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大街忆旧(上)——岁月划痕之四十二 |
正文 | 西大街忆旧(上) ——岁月划痕之四十二 我原来上的厚福盈小学离我们家较近,还不到1华里,而新考入的保定五中则远了不少,穿小胡同抄近路也得2华里半,如果走大路,就得3华里。 一般早上我都抄近路,因为早上有两节早自习,6点多就得到校(正课是8点上)。我5点多起床时间都紧张,所以能省一分钟就省一分钟。 抄近路,我要穿过相府胡同西口对面的那条无名小巷。这条无名小巷极窄还两边都是墙,走在里面压抑而无趣。出这条小巷进入紫河套,还要穿过私搭乱建的犬牙交错的小房,也让人烦心。出紫河套西口是市府前街,接着是双彩街,虽然路宽了,但两边基本都是民房,依然无趣。所以下午上学时,只要时间来得及,我都走西大街。 西大街是保定市最繁华的街道,基本保持着清末民初的风貌,可以说算是保定市的名片。我上中学的1963年秋后,正是保定百姓为此街骄傲的时候,因为那时上映了一部轰动全国的抗战片,叫《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发生在保定,拍摄的的主要街景就是西大街。 发生在保定的事儿,拍摄的是保定的地儿,保定人都争先恐后地去看。影片上出现西大街等街道时,下面就会出现一阵议论声,有人还喊叫出来。 在没有上中学之前,我对西大街东段就非常熟悉,因为我住的相府胡同离此很近,我经常由此去马号或城隍庙街。从税务角进入西大街东口,过了全兴酱园,就是乐仁堂药店。乐仁堂药店和全兴一样,也在路的北侧。它的店铺向里凹进去一些,门前有一小片水泥地面,可以停放自行车,这在寸土寸金的西大街是少见的。 乐仁堂是个老字号,据说,乐仁堂的创始人乐佑申是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的传人。他于1921年在北京开办乐寿堂。1930年在天津开设乐仁堂总店。1932年在保定开办了这个分号。另外他还在太原、石家庄、开封等地开设了分店。据说,保定乐仁堂的匾额是民国的大书法家冯恕题写的。乐仁堂还建了小作坊,用以加工从天津总店运来的半成品,并制造一些急救药品。该店经营的丸散膏丹在保定很有名。 当时乐仁堂聘用的经理、大伙计和店员、工人有近50人。据说,乐佑申对业务骨干非常重视,曾为3位大伙计在平嘉胡同购置宅院。 不知是不是因为乐佑申有留学法国的经历,他建的保定乐仁堂有点儿西洋风格。两层小楼的前部都做了水刷石,显得很现代,窗户装的是可窗的通体大玻璃,看着很洋气。我去乐仁堂买药时,它已兼营中西药,卖中药的柜台在西边,卖西药的柜台在东边。不知是历来如此,还是公私合营后改的。 2009年西大街整治之后,我发现乐仁堂变了样,成了青砖外墙,木格子窗户,完全没有了西洋韵味。中西合璧是西大街民初建筑的风格,改掉就失去了特色,为什么要这么改呢? 由乐仁堂向西,在路北有一家书店,开始是新华书店,我经常在里面买小人书。后来(印象是60年代初)改为古旧书店,主要经营古旧书籍。改为古旧书店之后,我还经常到里面转,因为它也经营字画,它的橱窗和营业厅总是挂着许多画儿,而我喜欢画画,就总到里边观摩。那时候名人的字画大约是几十元一幅,比如一幅齐白石的草虫,标价就为40元。当时也认为很贵,因为都超过了一个人的月工资。可与现在相比,就不由让人怀疑它是赝品,因为现在动辄都成百上千万。 由书店向西,在路北有一个熟肉店也很有名,叫六味斋,它加工的酱肉制品就是美味的代称。可我只能在路过时看一看,享受不了,因为父母从来不买熟肉制品,有邻居买了,他们还会笑话人家不会过日子。 过了六味斋,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它向北的那条街道叫城隍庙街。此街因为北部建有城隍庙而得名,曾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但到我小时候街上的铺面都已破落,且都是菜店、副食店、果品店、茶叶店、镜箱店、土产杂品店等小商店。过年时家里发了羊肉、鸡蛋、豆腐、糖等副食票,都是我去城隍庙的副食店购买,要在寒风排长队,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买到。另外,1969年我去内蒙兵团时市里给特批了被套票,我就是从城隍庙街北头东侧的土产杂品店买了被套做的新被子。它的对面也是一家土产杂品店,但主要卖烟囱、炉子、锅碗瓢盆。 正对着城隍庙街南口的是天华市场。天华市场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条形市场,由北门进,从西南门出,可进入马号。市场两侧是铺面,中间是通道,通道上方建有顶棚。顶棚将两边的铺面连为一体,而铺面又基本敞开,让人感觉它似乎是一个整体综合商场。顶棚与房子之间设有天窗,能自然采光。市场内的铺面经营的物品有布匹、百货、文具等。 在这个丁字路口的西北角是一家信托商店,我偶尔也到里面转一转,看看有没有我需要的无线电元件。里边委托出售的东西有旧首饰、旧照相机、旧手表、旧怀表、旧座钟、旧风琴、旧自行车等,还有旧衣物,甚至有旧皮鞋。1958年我母亲上班之后,就从这家信托商店买了一台旧座钟。它棕色木质外壳的油漆还比较光亮,但白色的表盘已有些泛黄,显现出它是个老物件。上了发条,拨动钟摆,它的表针就会走起来,到了整点、半点,还会咚咚地报时,夜间也不休息。开始我总被吵醒,后来就习惯了。像人老了爱生病一样,这台老座钟也爱出毛病,好在我们的老邻居心宅的父亲就是修表的,他虽已搬走,但我父亲还可以把他请回来。信托商店有时也受委托出售晶体管、双联、磁棒之类,我总盼着能淘到便宜货,可一直未能如愿。1975年我返城的时候这个商店还在。1977年我结婚的时候还在里面买了一台三角牌的煤油炉。 这家信托商店的西边路北是一家科技书店。那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对所有科普读物都有兴趣,但真正花钱买的只有无线电方面的书。当时的新华书店还都是柜台售书,样书都摆放在柜台或橱窗,你想买还得麻烦售货员拿出来才能细看,而这家书店不同,是开架售书,你可以随意翻看自己喜欢的书。另外,这里的售货员对只看不买的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总有好多人看蹭书,甚至有人拿着纸笔在那儿抄书。我喜欢这种宽松状态,没事时也到里边站着看。另外上学路过时也经常进去转转,主要是看看有没有无线电方面的新书。 科技书店的西边是理发馆,叫甲级12馆,印象中是楼房,有几十个座位,是省内有名的高档理发馆。1963年时我曾在这个理发馆理过发。 我们院儿与理发业有缘,全哥和他爱人是理发的,北屋喜子的父母是理发的,先后在我们院儿住过的谢叔叔、谢姑姑兄妹是理发的。另外,还有一位叫张振华的也住过我们院儿,也是理发的。张振华好像与喜子的父亲、南屋小儿的父亲是远亲,喜子及小儿的父亲的名字前两个字也都是“张振”。 但小儿的父亲干的不是理发,而是洗浴。理发馆和澡堂同属服务公司领导,也算一个行业吧。小儿父亲工作的澡堂也在西大街,印象是在中段儿南边,万宝堂附近,澡堂的名字叫什么已忘了。小儿的父亲是这个澡堂的主任。小儿的老家在定兴县。定兴县也有三宗宝:摇煤、搓澡带修脚,据说定兴的搓澡师傅是北派搓澡大军的主力,以手法好闻名京津,我猜着小儿的父亲从事这个行业,并当上领导,没准与此有些关系。 另外听说,保定的理发业最初发展时,就以饶阳人和定兴人为主,而全哥老家是饶阳,喜子老家是定兴,所以理发师在我们院儿大聚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院儿虽有不少理发师傅,但我基本不找他们理发,要理发都去没有熟人的地儿,主要是觉得碰到熟人不自在。没想到我不找他们,他们却找我,1963年春天全哥非要给我理发,原来市里要通过比赛评选理发业的技师,他要我给他充当比赛的“加工原料”。我不想去,可母亲发话了:“你正好该理发了,就让全哥收拾收拾吧。” 比赛就在西大街的这家理发馆进行。全哥拿出浑身解数,恨不能给我把脑袋理出花儿来。我理完一看,哈,真棒,感觉是有生以来最好的发型。可4月底评选出了结果,全哥竟然没评上,评上的是张振华。 那次全市一共命名了7位行业技师,市里还专门召开了命名大会,为他们佩戴光荣花,是当时的副市长给他们戴的。 听到这么个结果,我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全哥,他要是找个大人理,没准也能评上呢,我知道全哥的理发技术确实不错。 文化大革命中理发馆也受到冲击,说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先后有十几家理发馆被关停。12馆也难逃厄运,在西大街扩建中被改建为平房,营业面积减少三分之二。名字也不再叫什么甲级多少,而叫“古城”。后来,全哥当了古城理发馆的主任。 在甲级12馆的西边是稻香村点心铺,这家点心铺是保定有名的点心铺,经营中、西、南、京糕点。它也是老字号,建于1917年。门店是中西合璧的二层楼,一层外墙带罗马柱,是西式建筑风格,二层带前廊、栏杆,是中式建筑风格。门店的“稻香村”牌匾据说是民初的保定书法家张诗言写的,不过已在1967年破四旧时被砸烂。我父母极少从稻香村买食品,所以吃一回稻香村的点心也是令人兴奋的事。记得母亲曾买过小八件,那种酥皮掉渣的最好吃。 说起稻香村,似乎全国有许多稻香村,但创建最早的是建于1773年的苏州稻香村,影响力最大的是建于1895年,停业近60年后于年重新开张的北京稻香村。而最早持有稻香村商标的则是咱们的保定稻香村,它于1983年便注册了糕点类别的“稻香村”商标。手握商标是多么主动的事啊,可后来它竟给弄丢了。它先是与北京稻香村、苏州稻香村合作,授权它们使用稻香村商标,后又于2004年以55万元将商标转让给苏州稻香村。转让的事被举报后,保定市国资委很生气,打官司追讨,可已经晚了,最终因为时效问题败诉。2013年底,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又为商标打起官司,也是闹得沸沸扬扬,可保定稻香村就只有看的份了。 在稻香村的西边,有一条向北的小巷,叫秀水胡同。稻香村是前店后厂,它的加工厂就在秀水胡同南段东侧。沿秀水胡同向北走,就到了我早晨上学经常走的市府前街。市府前街解放前叫公安街,因公安局曾驻于此而得名。解放后市政府驻于此,名字就改成市府前街了。1955年市政府改为市人民委员会(简称市人委),这条街的名字没再改。 在秀水胡同南口的西边(具体位置已有些模糊),有一家乐器店。在西大街东口路南也曾有过一家乐器店,它们是由于搬家形成了两个店的局面呢?还是本来就是两个店,我已说不清了,反正东口那家叫史三和。我没有在东口那家买过东西,但稻香村边上这家买过笛子。 我们班的邵同学在班上吹笛子,我看了眼儿气,也想吹,就到稻香村边上这家乐器店打听行情,一问便宜的一支也得7角钱。这种消费母亲一般都不支持,不像现在的家长都求着孩子去学琴。我跟母亲蘑菇了几次,她才不情愿地给了钱。笛子买回后我怎么吹也吹不成调儿,吵得同院的王大娘总提抗议。 吹笛子要在笛子上贴苇膜儿(可以买,也可以从苇子中剥),开始我用吐沫贴,不结实。后来改用蒜汁。蒜汁虽然贴得结实,可那个蒜味儿太冲,总是臭烘烘的。后来我们胡同的大宝告诉我,最好用白芨,贴的结实还没味儿。他说,药房就有买的,很便宜,一块能用好几年。 我一听大喜,第二天就去秀水胡同对面的万宝堂药店买了白芨。那东西像干姜而比干姜硬实,在笛子孔边上吐点吐沫,再用它在上面蹭,就能蹭出粘性把苇膜儿粘住。 万宝堂也是老字号,建于1876年。它是纯中式风格,檐板房,木格子窗户木格子门,刷红油漆,门口挂着直隶总督李鸿章题写的匾额,是典型老中药铺的模样。 万宝堂也建了制药的手工作坊。到解放初它的员工已达到75人。1958年保定市成立中药厂时,依靠的就是万宝堂和乐仁堂的技术力量,这也算是这两家药店对保定中药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吧。 据说,西大街上还曾开过春和庆、鹤年堂等药店,可我没有见过这些药店的印象。 万宝堂与乐仁堂及春和庆、鹤年堂等药店相比,还是有自己特点的,那就是它不是外地药店的分号,而是在保定发展起来的本土药店。所以说起保定的老药店,最令人自豪的还数万宝堂。另外,万宝堂还曾刊印了独家药典《万宝堂药目》,共辑良方635种,这在保定的众药店中也算独树一帜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