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话说吃蒜 |
正文 | 昨天在食堂要了一份山西打卤面,看这一大盘被酱汁肉片包裹的面条,不禁食欲大增。师傅是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士,态度亲和,劝我不必加辣椒,原味即非常好吃的,若想加点口味,可以加几个她们剥好的蒜粒。对于生吃蒜粒这种方式,我已经不陌生,以前在陕西、青海都有过尝试。生吃蒜粒的特点在于,蒜的辣味与辣椒的辣不同,下口劲脆,独特的刺激直接作用味蕾,同时伴随着的辛味,亦刺激着眼、鼻。据《本草纲目》记载,蒜又名小蒜、荤菜,味道辛、温,有小毒,对感染温病、疟疾以及长期心痛,有治疗功效。蒜又名荤菜,这大概与出家人对蒜的禁食有关,追溯其源头可到《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其中,把大蒜列入了五辛之一,成为了佛家弟子的禁忌。 其实,我在这里“说蒜”,并不准确,因为蒜又有大蒜和小蒜之分,小蒜作为我国原产品种,却因为个头和味道的原因并不受欢迎,于是我们现在吃的绝大多数蒜,均属于大蒜,其中以紫皮大蒜味道最佳。据相关记载,大蒜最早源于欧洲和中亚,在汉代有张骞引入了陕西关中,最后遍及全国各地。这似乎也是佐证了陕西饮食文化对蒜的情有独钟。我是在两年前的大一暑假有幸到了陕西西安,当时由成都坐火车途经陕西、甘肃到了青海,在欣赏了美丽的青海湖后又折回了西安,这一次旅程也让我与大蒜结下了味蕾之缘。 当时同学的哥哥开了一辆越野车,早上出发于西宁市,前往青海湖。青海湖和原子城的一天游历后,纵然接受了极大丰富的精神食粮,肚子却开始了最直接的抗真。青海同学热情无比,直接驱车带我们到了西宁的一家特色饭馆,一人一碗面条,又叫了四斤排骨、两斤红肠。排骨和红肠都是红烧的,色泽漂亮,让人光看着就食欲大增。四斤排骨一整块的被厨子提到菜板上,一阵飞刀乱舞,排骨和红肠已经装盘。我当时也没等朋友介绍,直接用手抓了一块,啃了起来。排骨味道极香,在骨肉之间不乏浓厚的汤汁味,且烧制时间恰好,既保证了肉的咀嚼感,又让你感受到一种红烧“透”的感觉。青海人是蛮能吃辣的,桌上都放着一碗鲜红的油辣椒,当时让我惊奇的时,每一桌放着一灌紫皮大蒜。据同学的哥哥介绍,这大蒜是配合排骨的绝佳作料。他快速的剥好了一个,放入口中快速咀嚼,紧接着就是一大口排骨咬入口中,一副享受的摸样。我是一个对美食绝对的大胆尝试者,当时也不干示弱,尝试一番。在大蒜下口时,避免不了一点犹豫,因为真是第一次生吃这东西。一狠心,一个蒜放入口中,开始快速咀嚼,强烈的辛辣味刺激这我的感官,仿佛在那一瞬间真正切切感受到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真谛!紧接着狠狠咬下一口排骨,肉的香美,骨肉之间的红烧汤汁,一步一步紧逼着之前的辛辣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在口腔中强力冲击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如果上升到哲学高度,那么绝对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我们一行四人,围坐着满盘美食,大快朵颐。若还有机会,我想一定还会再去青海,再去这家菜馆,倒时再来上一瓶地道青稞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忆过往、向明天,岂不快哉! 青海的吃蒜经历,算是让我再不排斥吃大蒜。到了陕西西安后,吃蒜变得更为常见,很多面馆都会提供大蒜,吃法类同。在这里要出的是,西安特色小吃羊肉泡馍里面的大蒜!羊肉泡馍是文明全国的西安小吃,浓郁的羊肉汤和香厚的馍创造性的结合到了一起,是绝对的美味享受。当时是在钟楼旁边的回民街吃的羊肉泡馍,每点一份,店家都会送一小蝶糖蒜,颜色鲜艳,淡淡偏红色。当时正值西安四十度高温,羊肉泡馍不免有些油腻,但这小小的糖蒜,却极大程度上的冲淡了油腻。糖蒜在腌制后,消除了很大的辛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特别的甜味和辣味。个人觉得这糖蒜和云南的甜教头有几分类似。当时一大碗羊肉泡馍25元,一小碟糖蒜却也要2元,当然,再单点糖蒜的食客也不乏少数,可见这小小大蒜的独特魅力。 其实大蒜对于美食的贡献,绝对不会仅在西北地区止步,若让我一一列举,恐怕得需要一壶茶的时间。譬如对于沿海小吃烤生蚝、烤带子和烤扇贝而言,蒜泥是不可缺少的,蒜泥的烧制也是决定其鲜美程度的重要因素。每次到厦门,都会在临走前一晚,吃够一打烤带子和扇贝,随着壳肉间汁水配合蒜泥在炭火上的慢慢烧制,飘香四溢。对于我非常喜欢的一道家常菜,爆炒鳝鱼,蒜亦是一个强劲的增味剂。在这道菜中,蒜不再具有辛辣的特征,反之需要以“面”这个味觉感知出现,外层则沾有香浓鳝鱼汤汁。这道菜有一个关键操作,就是在把油烧至滚烫后,把小半盘蒜倒入,翻炸少许时间,一方面为了让油充分吸收蒜味,一方面,可以让蒜外脆内面。 蒜这个餐食作料,似乎进入文学作品的机会少之又少,仅有的一次,应该是五代后蜀诗人蒋贻恭的《咏安仁宰捣蒜 》,以蒜的辛辣为由,对权贵讥讽了一番。如果强加列属,那么银蒜,作为一个古代帘钩的美称,也曾偶尔跃入诗人笔下。 萧雨凡 2013.6.6 云南大学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