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追问公共资金去向未尝不是件好事 |
正文 | 追问公共资金去向未尝不是件好事 总额庞大的公共资金监管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新华社去年8月—12月陆续10次播发“钱去哪儿了”系列报道,追问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或政府基金去向。(4月8日 《证券日报》) 去年和今年的两会期间,针对公共资金去向问题,新华社做出了“十问”和“七问”的相关报道。而每年6万亿元公共资金“收得爽快、用得糊涂、去向成谜”的现状也着实让人堪忧。5年30多万亿公共资金到底去哪儿了?无论是资金的收支部门还是监管部门,目前都说不清楚,如此状况对公共资金和公众来说,既不安全也不负责。面对追问,面对这么多资金,是时候该好好理理这笔“糊涂账”了。 其实,公共资金“钱去哪儿了”原本就是一个不该有的疑问。为什么?早在201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第7条:深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行政机关要将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等方面的预算和决算向社会公开。”也就是说,对公共资金的收支管理机制是完善的。如今,公众追问公共资金去向,公共资金收支不公开,管理松散,缺少监管等问题也被逐一暴露,也就是说,相关约束制度成了摆设。 公众追问公共资金“钱去哪儿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说明公众对公共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开始关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增加公共资金透明度,减少误解。毕竟,有关注、有质疑,公共资金的收支才会更规范。否则,这么多钱真被别有用心的人动了,造成损失后再想弥补就晚矣。 要管好公共资金,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理清公共资金的总类,明确各自职责,谁收钱?谁支钱?怎么支出?是否要公开?支出后谁来监督使用情况等都应该明确,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公开公共资金的收支情况。公共资金之所以成为“糊涂账”,在于其缺少了外界的监督。没有阳光就意味着可能存在暗箱操作,一些违规使用公共资金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例证。第三,应将事后监督改为事前监管,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在公共资金收支时就介入监管,切实履职,确保公共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第四,应探索改革公共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法,最终实现公共资金收支明白,账目一清二楚。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