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不出,故土的篱笆墙 |
正文 | 文/带刺的玫瑰 华夏儿女,是个注重过去,喜欢寻根的民族。所以,我的家乡人民为了传承血脉,不忘自己的根,使桑园杨氏家族源远流长,不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历史所淹没。去年,杨氏族人组织了九十年后第六次宗谱续修工作,并在重阳节那天,举办了规模宏大的祭祖典礼。这篇文章,是我回故乡参加祭祖仪式的经过及感受。现在,我把它分享给各位朋友,希望这些文字,也能唤醒大家埋藏在心底的,那片悠悠故乡情…… ————题记 (一) 我的家乡桑园,几百年来,一直被两棵高大的虬樟屹立在村口日夜守护着,庇荫全村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一代代繁衍生息。 而为了参加这次家乡的祭祖仪式,像我这样已经离开故乡多年,分散在祖国天南海北的杨氏宗亲,也都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参加庆典。因为,谁都不想错过这百年一遇的盛大场面。便约上姐姐、妹妹、哥嫂,随老父亲,一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被这一方水土滋养出的桑园人,长大后,我无论走向何方,一旦回归故里,乡音,永远是抹不去的印记。青山绿水,仍敞开博大的胸怀,迎候我。 祭祖仪式,选在祠堂的遗址上举行。 上午九点,鞭炮响彻大地,礼花绽放天空,这惊天动地的盛举,把整个村庄都闹沸腾了。先人的画像悬挂在正上方,全头猪、全头羊的祭祀很隆重,三跪九拜之礼也很虔诚。全村男女老幼得益于先祖的恩泽和庇佑,才渐渐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因此,后辈对先祖的祭拜是心存感激和敬畏的。 据父亲讲,这种祭奠仪式,已中断九十多年。此次是解放后首次祭拜,可谓桑园杨氏家族一大盛事。 其实祭祖,也就是敬天、敬地、敬先人。祈求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盼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是桑园人的美好愿望,也是华夏子民的夙愿。所以,全国各地的杨氏后裔纷至沓来,欢聚一堂,一边参加祭祖庆典,一边探亲访友,联络,被时间和空间隔断的亲情与友情。 中午,祠堂遗址上举办的千人宴,用壮观来形容,实不为过。推杯换盏中,不管是熟悉的眼神,还是陌生的脸孔,都倍感亲切,我很快就融入这欢愉的场景中,并尽情享用这精心安排、热烈而丰盛的团圆席。 按说,喝一小碗家乡的清泉,心里已甘甜无比。可现在,面对满桌的菜肴和佳酿,怎能不开怀畅饮,吃得满嘴溢香,喜形于色? 都是正宗的家乡风味呢,梦里,常追寻的味道! 席间, 乡音入耳,句句情深;细品佳肴,缭绕舌尖,尽是家乡美好记忆;而杯中的米酒,不但醉了众乡亲,也醉了我这个眼前人! (二) 回归故里,一定要去探访祖屋。了却常在梦里,深一足,浅一足的跋涉。 因此,宴席散后,就迫不及待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来到故居。门没锁,只用红绳系着。 “吱呀”一声推开,梦中不知出现多少回的景象,再次闪现到眼帘。熟悉的八仙桌、案柜、谷仓、泥灶头、大水缸等物件,依然立在老地方,悄无声息地,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仿佛,知道有一天我会回来寻根觅迹似的? 不过,这些老旧的家居物品,早被流年蒙上一层厚实的灰尘,失去往日的色泽。只有被烟火熏黑的壁板,还泛着岁月幽幽的光,向我昭示这里曾经烟雾缭绕,热气升腾,弥漫着家的温馨景象。 而如今,祖屋已人去楼空,满目寂寥。虽然季节已至九月,扑面而来的仍是潮潮的湿气,给人一种时间的错乱。唯有天井上方的蓝天,依旧那么碧绿、高远,却没了儿时的深邃。 这栋老宅,是解放后土改时分给爷爷、二爷和五爷三家合住的。那时人口众多,这里曾拥挤不堪,人满为患。而此时,竟冷冷清清。 现在,像这样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屋,乡亲们已不再青睐。有的推倒重建,有的选择离开。所以,眼前这栋带着时代沧桑印记的老房子,已成为历史发展遗落下的一处旧景。繁华不再,冷清,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岁月淹没在烟尘里。到那时,我怀旧的情感,亦就无处追寻与安放了。 刚要走出故居,凑巧遇到四十多年没有谋面的堂妹也来探访她以前居住过的祖屋。那份相见不相识的尴尬,让我再一次伤怀岁月的高深莫测。感慨,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疏远亲情,还会隔断血脉涓涓细流的情感渗透。 欣慰的是,经过一番刨根问底的探查,姐妹终于没有错过相认。 回想童年,她儿时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只是眼前人,陌生得无法相识。故居的旧景虽在,人,却在滚滚红尘中换了容颜。而跟前这位雍容华贵的堂妹,怎么也无法把她和四十多年前那位瘦弱的黄毛丫头联系在一起? 时间,就像一把刻刀,能雕出许多无法想象的杰作。当它冷不防把这些杰作展现到面前时,耐人寻味的,何止是岁月?其实,还有光阴的虚幻? 不过,时光能使沧海变桑田,那么,女童变贵妇也在情理之中。寻味的同时,处之泰然,或许更合时宜。 尽管,对她儿时的记忆更清晰,但相见的惊喜,仍抹不去久别重逢的热切。这出其不意的偶遇,使她的形象在心中更为丰满,生动了,心中一幕幕陈年往事的精彩画面,也弥补了,记忆里部分缺失的人生章节。 (三) 同堂妹一起走出故居时,我们仍毫无顾忌地畅谈着,叙旧中,在她眉梢里,我慢慢寻到一些她童年的影子。特别是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跟当年一样,依然处处濡染着我。看来,时光能改变的,仅是人的一些表象,那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岁月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我脚下所踩的土地,几十年来,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无论家乡的一草一木如何改变,一旦家乡的山山水水映入眼帘,心灵深处对故土的那份独特情感,马上就被记忆激活,并赋予上灵性。 于是,当我挥手与堂姐告别时,便意犹未尽地行走穿梭在小巷中,想去亲身感受,家乡里外的巨变。 从一栋栋宽敞的房前经过,常常能听到电视机传出的歌声,以及悦耳的手机彩铃声。这些声音,打破了家乡以往的寂静与沉闷。院子里停着一辆辆漂亮摩托车,甚至小汽车,更向我告示,一些村民,已率先甩掉过去贫穷、落后的帽子,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而这些来自物质,看得见的变化,只是家乡巨变的表面现象。让我惊讶的是,乡亲们精神面貌的改观。 在“村民之家”活动室里,乡亲们精神饱满地悠闲看书、阅报、打牌、下棋、健身等,这说明乡亲们的意识形态,也在悄然转变。让我看到另一番健康、积极向上的家乡风貌。 更让我感慨的是,村民的生活方式,亦不再延续老祖宗流传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思想观念,亦不满足于,在几分薄田、几畦菜地里讨生活的日子。乡亲们,敢走出去,闯世界了。 过去,桑园人总被旧观念困在闭塞的大山里,守着故土不愿离乡。现如今,村民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不再被陈规旧俗束缚手脚。吃苦耐劳的桑园人,纷纷走出大山,四海为家。祖国建设,哪里需要,哪里就出现他们的身影,处处是家。 我知道,这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浪潮,所带来的这一系列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我衷心祝愿,家乡的人民,在时代的变迁中,生活富裕、幸福安康! 并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四)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此次祭祖,还邀请了剧团来村唱戏。 因此,夜幕下的操场,锣鼓喧天,人头攒动。乡亲们,个个沉浸在《杨家将》悲喜的故事里。而我沉浸其中,则尽情享受露天戏台所带给我的那份,久远氛围。 这似曾相识的场面,京胡旋律一开场,便让我忆起年少时,依偎在父亲怀里看戏的情景。 那时,祠堂还没被大火烧毁,是全村文化活动中心。只要有演出,我会肩扛长凳,父亲牵着妹妹,三人一起步入祠堂看戏。说是看戏,确切地说,我只是凑一份热闹而已。 刚开始,兴头十足。可京剧的唱腔拖泥带水,咬文嚼字,看着看着,就没了热情。但父亲却听得津津有味、很投入,有时还会跟着节奏摇头晃脑,哼唱几句。每当这时,我会偷偷乐呵。不过,这样的兴奋也坚持不了多久。当无数瞌睡虫悄悄爬到脸上,便头一歪,扎进父亲的怀里和妹妹一起酣睡。 或许是因为有锣鼓渲染吧,枕着父亲的臂弯安睡,竟比睡在床上更香甜。梦,居然和台上的戏服一样,色彩斑斓。 现在,忆起当年这些情景,心里依旧阵阵温馨。而且许多细节,回味中经岁月的不断发酵酝酿,越发历久弥香。 只是,今夜的星光,已无法流泻进心扉,装点儿时的梦境! 即便此刻,我和姐姐、妹妹同样簇拥着父亲看戏,亦营造不出,当年的胜景。 因为,时光已飞越四十多年。戏里,杨宗保那个英俊少年依然风度翩翩;但戏外,父亲已从风华正茂的壮汉,成为耄耋之年的老翁;而我,也从当年天真的幼童,变成半老的徐娘。眼前,父亲的臂弯,不再是我的梦乡;我的手臂,更该成为年迈父亲的依靠。一切,都已无法回到从前。 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体内奔涌的热血,弥漫心间的爱,经岁月的积淀,更加浓郁、凝重。 我该庆幸,此生还有机会,再次依偎在父亲身旁,在祠堂遗址的露天戏台前观戏听曲,重温四十多年前的场景。虽人是物非,若用心去体悟,何尝不是一种情感满足? 我贪恋这熟悉的韵律,只是想再次回顾儿时父亲怀抱的温暖,怀想曾经的美好…… 而今夜,故乡的明月,竟亦格外多情,洒下皎洁的光辉,把山峦、河川、故居,写意上一帘朦胧美。 清风拂过庭院,飘来一缕泥土的芳香,我忘情地吸上一口,才发现,这辈子,身心已走不出故土的篱笆墙。 可不管我对这片土地有多深情,停留的脚步,终究短暂。 当我举步准备离开时,泪眼婆娑中,频频回首的惜别,让我明白,心中对故土的那份眷恋,必将魂牵梦绕一生。往后的日子,悬挂在故乡上空的那弯朗月,会勾起多少乡愁,已不敢言说。 此刻,我走,它也走,眷顾着我这个回乡游子,倾情,照我还!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