很高,两头翘起,翘起的两头叫“迎风”“杀风”,远看似二条黄龙卧于屋脊,所以又叫“堆脊屋”“龙背屋”。这种“五路头拍屋”,五到八年才要翻屋顶。

这种“五路头拍屋(堆脊屋)”房子,木桁架有二层横向牵杠,房子又加宽了一半以上,加高到六尺以上,用石基础。房子的最大的改进在采光上,左右二到四间房,全用上玻璃双开关窗子。在卧室的小麦茄屋顶上,用上一点小瓦,镶嵌上块死天窗玻璃。客厅双开大门加宽,用上了有环有环碗的木材大门。砖墙全是十寸厚空堆墙,内外清水白灰勾缝,客厅大门两边是十五寸墙,有墙洞好放东西,房间的隔断用五寸砖墙,墙面清水白灰勾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水泥进了沙朗,砖墙内外改用三夹鲜粉面加白石灰纸筋膏抹面,再刷白石灰水。铁钉、木材、石灰、砖是四大主材。

一般造得起这种半砖、全砖墙“五路头拍屋(堆脊屋)”房子的人家,客堂间的布置就有讲究,必有八仙桌、靠背椅子、茶几,除众牲圈房、茅坑房、柴房外,必会造几间则关厢房,可能是土基墙草房。安排厨房、蚕房,必有磨房、织布机房等,而且差不多会养牛。解放前,这种砖墙或半砖墙的“五路头拍屋”的房子,也为沙朗开店的小商人们所追求的,当时在沙朗各小镇上,这种规格房子也要占一半左右。

解放初、土改前,上面所述的四种房子,仍然铺满沙朗大地,当时,偶有几幢青瓦砖墙房,嵌在一片黄色的草屋顶中间,这是地主老财、发财人的房子,很是扎眼。

沙朗的瓦房大致分冷摊瓦房和冒板砖瓦房二类,这种房子主要在清末民初,由私盐贩子先造起来,这种瓦房也叫砖木结构房子,沙朗开始有楼房。一直到1949年解放,能造、能住瓦房的,只有地主、大商人。由于房子屋顶很重,带来了梁、柱要加粗加长,地基要处理,柱下石基础要加大,房子就要造“九路头”。九梁、九柱、大桁架,桁架横向牵杠有二层或三层,木门、窗等就要揩桐油。为减少因地基不均匀沉降,房间的隔断有用木板的。住这种瓦房的人家,至少是一个侧关厢,大多是四关厢,配套房子一大批。基本都有护宅转河,有的大地主还建护宅砖碉堡。造这种房子,铁钉、木材、砖瓦、石灰,水泥为主要主材。

抗日战争时期,钢筋混凝土传入沙朗,在大镇集上出现砖、混、木结构的几层楼房。上世纪文革结束后,沙朗的草屋顶房子才逐步消失,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沙朗农村里开始建砖、混、木结构的几层楼房。到本世纪初,沙朗已很少有人住平房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