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进周文化的故里 |
正文 | 大周原,仰韶文化的发祥地,青铜器的前身后世,是我与岐山、周文化一脉相连的根。——题记 一 麦黄时节,大周原金色的麦浪溢出黄土地,呈给世人农耕文化的祥和。在关中平原特色农业层出不穷的当下,周原大地,依然初心不改,守护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和青铜器之乡的标志物件,延续着农神先祖根深蒂固的文化元素。 一群扛着匡扶地域文化使命旗帜的人,集结在承载周文化的古城池,在麦香味浅浅的滋润中,五谷释义着远古变迁而来的醇香、殷实,站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每个人都会寻觅与周文化的渊源,探秘周文化的古老与繁衍。周原博物馆里,那具至死翻不了身的女奴尸骨,酷刑致使四肢没了去向,隔着玻璃的厚壁,陈列着几千年前被奴役的卑鄙、荒蛮,延续着人类史的一幅亘古化石。 在周原城门口,那个稚嫩的后生,佯装成大周天子的模样,盔甲护体的威风凛凛,扮不回千古帝王相。大开的城门迎宾队伍喜迎八方客,古乐齐天,歌舞升平,看似君王与民同乐。走进周原城门,穿越在所难免,大周盛世的政治、礼仪、农耕一应俱全,回放着古朴、庄重的文化氛围,屯在一座古老的城池,供后来者瞻仰、效仿礼仪之邦的风范。 攀上凤鸣山,凤舞的曼妙直冲云霄,与蓝天白云并肩驰聘。周公陵,象征性地存在着,皇天厚土之内,巅覆的何止这一处,真正的存在在世人心里,口口相传,流芳千古。周公祠历尽沧桑,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机遇胜过了运势,站在一座庙前,为一个人躬腰不起,为一处完好的古迹庆幸,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周公或神或人的存在,成了一脉贤达血统的象征,依山傍水仅存的悠然,是思贤更是见证周文化的史料。 五丈原与周原遥遥在望,各侍其主相持渭水南北,在历史的长廊里,各自拥有最美的篇章,凄美的传说。六出祁山的典故,在五丈原方圆百里家喻户晓,葫芦峪的硝烟焦灼了一方黄土,豁落城遗址,坍塌的城门内,荒芜了昔日的战鼓喧天,锦旗飘飘。棋盘山上的对弈人,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智慧的传奇。诸葛亮的庙堂之上,出师表、壁画、结义槐、晨钟暮鼓、木牛流马、落星石留给后世诸多的翻阅。 渭水之泱,芦荡深深处,水鸟划掌荡起了清波。一座突起的三国小镇,临水而居着江南渔家,水韵小城的廊桥旧梦,幽水承载着古风。移步三国昔日的繁华韵事,似闻花酒声声慢,押赌输赢声横冲直撞,沿着水街形形色色的铺头,浓缩了三国鼎盛时期的每一处细节,历史淹没的三国小镇重见天日,濒临的皮影戏与木偶戏,在此完好无缺,中华非文化物质遗产的精湛,在一挥袖间,在一根扯动的线上演绎着悲欢离合。染坊色彩斑斓处,随风飘飘的布艺,挑上了高杆,浓妆艳抹或雅丽如诗,皆因一囗口染缸,勾兑着美的浓情。温馨的三国小镇,在渔歌与摇撸声中,回顾着昔日繁华时光,游说着陈年趣事。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周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岐山境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皿中,酿造物件占有了一定比例,追根溯源周原饮食文化的底蕴,具有深远的记载。以天缘醋为代表的酿造业,秉承了纯手工制作的原汁原味,融入了现代酿造科技的精髓,在周原树起了一面酿造大旗。 二 我与周原大地的渊源,得从数年前的认祖归宗说起。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岐山人,身处在周原城遥遥相望的南山中,打小除了随父辈刻守西府人的饮食与农耕,对于周原出处却无从深究。成年后嫁到石头河之畔眉县境内,在诸葛屯田地,每每稻花飘香时,一洼洼江南韵事,在蛙鸣声中推进。那年插秧时节,从北原传下了话,岐山老家的大妈离世,大妈孤身在老屋吃斋念佛,拒绝与儿女同住接受赡养,固守袁氏一族祠堂多年。由于家中丈夫与兄长在外打工,七旬开外的公公,带着我们妯娌三人匆匆向北原奔丧。 平生头一次踏进岐山,走进那个叫麦禾营的袁家村,我有些不知所措。和我一般大的侄辈们,你一声妗子,他一声孃孃,我在惶恐不安中应了一声又一声。身披重孝的堂哥堂姐,在百忙中嘘寒问暖,端茶送水。亲情永远是医治悲痛的良药,远道而来的安抚,和父辈的温暖,低矮的半边厦子老屋,承载起渭水南北一脉相传的亲情,哀乐声中,缅怀和珍重一路同行。 据公公曾说起,袁家村的爷爷和奶奶,受民国十八年陕西的那场年谨影响流离失所,为了寻找活路做了小贩,拖家带口漂泊至石头河边的常家庄落脚生根,爷爷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大伯成家立业后,回了北原老屋,姑姑嫁回了北原,二伯、三伯与公公在渭河南定居,故土难离,爷爷与奶奶相继过世后圴安葬在北原祖籍,常家庄老辈人记忆犹新的葬礼,是拉奶奶的木轱轮灵车,天麻麻亮从常家庄起灵,村里的几十位壮汉背着干粮护灵到渭河边,日落西山时分,袁家村的众乡亲,隔着滚滚渭水接灵护送回袁家村,据老人说渭河南往渭河北发丧的队伍持续了两天,路上众乡亲与抚棂人啃着干粮一路步行回了北原。 大妈的丧宴席棚外,袁家村公公的发小,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围着公公有说不完的话,公公向大家逐个介绍了三个儿媳妇,我这个晚进门的媳妇,头一次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渭河北原上家人、乡亲的呵护,有些受宠若惊之势。北原的家人注重礼仪,堂哥、堂姐与姑姑家的亲人对公公格外尊重,轮番照顾唯恐不周,以此我对周礼之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妈起灵的前一天下午,天下着蒙蒙细雨,公公带着我们妯娌三人与门内晚辈去了祖坟,在袁家村水厂东南角,沾着露水的坟莹地,爷爷与奶奶的坟头朝东靠西,坟场左边不远处是老屋,右边是日夜可以远顾的渭河南的家,在烟火缭绕中,我对着爷爷奶奶坟头叩拜了三次,缕缕青烟伴我认祖归了宗。 鼓乐齐鸣声中,长长的殡仪队伍,在渭北原上步履蹒跚,大妈在亲人的护送中入土为安。数十年来,我与门内亲人一直奔走在渭北原上与渭河南岸的悲欢离合中,家族的凝聚力维系着子嗣健康成长。几位堂姐的慈悲心,和二堂哥的语重心长,总是萦绕耳畔,去年与三堂姐小叙,念佛的三姐说;“念佛之人,从心到言行善念一致,慈眉善目自然而然的映在脸上。”三姐的一席话,我感触很深,敬仰姐姐的悟性,也明白了做人的底气。如今,年近古稀的三位堂姐、大嫂,与六旬开外的二堂哥,言行如一面旗帜撑起家族的一片天,言传身教影响着自己的儿女,将来自于周原文化的宅心仁厚,影响着整个家族子嗣守礼,守孝,安分守己的做人。 三 大周原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家,如一棵参天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周原文化就是老百姓饭桌上的五谷味,是岐山淳朴的民风,是渭河上下,以及大中原文明的风帆。周文化灿烂夺目的光芒,对着阳光铺枝散叶,滋养着一个个家族,一个民族的蒸蒸日上。 再一次回到周文化的故里,我知道,我骨子里的泥土气息,是来自大周后裔的血统,我执着的秉性,是这片黄土地如初的本真。渭水滚滚东流去,周文化的血统渗透在这块炙热的土地,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