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扶贫攻坚贵在因人施策 |
正文 | 扶贫攻坚贵在因人施策 看报道,年关将近,一位扶贫干部揣着钞票、拿着白面来到贫困户家中慰问。然而,老乡摆摆手,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我不能要。”(1月9日《人民日报》) 扶贫,重在一个“扶”字;脱贫重在一个“脱”字。但一些地方把“扶贫”变成了单纯的“救济”;把“脱贫”变成了“数字游戏”。一些扶贫干部揣着钞票、拿着白面和其它物质到贫困户家中慰问,是形式主义不是真有必要? 不可否认,干部下基层,走访慰问贫困户的活动有其必要性,值得点赞。一来这似乎是约定成俗的规矩,不这么做,好像不对劲,怕被社会质疑没有履行扶贫责任、不关心贫困群众、对基层不了解、有机关作风病等;二来贫困群众得到慰问物质,心里也高兴,有利于树立党员领导干部亲民爱民的形象;三来这样的走访慰问充满人情味,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了贫困户心坎上,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 但慰问不是扶贫,救济也不是扶贫。对于扶贫干部送来的慰问品,竟然有老乡摆摆手,表示拒绝,显然是出人意料的。“吃救济,饿断气,我不能要。”,老乡的话充满志气,让人敬佩,也让人反思。贫困群众的自尊心是否在被无视?一些地方的扶贫方式是否过于简单粗暴?一些地方为了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上面下派的扶贫任务,患上“脱贫急躁症”,不注重方式,采取最简单最直接的扶贫政策,如将贫困户评定为低保户,为其申请各类救助、补助资金,短时间内就实现了 “数字脱贫”。但却忽视了这样做的两个负面后果,一是贫困户的“脱贫”需要一直依赖低保等补助来维持,一旦取消低保等补助,就立即返贫;二是容易让贫困户养成“等靠要”的思想,成为扶不起的“阿斗”,成为脱贫路上的“钉子户”。 这并不是在否定低保、五保、惠民补助等政策在扶贫攻坚中的“兜底”作用。的确,实现全面脱贫、建成全面小康,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但这只能为贫困群众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不能彻底治“穷根”。根治“穷根”,实现彻底脱贫,需要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要精准落实扶贫政策、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用好扶贫资金、精准认定贫困对象、精准审核贫困退出。 扶贫攻坚贵在因人施策。因人施策。意即不能对所有贫困户采取笼统的单一的扶贫对策,首先要深入全面的摸排、调查、核对贫困对象基础信息,掌握第一手扶贫数据;其次,根据每一个贫困户甚至具体到每个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如家庭经济情况、劳动力状况、年龄、健康情况、个人职业技能等,对贫困户进行精细化分级分类管理。比如,对于丧失基本劳动能力、没有任何收入、家庭成员年龄大、身患疾病的贫困户,就需通过社会保障政策进行“兜底”。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深陷代际贫困的贫困户,就需通过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对贫困户中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能力;对贫困户中的学生,出台教育奖扶、救助政策,动员社会爱心力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学习、掌握就业技能,彻底斩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