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部散文家论坛会纪实 |
正文 | 西部散文家论坛会纪实 文//白莲(何从花) 2013、5、17日,第三届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在长寿区菩提山脚下古镇的千美印象顺利召开。此次大会对西部散文的过去作了简要的总结,对现时期的散文写法变化作了慨括论述,还对将来的散文写作方向的可操作远景作了宏观的展望。 散文就本身而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广义上来说,指其结构松散,没有其他文学形式重叠部分,语法结构普通,不讲韵律和排比,不限文字的梳理方式。狭义上讲,散文就是文学范畴里结构松散的非韵文作品。历代散文作品随着时代演变而变幻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因其不拘一格的松散,让不同的作者通过自己的视野而变化着丰富多彩的散文脉络。 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副主任周勇说,文学岂能超越生态,散文需要更多的与当下生态血肉相连。要从充满激情,陶冶心性的框框走出来。他还形象的比喻这次散文论坛会是散文家们长寿论剑之行。事实如此,各资深发言人的精彩演讲,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关于散文的方方面面。 陈长吟老师就现今散文现状的担忧,不乏微辞。希望散文更加诗像化、唯美化的同时,更应该个性化、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写意,延伸到各个领域。使散文的松散性发挥最大的极致,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写出更好的文章。成功的选材是一篇成功的散文所必须的首要条件。植物有了好的种子,经过耐心细致的栽培护理,才能长出优质的果实。而散文的种子就是思想。不能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对人生,或者对自然的思考,作品就没有分量。思想可以是多样性的,是你对生活现象认识、总结、思考的结晶。散文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让人念念不忘的、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藏在后边的思考和启示。 王宗仁老师说得好,散文是不应该分地域的,西部散文或者其他地方的散文都是中国的散文。现时期散文写作要依托对国家的大感情参杂着个人的小感情来描述,不要写一些发泄一己私欲和政治性的文章,那样的文章是没有价值,没有可传承性的。平凡的生活中有许多不平凡的经历,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受加上文字幻化出来就是一片散文。光喊口号和赶潮流没用,写作技巧很重要。要有自己的特色,有深度,能反映一些具体社会现象的文章才算好文章。 尧山壁老师精辟的发言让人听后难忘,他形象的称散文为树。散文要像树一样树生枝、树生树,而且要像树叶一样有所依托,文字需要生命化、陌生化,多余的形容词就像枯黄的树叶应该去掉。 编辑黄尚恩把散文分为三大类:记叙类散文以随笔为主,加上感情的波动感受和发现为辅记录成章;感情类的散文则是放纵性的,往往以深度挖掘情感为主题进行;现场类散文有别于其他散文,感情是隐蔽性的,也最难写,却是报刊杂志最需要的。 耕夫、邢秀玲、红孩、卢子贵、傅德岷、董晓燕、王超、周火岛、王聚敏、黄华明、辛茜等都作了重要讲话,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中和各位散文大家的发言,与会者学习到很多理论上的散文写作形式和技巧。还有散文独特的表现方式给作家们带来的宽阔写作空间,以及应该表现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比如,“在西部生活的作家不写西部,就像水中的鱼儿习惯了它的生存环境,没有新鲜的感觉。这就需要跳出原本既有的条条框框,去发现和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才能写出更动人的篇章”;“很多从国外旅游回来的文人很少写国外,即使写了,也没能写好,就是因为作者对他国风景没有倾注过多的感情”、、、、、、 2013、5、18日,西部散文家论坛与会者上午在长寿湖采风,下午去逛了古色古香的古遗址文化遗产三道拐和钢铁之城江南的重钢厂,回到长寿古镇结束了为期两天的会议采风活动,落下一个完美的帷幕。留给与会者的是无尽的遐思和想象空间,希望大家受益匪浅的同时,“力争共谱更加和谐美好的乐章,各尽耀眼耀心的文采风流”。 以上是我参会笔记和大脑记忆整合的及时报道。 后续这两段是在报纸上摘抄的: 邢秀玲称西部是一块散文创作的沃土。青海红盘的连天碧草,天山脚下的牛羊遍野,大漠边关的历史烽烟,康巴草原的神秘之夜,巴山蜀水的雄奇壮美,三秦大地的厚重文化,都是 散文家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倾情表达,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散文来。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地域性,还应该兼顾包容性,立足本土,放眼全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红孩认为,不论写哪种题材、体裁的作品,如果要使自己优秀起来,就要做到四点:一是弘扬进步思想;二是遵循创作规律;三是体现地域特色;四是形成语言风格。而要做到这四点则需要生活、情感、知识和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为散文的创作打开思路、提供多种写好散文的可能。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