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大西北系列散文八题
正文

大西北系列散文八题---黄洋

2007年7月7日独闯大巴扎

到了乌鲁木齐已是下午九点,正好是当地人吃晚饭的里时候。因为那儿,下午十点,夕阳的余辉才会消失在远方的戈壁上,夕阳消失的之前,西边横跨千里地亮起一层淡黄色的温柔之光。我们吃过饭,金黄的夕阳还挂在西边的戈壁上。于是相约到二道桥的“大巴扎”去。那是一个清一色的维吾尔族人经营的市场。导游小姐介绍说,那儿秩序非常混乱,购物、擦鞋之类,最好不要到那儿。说是那卖瓜果的,用一个特制的木盘装瓜果让你称,你一提称头,盘底就掉下,他就要你赔,大多都要被敲诈200元左右。说是那儿擦皮鞋的人,常常高声大喊:“先生,擦一下皮鞋嘛,擦一下两元钱,擦一下两无钱”。要是你真的去擦,最后一算,两百元还不够。他会说他给你擦了多少下,一下两元,应是算下来应合多少。导游小姐还说夜晚逛衔,要是不结伴而行,包背在背面就等于不是你的。其实,都是为了生活而赚钱。他们既然长期以经商为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那样不择手段的利欲熏心。然而,导游小姐的话,却让很多人对二道桥“大巴扎”望而生畏。我们吃过饭后,乘旅游专车前往二道桥“大巴扎”。大家只是在车上看看,未敢涉足导游小姐口中的是非之地。而我怀疑导游小姐对此有不少误导成份。

那晚,我独自一人,背上背着个旅行包,到二道桥去。我想,和这此人交易,只要表述没有歧意,不贪便宜,作好防范准备,他们总不至于硬抢吧。我走进二道桥“大巴扎”,慢慢地逛。看到一个身旁放着双拐的人,摆了个擦鞋摊,四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一身有点破旧的维族服饰,大大的双眼深陷,鼻挺直,眼光平和。我问他,擦一双皮鞋多少钱?他说,就一块钱。我于是就坐上去,让他给我擦鞋。我问他一天能挣多少钱?他说,一般二三十元。我说,够维持生活吗?他说他是一个人生活,还够。在城里偏僻处租了一间房,每月120元,花费不算大。他边擦边埋头朝我鞋跟看,并说:“先生,你的鞋跟上粘块皮吧,真羊皮的,粘上很好的,要不,鞋跟还会磨歪的。”我对他说:“粘一双鞋跟多少钱?”他说,不多,就五元钱。我说,那好。之后,他又问,打蜡嘛?我又说,打蜡多少钱?他说一元钱。我说,是不是打一双鞋的蜡,一元钱?他说是。我又说,那好。结果擦好后,我只有六块钱的零钱。他说不要紧的,六元也行。

在乌鲁木齐卖东西,按公斤计价。我在一个小摊上,讲好两元钱一公斤的哈密瓜,那位摊主上个中年妇女,她把一个哈密瓜放进那个木盘子,我忙拿出来,要了一个塑料袋装上,请她称。她说三斤半。我说,那就七元钱。我给了他一张面值十元的钱,她退了我三元。我还请她把那瓜放入我的包中。她很麻利地装好。我故意让她看我的包中,根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我的坦然让她神色有点儿吃惊。我临走时,她还说,先生慢走。我背着包,慢慢地逛着,回我们下榻的宾馆。二道桥“大巴扎”之行,除了一路劝买之声,我并没有感到导游所描述的恐惧。也没有看到类似导游所描述的情况。我背上的包,像一个娇惯的小孩,紧紧地依偎在我的背上,谁也没有碰它一下。只是在这个地方,人行道、斑马线形同虚设。摆摊设点有点凌乱,嘈杂之声随处可闻。#p#副标题#e#

2007年7月8日天地精华景如梦

旅途劳顿,一夜沉沉睡去。天亮起来,洗刷完毕,早餐后,就动身前往天山天池。天池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128公里的天山东端。两个多小时的旅程。

一路上,我观察着窗外的景色。出了城区,可以看到成片的葵花,小朵、小朵的,方阵似的,在风的鼓动下,朝着太阳,顶礼膜拜。还有墨绿色的苞谷和看不清是什么的低矮作物。半个多小时后,能看到的,只有疏密不等的沙漠红柳、骆驼刺了。因为耐旱的特性,它们稀稀疏疏地分布在荒滩、沙丘,固守平凡的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它们正如疆域内那四百万屯垦大军,以及在那些朴实善良有人民。

一个半小时之后,眼前出现了连绵不断的山,但山无定脉。七扭八斜的,且很陡峭。山脊如刀。偏坡低凹处,长着稀稀疏疏的紧贴地面的花草。山上白云一样蠕动的,那是牧民的绵羊。还有很少的牛,黄的、黑的,慢悠悠地在稍稍平缓的坡上啃食那低短可怜的草。

公路缓缓而上,路边有一条溅着浪花的河,很小,或许说是一条沟。岸边,杨柳依依,草儿青青。这时,我们知道已到了天山脚下。穿过传说中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岩石山谷,渐渐进入景区。汽车停在五千平方米的广场上。办好手续,就可上天池。上天池有两种交通工具可选择。乘车,沿着弯弯曲曲的蛇行公路,半个小时就可到达目的地。坐缆车,从高空斜斜地直上,二十分钟左右可到。我们坐车上去。而后步行上天池。山脚到山上,一路柏树森森。发白的阳光下,让人止不住的汗流。可是,当你步进松林之下,凉意如冬,令人有点不寒而怵。我看到那些松果,吊在树上的,落在地上的,至少有两寸多长,像黑色的小苞谷棒。由于天池周围潮润的空气,江南淡蓝色的野菊花,这里到处都是。

天池是传说中的西王母所在地。一池碧波横荡山间的天然冰川湖泊,烈日下,散发着淡淡的清凉。南观雪山、西观松的景色,很有些诗情画意。那雪山,远远的,烈日下,银光闪灼,似有玉佩声,分外耀眼。东面的山,偏偏的一大片松林,一大片墨绿,一大片清凉快意。在天池,买上一个两块钱一斤的西瓜,放入天池水中半小时,取出剖开,吃上一块,烈日下,一片凉爽,浸人心怀。

可惜天池的水位,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水源渐枯。我们要步行数十道坎儿,才能到达水边。那水,虽然一池波光粼粼的阳光,捧在手中,却冰凉透骨。

地上突然掠过一个阴影。我们抬头一看,一只秃鹫在空中盘旋着。我们争着将它作为此行最好的背景定格下来。

导游小姐说这上面有一根定海神针。问她,她不说在哪,要我们自己去找。我们以为是人为景观,四处搜寻,不见其影。同行的一位朋友,看到湖岸上,斜躺着一棵全身斑驳,但枝繁叶茂的巨榕。说是要我给他照张相。我觉得这背景不怎么样。但还是依了他。谁知回来的路上,知道那就是定海神针后,他很自豪。原来,从古至今,天池的水,从没有漫过巨榕的根,因此叫它定海神针。

一阵鞭炮声向起,西边的山崖上,青烟飘渺。据说是那上面的一座庙宇里举行玉佛开光典礼。新疆电视台还派人进行采访。同行的一位年轻朋友因前往参观,还接受了采访,谈起来,一脸欣慰,满怀阳光。

天池边,一群身着大红唐装、金色饰物闪闪发光的哈萨克姑娘,随着一曲又一曲欢快的旋律,个个脸若桃花,眸似寒星,鼻似玉笋,灵巧的手,配合着柔软的身姿,轻歌漫舞。一曲《倪裳羽衣》,把人带回盛唐宫殿。

缆车上,远眺近望,方圆千百里,天池是唯一的诗情的焦点,唯一的画意美景,唯一能醉人的酒乡。#p#副标题#e#

2007年7月9日金色太阳别样情

习惯于早起的我,凌晨六点,就再也难眠。于是起床,拉开窗,看看天亮了没有。夜色尚浓。我打开电视看了起来。半小时后,窗外夜色淡了些,东方泛起了一层淡淡的黄,像从睡梦中初醒的脸,朦朦胧胧的。我将相隔二十多公分的双层玻璃窗户打开。我要从这十七层高的楼上,看看大西北的太阳,与江南有何区别。

我们的贵州,旭日东升时,红红的一轮,圆盘似的脸。朝霞如火。偶尔有黑云飘过,红霞边上如镶金渡银般辉光闪亮,力透山河。我感到大西北的太阳,别有一番情致。

六点四十分,太阳露出的金色的脸。那颜色,如黄土高原上的土。只是显得有些平滑光亮吧了。一片破蓑衣似的云,不紧不慢地飘了过来,将太阳掩成眉月似的形状。“眉月”边上那黄黄的光,很含羞。那按捺不住寂寞的光,清辉闪闪地放射着。视野里的沙岭、山丘,模模糊糊地,可以感到那葡伏的小草、小花。鸽哨声声从天空掠过。从十七楼上看下去,那长方形的体育场上,清凉的黄黄的阳光下,晃动着晨练的人影。少年、老人。柳荫下,白杨旁,草地边。恍然抬眼,那轮金黄,像伴随着轻妙的节律似的,一下、一下的跃出地坪线,向着大地,毫不吝啬地撒下她满怀的金色柔情。让人感到一种温柔而自豪的美。像维吾尔族姑娘水灵动人的笑。凉风习习,太阳收敛起她灿烂的柔情。拖着最后一抹金色,悄然隐入越来越浓的灰色之中。菲菲细雨,飘起一片遗憾。渐渐地,风大了。我们本来要去南山牧场的,早餐后出门,导游来说,据天气预报讲,南山牧场可能有雨。如果去,遇上雨,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如实在想去,大家要统一,真有雨,不能怪她。新疆的雨,只不过阵势吓人。凭着这火一样的地皮,再大的雨,落到地上,还会有多少?但我们不知道。还以为像我们的南方,那雨下起来,三两个小时不容易停。最后,我们还放弃了。#p#副标题#e#

2007年7月10日一路壮歌吐鲁番

早晨八点出发。由西而东。横跨绿洲、沙滩。车行百里,凭窗而眺,一号冰川闪现在百里之外,近处,乌拉泊,满含忧怨,不出深闺。接着就是一望无际的千里戈壁、荒漠以及成百上千台巨型电风扇不停转动的壮观。有时,视野里会出现大片的绿洲,那便是军垦农场。四百万元的屯垦大军,分散在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挥洒着顽强的意志,一片、一片逼退着冷冰冰的戈壁、荒滩。那些可以以造的灰戈壁就这样不断地变成绿洲。虽然那绿洲,对比广阔的戈壁、荒漠,显得那样的不足为道,但是,在严重缺泛水源的地方,要开垦一片哪怕巴掌大的绿洲,可以说,付出的不仅是绿色贵如黄金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那敢与戈壁、荒漠争高低的铁人精神,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在戈壁、荒漠上用汗水、心血和生命,一点、一点撑起绿色的希望,托起黑色的财富,阐释人生的意义,汇聚人生的价值。

黑戈壁里的磕头机,不停地跪拜大地。不仅因为这片大地宽广的胸怀,贫瘠中蕴含着丰富的黑色乳汁,而且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对这片广阔的大地,有着崇拜的深沉。虽然大片的白戈壁上寸草不生,也没蕴藏什么,但它却有着另一番价值所在。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就是建在这样的广阔天地间。这儿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成百上千台风力发电机欢快在转动着,给人予希望的信心和力量。

一路上,当我们走进古代文明的废墟,白得耀眼的太阳,让整个交河古城文明的气息有些呛人。沿着参观路线的箭头,我们走在古老的街道上。断墙残垣中,透出历史的繁华与辛酸。两河交汇的中部,柳叶似的高地,好几平方公里的城池,纵横交错的街巷,夯土而筑的瞭望楼,地下王宫,尚可辩识的寺院、佛堂、民居、墓陵,无不让人感到当年的壮观与辉煌。一片云儿缓缓飘过,我们仿佛看到了古城不散的历史之魂。这是一个历尽数千年兴衰西域古都。举目四望,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这儿的人,能在贫瘠中创造辉煌的文明,已是难得的奇迹!然而,那些血腥的势力,却犯了可悲的红眼病。于是,交河古城,在大起大落中,终于成了一片废墟。

走出交河古城,一路上,那片历史的废墟,总是让我深深地感叹。

又是一路的戈壁、荒滩。中午到达吐鲁番腹地的火焰山。在那儿,举目四望,全是大肠般横堆竖放的干裂的黄土山岭。唯一能让人感到的慰藉的,是当地为发展旅游经济而兴建的地宫陈列馆的历史文化气息,以及那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作为地温计的长达三千米的“金箍棒”。从东面,走过近百米长的、宽宽的地宫陈列馆,可见与吐鲁番历史密切相关的历代人物塑像与碑记,凛然肃穆。紧接着就到达那个六十平方米左右的、中间插着地温计的大圆台。高出圆台的部分,与《西游记》里的金箍棒一模一样。周圆一米许,高二十多米,霞光一样闪亮的标记,让人感到它的神秘。往西,和地宫陈列馆大小的,就是旅游商品商铺了。

我与朋友明政,从地温计的大圆天井的旋梯攀沿而上,到了地面。那银光耀眼的太阳,让我们的鞋底仿钻出一股被烧焦的臭味。我们在跨越铁栏杆时,一位年轻的交警突然冒出来,问我们是从哪儿进的?我们如实回答之后,他说,记住,不允许再翻了。

举头看到孙悟空扛着芭蕉扇,手搭凉棚,站在景区巨锄似的标志物上,勾腰远眺。标志物仅与地面接触部分,颜色火红的跳跃着。

再行百里,便到了葡萄沟。公路边,下车右转,就是葡萄沟。说是沟,其实很平坦。景区。葡萄架四、五米高,形成一个个绿色通道。迈进景区,葡萄飘香,一派丰收景象。摆摊设点的维吾尔商贩,见到旅客,吆喝声此起彼伏。景区外,是大片的农家葡萄园,那葡萄架斜斜地搭着,仅一米多高。据说,为了将这片沙土改造成今天的希望,不但投入了巨资,而且还需要无数生命的顽强付出,才有眼前的景象。要知道,旅客洗手,甩一下,那些维吾尔人看见,就会瞪着愤怒的眼睛,投给你水龙样的谴责。可见,在滴水贵如油的地方,要营造这一大片绿色梦想是多么的不易!我于是对这里的人们有一种由衷的敬佩。

走出葡萄沟,我们又直了维吾尔古寨。那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小城池。各家各户,分住其中。中有布匹、器具、食物等摊点市场。闺房阁楼、工具房、卧室卧具、厨房及做郎饼的锥窝等,其设置幽暗整洁。他们的主食郎饼,是用调有盐味的燕麦粉做成的。小如盘,大如轮。边上一圈,寸许宽,明显厚于中间。中部薄薄的,如一层厚纸,看似棉实,实际干脆。一般做一次,吃一周。他们吃东西时,习惯于在宽大的炕上,席地而坐,就着葡萄吃“郎饼”,品着艰辛的日子。

水是生命之源。从那座既单一又让人难忘的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千里戈壁上生存的人们的伟大。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坎儿井,其开挖的艰辛,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充分展示。豆大的油灯,照着葡伏弯腰的汉子,光裸的身躯,浸在大热天还寒气逼人的水里,一点、一点地挖凿、吊运。工程师曲膝跪地,闭着一只眼,用母指瞄着吊着的木棍,比划着。解说员说,当年挖凿坎儿井,不准未婚男子参与,避免影响种族的繁衍。可见修建坎儿井是何等的艰难,是何等的令人心畏,是何等的壮举!

走进维吾尔农家做客。砖混结构的平房前,有一个大通道。通道右边,十几米长的坑上,摆着长长的桌子。桌上排放着一些新鲜瓜果。四周铺着红毡。左边,用毯子盖着一米多高的梯状物,五米左右长,一米多宽。再往里,就是几个身着盛装的维吾尔姑娘、小伙,娴静地坐在一旁笑着。我们尝过新鲜瓜果,乐曲响起,一位身着绿装的小姑娘翩翩起舞。接着,又一位高高的身着红装的姑娘,身姿阿娜的舞动起来。维吾尔小伙闪着蓝蓝的眼情,伴起了舞。最后,大家加入了维吾尔民族风情舞。跳了一阵后,一位年过半百却很显得非常精神的、脸色红亮的维吾尔老汉,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巨型葫芦园,四面透风的葡萄凉房。接着,他介绍起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何为佳品,何为劣品。又有哪些品种。然后掀开那神秘的梯状物,作一番游说后,做起了葡萄干生意。大把的收获,让他们一家人满脸容光焕发。#p#副标题#e#

2007年7月11日千古沙漠与明眸

这里已是甘肃地界。踏入景区,就能见到山脊如鲫鱼背的鸣沙山。东西起伏,南北蜿蜒。阳光下,显得单调而壮观。东面,出租砖黄色脚兜的摊贩,忙得挥汗如雨点。十块钱一双,旅客争相租用。我们也是。穿着鞋,套上脚兜,绑好。然后兴致勃勃地走向沙漠。千匹骆驼,身披驼鞍,在宽大的驼棚里或露天坝子上,或站或卧地等待着客人光临。西边,分别排着摩托、赛车,想自己驾驶闯沙漠的,明码标价地租用。远处山脊上,曲线般长长的驼队,或横、或纵地行走,不慌不忙,稳稳当当。从东往前走,抬头可看到,跋涉沙山漠岭的人,像艰难生存的骆驼刺一样,东一个、西一个地点缀着。半山百米高的半山腰上,滑沙的人,坐着木沙般,飞也似的往下冲,急陡处,沙如狂浪,飞花四溅,甚是刺激。再往前,可看互垂柳绿荫的月牙泉了。泉如弦月,因而得名。那水,从地下汩汩冒出,经过千里泥沙的过虑,显得那样的清,那样的纯。虽然这里长年风沙不断,但这里的风沙,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总是让这沙漠的明眸,千古依旧。可惜的是,这双沙漠明眸,人们嫌她太小,并努力去改变它,结果适得其反,差点酿成千古悲剧。如今,千万后悔,也无法安慰历史的心灵创伤。

靠近方圆八百里的大沙模,七色沙如盐。我们兴冲冲地向上攀登。向上两步,下滑一步的速度,十分钟的攀登,脚酸腿胀。有点让人打退堂鼓。看着已登高的年轻人,人到中年的我,仰望他们自豪的笑影,听听他们发出的狂吼,我很不服气。坐下喘了口气,我横着脚攀登,前进的效果明显增强,我于是信心大增。终于攀到几百米高的山梁。我禁不住发出胜利的狂吼。并站在山梁上,请人留影。和那些年轻人在一起,闲谈中,大家认为,脱掉脚兜,光着脚,行走沙漠,肯定好玩。于是,说到做到,我们一起光脚在沙漠中穿行。山脊的沙,像强健的肌肉,很紧。沙山侧面,那沙,松松的,脚插进去,先是有些烫,往下就有一点点凉意了。

在高高的沙漠山上,我们看到一对古稀夫妻,各拿着不同的摄影器材,相携着,攀越山顶,一脸的笑容,一脸的自信。想起我曾经的退却情绪,心里暗自惭愧。同时又为自己终于战胜自己而有些欣慰。

不一会,乌云突聚,雨点啪啪,狂风卷着沙尘,从北山脚下,如滚滚浓烟,向山头扑来。我们拼命地护着眼睛往回奔。山下,仰头一看,每一道沙尘暴,在月牙泉上空,犹豫地转了一圈,就马上扑向远方。这使我们惊叹沙漠与绿洲和谐共存的奇迹。大自然的法则有时让人不可思议。

通过沙漠之旅,我想到,在这严重干旱缺雨的地方,把沙漠变成绿洲的英雄们是多么的可敬啊!虽然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血与火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枪林弹雨中的壮烈,但是,他们面对无情的大自然,那份顽强、那份信心、那份精神,何止是惊天地、泣鬼神?只有深入沙漠,对风沙有着深深体验的人,才会理解那些治沙英雄的难能可贵。#p#副标题#e#

2007年7月12日莫高千佛泪不干

茫茫戈壁滩,砂石铸就的千古洞悬,经过整修,错落有致的排列着。那些洞窟,像一座长城上一双幽深的眼睛。从那各式各样的雕花古砖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各种文明的交汇点、聚集地。那没有现代设施的、依然幽暗的洞府,那些神态各异、千奇百态的佛雕,最高的达35.50米,最小的一米左右。所有佛像,皆是用泥土与寸草作原料,精心雕塑。让人不解的是,历经千年,尘封的他们,在细心的发掘中,虽然在那专用的手电昏暗的白光里,看上去,还有一层灰尘笼罩着,但却掩盖不住那神情与颜色的鲜活!为了保护和进一步研究的千古文明,莫高窟研究院作为景区管理单位,规定参观者,不能触摸窟壁,不能高声宣哗、不能拍摄照相。因此,我们只能跟着解说员,悄悄地直,悄悄地听,低声地问。

在博物馆,我们知道,莫高窟文明古籍的流失是那样的惊人。特别是清庭衰败、列强入侵年代,大量珍贵文物被掳掠一空。因历史原因,流落民间的也不少。如今国运昌盛,历史的文明重放光彩,世界各国,慕名而来者,何止百万、千万?然而,莫高千佛,阴郁洞窟,幽幽情怀,似有流不干的泪,千行,万行,在诉说着历史的辛酸。

走出石窟,不难看出,莫高窟广场上那些建筑、雕塑,者是古老文明的复制。就连敦煌市街道上的那些标志物,以及闪灼的夜灯,无不散发着浓浓的莫高石窟的历史文化气息。也许是受到这些古文明的熏陶,在敦煌,你随意走走,那里的人,总是满脸和善,说话轻言细语,举止温文尔雅。看来,历史文化对人的影响真是不可忽视。

在敦煌莫高窟,飞天女的千年梦想。在九泉卫星基地,早已成了现实。

雄关依旧壮怀

嘉峪关,地处塞北钢城。距“七.一”冰川仅28公里。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杨柳依依的九眼泉湖。这是一个人工湖泊。湖畔全是戈壁滩上的鹅卵石围砌着。其形如阿拉伯数字中的九字。远观,柳绿草碧,有逗号似的九个泉眼,因而得名。北面,红粉石堆积的假山,像一把倒立的锄头。锄把上,镶着小碗大的“九眼泉湖”四个绿色行书。北行入关,有一座四角亭子似的城楼,沙石打造的墙体有些斑驳。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雄关一角。入此关,更让人摇头。外似城池的高墙,其实是泥土筑就的古人运粮通道。往里走,路旁建有长亭碑记。再往里走,抬头一望,城墙高耸数十米,城楼雕梁画栋,好几层的高楼,更显壮观。戏楼高台,城洞厚墙,千斤铁门,城池深垒,衙门华堂,条石街道,深深车痕,成行古树。登城远眺,一目千里。茫茫戈壁,尽收眼底。城下夯土而筑,城上砖块垒砌。城上通道,万砖铺就。凹凸处,足迹古旧。明时将士练兵处,金戈铁马今犹在。将军骑马上城池,砖横道宽任驰骋。游击将军府,至今令人仰。数百年城楼墙垣,风采依然。城固防严,战无牵连。雄关依旧壮怀。

关内城下,有一石,击之,有叽叽燕鸣之声。传说,有一天傍晚,风沙大起,群燕归巢,因城墙过高,群燕撞墙而亡,亡魂不散,群声聚于城下巨石,鸣冤叫屈,因而击之有此声。

据说,明时所建古楼,比改革开放初期所修的木结构古楼看上去还要起眼。那时的工匠,不仅做工精道,结构紧严,而且设计戈壁妙。为防燕子再度结巢屋宇,他们把那些屋沿设计成一排排的鹰眼。活灵活现的颜色,真似活生生的鹰眼,那些善于结巢屋宇的燕子,果然不敢靠近。#p#副标题#e#

2007年7月13日黄河母亲的内含

在兰州市,我们看到四面的山,都爬着些大小不一的水管。据了解,为了使兰州城成为生态之城,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采取承包方式,将兰州市周边的山头,分别承包给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并签订责任状,纳入年终考核。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泛绿的山川,就是这浩荡工程的成效。这是一个人力、物力、财力投资巨大的、凝聚民心的工程。生态环境的以变,让百里黄河风情线生机勃勃。据说,现在的黄河,除了雨季,水质虽有些浑,但已不像从前,四季都充满着黄稠的泥沙。虽然,沿着黄河风情线,我们一路走来,百米宽的黄河,平平缓缓地流动着,依然黄沙滚滚。但我还是相信当地摄影者的话。因为有了黄河,长江的哺育,才有沿岸繁荣的市镇、村落,作为对母亲河的回报,沿河的人们,要让母亲河一路充满绿色生机,怀着那份崇高的感激,以不畏艰难的精神,让黄河母亲在无数黄河儿女的真庆回报中,舒展她深藏的魅力。

虽然在这里,你没有体验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只能在中山桥上,黄河岸边,看黄河波涌,看拂柳敬垂两岸。看木屋水磨悠悠转,巨型水车慢慢摇。看岸边葡萄,葫芦雕画。观红砂石雕的黄河母亲,枕腕抚儿的温情之笑。然而,兰州人改天换地的精神,就像在那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漫山遍野地张扬自信的百合花,比起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说,更是另一种壮观。

返程途中,飞越黄河流域,俯瞰九曲黄河真面目。黄河,宛如收放自如的抒情曲,万山丛里,曲曲折折中,汹涌澎湃。平缓处,市镇村落,一派繁华,绿满山川多锦秀。这时,我才真正领略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深深内含。

作者:黄平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2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