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萧红憧憬的“温暖”和“爱”——观黄金时代有感 |
正文 | ![]() 有几年没看电影了,一直都在忙着一些不知所谓的琐事。终于在这个国庆长假看了一场——《黄金时代》,是关于作家萧红的。 想起来,小的时候我很喜欢看书,可惜家里书少,有的都是些评书演艺或者故事画册,到了初中才接触到一些名著小说,不过也都是国外的。中国的作家其实一直了解的很少,只是从课本上知道了鲁迅、矛盾、巴金等屈指可数的几人。大学的时候,同寝室有个同学喜欢看散文,我借来看过,那时觉得很无聊,又短又没情节,实在没什么味道,看不下去,还是历史小说好玩。那时候我正痴迷《东周列国》和《二十四史》。工作之后,忽然就看懂了散文。散文中有凝练的人生智慧,能让人快速的吸取,像快餐一样,简单,够饱。而小说则感觉太过冗长了,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慢慢体味。认识萧红就是在这个时候,那段时间同时熟识的还有梁实秋、汪曾祺、丰子恺和张爱玲等等一系列散文名家。其中,张爱玲和萧红最为特别,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倒不是因为她们都是女子,而是因为她们文字中那种令人心颤的细腻和真实。我一直都记得,那是几年之前在河海念工硕,为了打发无聊的课堂时光,我随手带了本《现代名家小集——小城三月》。这本书其实在我书橱已经放置很久了,一直都没什么兴趣翻看。那天我看的入了迷,直到下课,到天黑,到很晚了,把整本书都看完,我才回家去。一路上,萧红饥寒交迫却又倔强不屈的形象便时时在我脑中出现,只是影像总是模糊的,直到今日,很感谢许鞍华导演终于将萧红的影像清晰呈现。所以,《黄金时代》我是一定要看的。 影片是从萧红的自述开始的,断断续续的影像穿插其中,此后,直到终场,这样叙述加影像的拍摄风格贯穿始终。很像纪录片,倒不太像常识中的电影了。不过这样的纪录片风格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而《黄金时代》也并不是要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萧红。 如果为《黄金时代》分个段落,我觉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童年;第二段是苦难;第三段是死去。 童年的萧红虽然出生在地主之家,却并不幸福。母亲早逝,父亲脾气很坏,对萧红动则打骂。疼爱萧红的只有祖父。影片是用一个场景来表现的:白发苍苍的老祖父和小萧红围坐在火炉旁边,屋外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刚刚受过父亲打骂的萧红紧紧依偎着祖父,不住抽噎着。瘦弱的老祖父就用干枯的手轻抚着萧红的头发和耳朵,喃喃念叨着:“长大吧,长大就好了!”后来,这段场景被长大后的萧红写进了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在文的最后,萧红这样说:“‘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了,只是任凭她如何苦苦追求,这‘温暖’和‘爱’于她总是虚幻的,可望而不可得,所得的却是一生苦难。 成年后的萧红,历经了四次感情。两次是为了真‘爱’,而另两次则纯粹是为了‘温暖’。第一次是在萧红情窦初开的时候,她和自己的表哥陆振舜相恋。当时陆振舜已有家室,而萧红也被家人强迫订下了婆家,有了未婚夫。但热恋中的二人已经毫无顾忌。于是便相携坐火车,私奔到了北平。影片中,萧红拉着表哥的手兴奋的奔跑在北平的雪地上,满脸的兴奋和憧憬,美好幸福的生活似乎就在面前了。然而,这却是一段刚开始就被击碎的幻梦。很快陆振舜就因忍受不了拮据贫寒的生活丢下萧红一走了之。萧红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境下,无奈开始了第二次情感,她回到了未婚夫汪恩甲身边。影片对这段情节的处理是很直白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简单而粗暴的直白,令人心有不忍:汪恩甲请萧红在餐馆吃饭,她已经很久没好好吃过一顿饭了,正狼吞虎咽。此时汪的哥哥突然冲了进来,对着汪恩甲拳打脚踢,让其回去。又指着萧红破口大骂,用尽了最鄙夷和下流的词语。当时餐厅里坐满了人。随后的镜头是汪恩甲鼻青脸肿的走回旅社,躺在床上开始吞云吐雾。就在所有人以为萧红会愤愤离去的时候,她却出现了,在那间破旧小旅馆的门口,慢慢探出身子,紧了紧没有纽扣的破大衣,快步走了进来。那一刻她已经无视所有的人,无视所有异样的目光,她需要这份现实的‘温暖’,否则她就会饿死就会冻死,可那时,她才19岁,还没有考虑过死。 然而,汪恩甲的这份“温暖”并没能持续多久,很快萧红又被抛弃了。因为欠了旅馆巨额的租金,萧红被旅馆老板扣押在狭小的储物间里。一个执着追求爱和温暖的人却偏偏一再的被爱和温暖所抛弃,而老天爷似乎还嫌这样的折腾不够残忍,在萧红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还让她怀孕了。挺着几个月大的肚子,在狭小闷热的储物间里,没吃没喝,萧红用自己的顽强和倔强苦苦支撑着,直到萧军的到来。 在影片中,第一次见面的萧军和萧红有一场很有意思的对话。 萧军:“你这样的状况,有很多自杀的理由,为什么眷恋?” 萧红:“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 萧军愣了楞,沉默片刻,望着萧红道:“我也有。” 二人相视而笑。 就是这点相同,让二人走到了一起。萧军发现了萧红的天才,而萧红找到了自己短暂的爱和温暖。两人在社会最低层的贫寒和困苦中开始用心经营自己的家。影片在这里用了很多的篇幅展现两人之间爱和温暖的细节,联想到最后二人的分开,真令人唏嘘感慨。这一时期的很多细节和感受都被萧红在散文中细腻真实的描述出来。 在萧军和萧红感情破裂,萧红旅居日本的时候,萧红曾给萧军写了很多封信。在其中的一封中,她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于是我摸着桌布,回身摸着藤椅的边沿,而后把手举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确认定这是自己的手,而后再看到那单细的窗棂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细细想来,萧红信中的黄金时代实在是物质的,她在精神上其实是缺乏空间的就像被笼子束缚着,因为没有了爱。萧红精神上的黄金时代则是在物质上最贫苦的时候与萧军一起渡过的。 萧军走了,离开了萧红。萧红的两个黄金时代也结束了。她的心麻木了,当她选择和端木蕻良结婚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好好生活好好写作。对于年少时期的憧憬和追求,她选择了放弃爱而保留温暖。 然而,她是否真的得到了温暖,其中的甘苦只有自知。几年后,在香港萧红病重时,一直照顾她的骆宾基问:“我不理解,怎么和这样的人能在一起共同生活三四年呢?这不太痛苦了吗?” 萧红说:“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会变得麻木,不觉得有什么了……” 影片的结尾,弥留的萧红双目紧闭,孤独的躺在医院冰冷的地面上。导演也似乎感觉这样的结局太过凄凉了,于是将镜头慢慢摇到了她的童年时光,漫天飞舞的鲜花,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张可爱童稚的小脸。然而,真实的萧红就是这样孤独凄凉的走了,一缕香魂归于异乡尘土,留下的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世。 《黄金时代》的拍摄手法是很特别的,它以枯燥的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一部三个多小时的冗长电影,让人不得不佩服许鞍华导演的大胆。幸好露脸的演员都是吸引人的,而且表演都很出彩,多少降低了些观众观影时的乏味感。尤其主演汤唯,不但形似萧红,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而且非常神似,仅仅通过两次怀孕奔走的场景就传神的演出了萧红苦难中的倔强和不屈。正如她后来自己所说:那一刻似乎萧红的灵魂已经寄居在我体内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