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华夏六千年文明凝聚陶山 |
正文 | 华夏六千年文明凝聚陶山 文/申保箱 2017年7月20日,有幸参加了馆陶县县长孟凡雄主持召开的有关大运河文化保护工作座谈会 。 最后,县长孟凡雄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运河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馆陶境内的卫运河全长40.5公里,是古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运河河道跨境最长、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部分,我们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积极为全市大运河文化保护工作做贡献。 要抢抓难得历史机遇,充分认识大运河遗产保护在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古大运河馆陶段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统筹推进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挖掘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等工作,科学规划布局流域内美丽乡村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按照“一带一镇”(卫运河景观带、运河古镇)思路,发挥大运河独特优势,围绕运河段、运河城、运河人、运河产业、运河故事,努力建设卫运河绿色生态景观带,打造古运河陶山古镇。 会后,经反复思考,隋唐大运河对于陶山古镇而言,陶山可谓凝聚了华夏六千年的文明。 《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在漳河流域陶山一带。时间是炎帝与黄帝联手打败蚩尤之际,一直把蚩尤残部,从河北涿州追杀到陶山及阳谷一带,最终追杀到蚩尤都城——曲阜,从而彻底战败蚩尤。黄帝在穷桑(今山东阳谷一带)登帝之后,不久迁居曲阜。之后,炎帝留守穷桑及陶山一带,继承伏羲(史载伏羲曾在阳谷北城教人结网捕鱼、狩猎、种植庄稼,炎帝与黄帝是伏羲是孙子)的意志,继续推广农业种植。炎帝经常去东海(今阳谷一带东部山丘)观察日出,计算昼夜长短,推算季节,确定播种时间。在此期间,便发生了《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从此中国历史上便出现了农耕文明。因此被世界公认为“古黄河流域的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女娃(精卫)自漳河乘舟漂流东海的故事,应该是水上交通最早的记载。《精卫填海》的倔强性格,应该是“燕赵多慷慨之士”浩然之气的渊源。 大禹是伏羲的第十一代孙,大禹治水曾来到漳河一带,开创了华夏最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敢于同大自然斗争的精神风貌。 史载,中国大运河开挖,肇始于春秋,成型于隋代,繁华于唐宋,断航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早在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子夏来至馆陶,不忘初心,笃志传授儒学,培养出军事家吴起、法学家李克(李愧)、儒学家段干木、及其禽滑釐等诸多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使优秀的儒教文化在馆陶得以弘扬广大。 汉唐以来,中国有四位公主,三位皇子封地——馆陶。县城一隅馆陶古镇有“驸马渡”,县城北5公里处社里卜村有“黄花台”遗址。即今馆陶镇社里卜村东,卫河西浒,为古馆陶县域胜景之一。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三女刘红福,被封为馆陶公主后,和驸马都尉韩光经常来馆陶巡视,还在卫河西岸,筑起了一处方圆十余亩、高出地面两米的土台,在土台上建造了一座豪华秀美的望河楼,名为“黄花台”。他们的言行举止对陶山先人的思想文明具有一定的影响。 大唐名相魏征,祖籍馆陶,青少年时期一直在馆陶一带生活。魏征青年时期为躲避战乱,曾一度在马甸道观出家。之后曾先后投奔瓦岗寨起义军和李建成及李世民唐军。多次在馆陶及陶山周边地区展开战事。曾在馆陶一带说服瓦岗军旧部归唐,及其在馆陶永济渠沿岸征服刘黑闼。曾辅佐李世民建立了“贞观初唐盛世”。其廉政文化光耀千秋,更渗透在馆陶及陶山周边人民的心里。 刘安世是馆陶刘齐固村人,他是北宋宰相司马光的弟子,与苏轼同朝为官,切是好友。他们同时被贬谪流放。因遇大赦,各归自岭海,路途相遇。因北归河流枯竭而滞留,以待春水。在虔州滞留两月有余。 寒食节,苏轼邀器之(刘安世号)游南塔寺寂照堂。器之好谈禅,每倦山行,山中新笋出土,苏轼想上山吃笋,怕他不肯同往,骗说邀他同参玉版和尚,器之听说有禅可参,欣然从行。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鲜美,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僧善说法,要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大笑。东坡亦悦,作偈曰: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技;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 之后,他们又在“梅花开尽杂花开”,草木一新的“寒食”之日游览了南塔寺寂照堂。 《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 苏轼 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 总是镜空堂上客,谁为寂照境中人。 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阴雨洗春。 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 刘安世博学多才,能诗会文,著有《元城集》20 卷,已佚;《尽言集》13 卷,今存。《尽言集》是根据他自己平生作谏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宗旨编定的。他的奏疏刚正之气形于笔墨间,令人钦佩。宋代大学士王珣高度评价这部书:“是书乃言官之楷模,辅弼之龟鉴, 卿士大夫之药石也” 。该书对后世的文人墨客影响很大,常被后人引用来说明事理。“轻重倒置”和“害群之马”的出处,即来自于刘安世的《尽言集》和《尽言集?应诏言集》等。 马永卿编有《元城先生语录》,对刘安世言行记载甚详。其诗存世不多,大都如其文,议论精警,栩栩有生气。如《八月十四夜月》诗:“万古照临终忌满,一轮明彻岂须圆”;《双柏》:“同志不渝均管鲍,清风特立若夷齐”;《扑满子》: “多求唯恐心难满,扑破方知器易盈”,均为人所传诵。刘安世与苏栻、苏辙兄弟友善,经常以文会友,以诗唱和。苏辙的墓志铭乃由刘安世撰写。 刘安世师承司马光,一身正气,名扬朝野。有学者研究,刘安世乃刘邦后裔,下传明朝开国元老刘福通。其族氏曾数朝建国抑或为开国元勋。刘安世弟子、门人很多,有不少人名垂青史。近代被毛泽东誉为: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文豪鲁迅,就很崇尚刘安世的为人与风骨。有关刘安世门人和弟子及再传弟子的一些史料,从另一个侧面亦能看出当时刘安世在朝野的名望与影响。 刘勉之 刘勉之,自幼天资聪明,一天背诵几千句。二十岁入太学。当时蔡京专权。禁止元佑书籍。不久刘勉之厌恶科考,告别诸生返归,师从刘安世、杨时后,力耕自给,身心淡泊,于世无求。与胡宪、刘子翼互相往来,每天以讲论切磋学问为事。 之后,又以方德顺、朱松等为友,交往甚密。远近学者,闻名而至,络绎不绝,因形成“刘胡学派”,亦称“刘胡诸儒学派”。此派弟子甚多,著名者有:朱熹、吕祖谦、刘懋、邵景之、方耒、刘洪、刘砰、黄钵、詹体仁、林之奇、李楠、李樗、刘炳等。 杨万里 杨万里21岁拜刘安世为师。绍圣二十年(1150年)春天,他来到京城临安应试,落第而归;四年之后与范成大一起金榜题名,自此进入南宋官场。他因 《小池》而扬名海内: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孙伟 孙伟,字奇甫,江陵人也。少负奇气。初为静州幕官。刘元城(刘安世)再谪夷陵,先生自静求沿檄至峡求见,元城待之无甚异也。先生请曰:“伟以求见先生而来,非沿檄也。”元城问所以愿见之意,对曰:“吾生长南方,窃闻司马温公北方贤士大夫之冠,先生受业温公,是以求见。非敢言从学,但愿就先生求五日饭,寻一宿处,听先生五日话。”元城嘉之,因与共饭五日,与之言温公所以传习者。先生请曰:“受教不在多言。愿掇其所当致力者,为直截言之。”元城曰:“诺。”既五日,先生已录成一卷。请曰:“愿更住半日,求先生谛视之,无差谬否。”元城为之阅毕。先生辞归,自是践履一宗元城。每对学者言:“平生只从得刘先生五日,终身受用只此五日所闻。” 李光 李光字泰发,上虞人。以进士历知开化、常熟、吴江,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句文字。元城(刘安世)居南京,先生以师礼见之。元城告以所闻于温公者曰:“学当自无妄中入。”先生欣然领会。除太常博士,迁司封。 主簿马先生大年 马大年,字永卿,杨洲人,元城弟子也。大观三年进士,闻元城谪亳州,寓永城县之回车院,先生时赴永城主簿,其舅高邮张桐荐使求教。既至,见元城,雄伟闿爽,谈论逾时,体无欹侧,肩背耸直,身不稍勤,手足亦不移,自是从学二十六年。当绍兴五年,追录其语为《元城语》三卷。 知州韩先生瓘 韩瓘,字德全,开封人也,参政意曾孙。累官知秀州,所至兴利除害,甚敏,吏莫能欺,时以为有家法。先生官浙中久,其往来必维舟河梁,侍元城谈,录其系邪正得失者二十一条为《元城谈录》 知州胡先生珵 胡珵,字德辉,毗陵人也。诗文、墨隶皆精好。学于杨文靖公龟山,寻以文靖之命学于刘忠定公元城。入太学,成进士。所著有《苍梧集》。 朱熹是始自于北宋“程朱理学”集大成之人。他同时又是刘安世的再传弟子。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程朱理学自元朝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兴盛以后,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次伟大突破”。 无疑,“程朱理学”也渗透着刘安世不畏强权,民本至上的思想理念。宋代大学士王珣对刘安世所著《尽言集》高度评价说:“是书乃言官之楷模,辅弼之龟鉴, 卿士大夫之药石也”。由此可见,刘安世刚正不阿的思想风范,铸就与强健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据载:“乙酉年(1765年)乾隆南巡,其(张顾鉴)在馆陶卫河岸边承建‘郯子花园行宫’,并奉贡馆陶佳酿,敬献乾隆皇上。皇上饮后,龙颜大悦,当即御笔:‘御酒,国品也’。并嘉赏貂皮、荷包二宝”。 抗战初期,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共领导人张闻天曾断言:“得冀鲁豫者得天下”。于是中共武装东渡黄河,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最终建立了以陶山为中心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纷纷南撤,范筑先在中共党组织派遣地下党员张维翰的协助下,建立了联合抗战统一战线,并向全国发出,“誓死抗日,决不南渡的皓电”,率先开创了鲁西北平原敌后抗日根据地。范筑先将军曾三渡卫河,与徐向前等中共领导人会晤,协商抗战大计。1938年11月15日,范筑先将军在聊城保卫战中,与七百余名将士宁死不屈,壮烈殉国。昭示了馆陶人承传六千年的“骨气”进一步昭示了“陶山风骨”! 1939年2月10日,“香城固大捷”之后,筑纵司令员张维翰接到师部刘伯承的命令,要他负责师部及冀南区、鲁西区三万余军政后勤人员在南馆陶古镇卫河渡口渡河的任务。 接到师部命令后,张维翰立刻进行了部署。此刻,筑先纵队第一团自1938年12月组建后,即在馆陶县东北部二三区一带活动,此刻一团正好移动到南馆陶卫河东岸不远处的一个小村时,张维翰命令一团在南馆陶渡口搭建浮桥,并负责警戒。第三团和第四团组建后一直在邱县一带活动。张维翰命令第四团移动到曲周南部安儿寨一带待命;命令第三团东渡卫河,到冠县城南一带待命。命令陈中民营(筑纵主力机枪营)负责北馆陶河防,阻击敌人。以确保刘邓、冀南区、鲁西区军政后勤三万余人安全渡过卫河的任务。 筑先纵队一团在团长于笑虹和参谋长鲁西良的带领下,在南馆陶古镇卫河渡口搭建浮桥,为防敌机侦察,晚上搭建,黎明拆卸,坚持三天三夜,使刘邓大军与冀南区党委、鲁西区党委军政人员近三万余人渡过卫河。一团完成渡河任务后,又被派往南馆陶古镇北五里处的车疃村阻击敌人。战斗中,文工团团长马俊与8名(四男四女)文艺战士牺牲,营长王士琦因掩护群众而被俘、大多数人因穿民装,与老百姓一起突围,开拔到齐堡一带。 陈赓2月15日接到师部电令,令他即日赶到师部接受任务。许世友率部向冠县东南部移动。陈赓12时自枣科(此村北馆陶东北部)动身,刚到北馆陶,即过敌机三架轰炸。馆陶河西岸敌汽车四十七辆,装甲车四辆,企图强渡卫河。 此时驻馆之十支队(筑纵一部)尚不清楚此次阻击战的重要性,部分官兵意欲撤退,已呈现紊乱状态。陈赓当即严令十支队的负责人陈中民,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河防工事。随后,在陈中民的带领下,河防守兵尽返回河防工事。四挺机枪轮番向对岸敌军扫射,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一时紊乱的馆陶城又复稳定。陈赓亦复向冠县前进,但此时天已过黄昏。陈中民营在北馆陶坚守两日,至16日下午4点多钟,在机枪手换人吃饭之际,被日军突破河防工事而撤离。此时,刘邓大军已在黎明时全部渡过卫河。 敌人从北馆陶和南馆陶度过卫河后,分头追至冠县城南,又受到筑纵三团的阻击,筑纵四场大战,大大迟滞了敌人的进军速度,使刘邓及冀南区党委、鲁西区党委军政三万余人得以安全转移。 1943年秋,日军在临清至馆陶的卫运河大堤上决口四处,其中一处是在南馆陶北5公里处的社里卜村。致使沿岸多县遭灾,42万人罹难。 在馆陶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元勋、将帅就有三十多人,其中就有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陈毅、聂荣臻、陈赓等人。中央部长级干部,馆陶籍人士就有五人。 陈再道,1956年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员。王宏坤1950年5月任海军副司令员,1966年3月任海军第二政委。许世友,层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李聚奎,建国后,曾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王近山,1940年5月至1942年6月,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副旅长(旅长馆陶籍张维翰)。解放后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墨卿,曾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仲凯,馆陶县浒演村人。曾任北京市科委政治部主任、科委副主任、北京市计量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李民,馆陶县西芦里村人。1973年11月后,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并任军区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司令部党委副书记、经委书记、直属党委书记等职。罗保田,河北省馆陶县人。曾任第69军副军长。 王幼平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宋任穷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于笑虹曾任卫河支队团长,建国后曾担任海军修造部政委。赵晓舟曾任新编第八旅二十四团营长,第二十二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校长,海军技术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兼技术部部长,海军第三研究院副院长,海军装甲技术部部长,海军航空兵部顾问。李福尧抗战时期曾任一二九师冀南军区新八旅组织科科长。建国后,曾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政治委员。高厚良曾任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在馆陶这片土地上征战十一年。1958年10月,任空五军军长、党委书记、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军委空军政治委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树立了“四面红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煤炭学开滦,钢铁学邯钢。然而,除农业这面旗帜之外,其他三面红旗都是由馆陶人抗起来的。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最早也是由馆陶人王化云提出来的。这一切,无疑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强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说大运河沿岸景点,从北到南有接待过清代乾隆的‘郯子花园行宫’;抗战时期六十二烈士浴血赵官寨遗址;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世界和平圣诗》编撰者——雁翼的故居和魏征故里遗址、及魏征出家道观遗址;日军实施细菌战遗址和“黄花台遗址”;两千多年的南馆陶古镇、“驸马都”、刘邓大军、冀南区、鲁西区军政三万余人渡河的渡口遗址;再向南的秤钩弯村,是邓小平1939年初传达中共六中全会精神遗址和秘密交通站遗址及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卫河渡口遗址;再向南不远就是刘安世的故里——刘齐固村。还有“七十二皇窑”从南到北分布沿岸。 途经馆陶一带的大运河,曾与黄河汇流,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曾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兴起,慢慢冷落了大运河,致使河水断流,使航运断绝。同时也造成了华北地下水逐渐枯竭。尚若能在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修建一座大坝,变隋唐大运河(卫运河)的输水功能与蓄水功能相结合,即能恢复航运,又能补充地下水,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大运河的治理工程本身就是一项造福人民功在千秋的世纪工程。他是京津冀一体化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