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吉县之行 |
正文 | 说到吉县,有两个名词很重要,一个是中国排名第二的壶口瀑布,一个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苦心修建的克难城。 三月的日子虽是步至春天,仍旧有阵阵的寒流侵袭,时好时坏的天气如同走一步退两步的裹足老太太。一日无所事事,几人闲谈,同伴偶尔提起壶口瀑布,心中却是一动,当即应诺张罗。三月九日,聚集同伴五位,驱车进发,共赴吉县。 驾车两个小时余,路边便看见早已等候的吉县吧友。一阵寒暄之后,引领我们于一条蜿蜒的公路,片刻,到达壶口瀑布景区。 先前看过有关壶口瀑布的照片,想来差别不大,进入景区才知观景时机不佳。三月的壶口,正值冰凌解冻期,既没有晶莹剔透的狮子冰挂,也非有十月的气势磅礴,心中逐生悔意,暗自责怪没有提前了解此地实况,顿时神色泱泱,没精打采。 吉县的吧友看出端倪,笑着劝人:四季观景,各有不同。有舍有得,有得有舍。大凡观景,在乎心境。何苦拘泥于澎湃之势,而忽略小处尤佳呢?当下,心中释然,步随亦紧。 此时的壶口瀑布近处,大部分为冰凌所覆盖。冰凌已经由封冻期转入解冻期,隆起的的固定岸冰开始融化为水,滴滴答答。虽是逢春,再生的岸冰急切间无法一时半刻化为河水,流动的黄河水中依然有内冰暗藏,两边的河道依旧雍塞不堪,原本瓷实的冰凌由于部分融化的缘故,高度逐渐下降。砌堆的冰块里带有黄河水性质的泥沙,色泽泛黄,不甚透亮。本地的朋友忠告:切勿走踏,以防冰层塌陷误及性命。因而,我们小心翼翼,不敢造次。 未近瀑布,沉闷的击水声从秦晋大峡谷传来,震聋发聩,逢山回应,连绵不绝。游龙一般的黄色河水至此突降,展开四十米的身躯,跌落三十米落差的深潭底部,奔腾怒吼,惊天动地,排山倒海。淡黄色的流水在潭底迂回,激起浪花就势跃出几十米的落差端,腾入空中,细洒如雨,徐徐而下。靠近瀑布的看客悉数淋湿,无一幸免。本来拿了相机,探身正欲拍下气吞山河场景的看客,刹那间叫苦不迭,相机镜头水珠密布,再也无法施展功能,大多一笑了之,悻悻作罢。 由于冰凌汛期并未解除,位于壶口瀑布北部的观瀑洞业已堵塞,因而未能下到瀑布底部进行细致察看,引为憾事。“千米龙槽”、“水里冒烟”、“长虹卧波”等景色只能心中猜测,至于“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唯有稍稍领略,别无奢想了。 嬉笑之际,眼瞅身后一团白色晃来,仔细看时,却见一个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腰带缠身的老汉拉着一头小毛驴走来,仔细打量老汉,黢黑的肤色特别明显、高挺的鼻梁尤其突出、深邃的目光难以见底,暗红的嘴唇棱角分明,身子骨凸显精瘦而结实。开口说话鼻音显得厚重,手持一长柄烟袋,带有典型的陕北风格。再看身后那头默不作声的毛驴,眼部、口唇、肚底灰白,其余棕褐,在毛驴的头部和鞍部别出心裁的系上了富有喜庆的大红花,真叫一个吉祥。原来,这是壶口瀑布景区北属吉县,南部却是陕北洛川,随着景区游客的不断增多,常常有陕北的村民百姓度过黄河大桥进入晋南,将一身地方特色的装扮变换出一个生金赚银的路子。这不,人家准备了一套行头,你要乔装一下拍个有地域特色的照片呢,好说,付费十元!呵呵,同伴穿上试一试,还真带有一股陕北味道,拍摄几张照片也是心满意足,乐想事成。 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游玩正兴时机,秦晋大峡谷一道狂风袭来,夹杂了黄土高原特有的黄尘飞扬高空,刹那间,空中与河道如两条黄龙贴身交缠,抱团恶斗。先前的太阳转眼遁隐,轮廓几乎不能辨别,唯见一片青白。四周望去,十米开外难以看清人影,观光游客纷纷弯腰提衣遮脸,以防沙尘扑面眯眼钻鼻。部分游人迅即退出,躲避岸边静观其变。 兼做导游的本地吧友见此情景,提议到另外一个妙处游玩,这个地方,就是克难城。 在我们观光的目的地中,并没有这个所在,记忆里也未曾有这样的名词进入脑海。踌躇之间,朋友介绍:这个克难城是近几年修葺整理而成,所以知晓此地的游客不是很多,但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想当年,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在此枉费了多少心血才得以完工,名气虽小,却是大有可观,大有可观啊! 三米左右弯曲如扭蛇一样的水泥道深入丘壑之间绵延,一路偶见山桃花在崖边的山脚里随风摇曳,满脸绯红。驾车约一袋烟的功夫,到达克难城。 敦实的城门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城门由土黄色方石拱圈而成,顶端黄土覆盖,中间有匾额一块,上书三个大字“克难城”。门洞约三米多高,宽仅二米有余,洞深幽暗,可容单车通行。平淡无奇的一座城门里,有谁能够猜测千军万马藏匿其内不见踪迹呢? 进得城门,地势开阔。行走几步,远望一排窑洞随势而建,或有并排,或有勾连,院外多植柏树。趋步近处一院,大门中间有匾,黑底白字,皆以漆成。也许近来不曾修饰,白漆已经斑驳掉落,难以辨认。众人仰视之间,我冒失读出“宝轩堂”,随后察觉诸位神色有异,懵然之间导游说道:此字乃阎锡山亲书,名曰“实干堂”。 闻听之下,面红耳赤,怔怔无语。朋友上前一步开口送我台阶:我们的阎主任疏于练习,加上漆字褪色,故不好辨认,错字无妨,几位随着导游进去查看。 几步进入后院,七孔窑洞一字排开,明间顶匾万能洞,牌匾稍高,左右次间、末间牌匾稍低,题字似乎随意。正北建有忠烈祠,供放在山西抗日中忠烈牺牲的一十七位将士灵位,其中的第3军军长唐淮源、第12师师长寸性奇牺牲在垣曲,看罢不由唏嘘。祠堂两边撰两幅对联,字里行间哀伤有加,以慰逝者警醒后人,屏息读来让人悲催落泪。 出门西拐,便是阎锡山的公馆,夯土为墙,石窑干砌。 除去卧室,会客室,会议室,医务室,警卫住处必备房间之外,院内左手建造了一处用于贮存的烟窖,很是抢眼。想当年,阎锡山安排警卫戒备森严看守,用以换取武器、弹药、粮食和药品,作用非同小可。 公馆室内,有地道入口数条,错综复杂、相互连接。导游介绍当年阎锡山动用一个工兵师,耗费两年多的时间挖成,目前所知的大约五公里之长,其余暗道正在勘探。至于地道的作用,一来可以作为日军轰炸躲避的防空设施,二来可以借此盾匿逃跑。阎锡山的狡兔三窟之术,可略见一斑。 出得地道,据此不远有座望河亭,中门石柱刻有一幅长联,上书“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下联“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据说对联为阎锡山题字于一九四二年,作为表达抗日的决心写照。 沿途回走,石窑密布。克难室、进步室、批评室、竞赛室、检讨室、真理室罗列其中。每个房间突出的内容重点有所不同,却能够相互连接补充,依据内容来看,像是对阎锡山的复杂心理剥白。里面著名的大概要数“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没有关系找关系,找到关系讲关系,讲完关系脱关系,脱了关系没关系”这二条准则了。 纵观阎锡山的一生,是以中庸占据,左右逢源的思想主导。 拥蒋拒蒋,和日抗日,反共联共被今人评价“三颗鸡蛋上跳舞”,是对其行为的客观描述,在矛盾夹缝中苟活生存,是阎锡山的擅长之术,并发挥到极致。 克难城,本意有所在驻地克服困难,坚守为国之意。实际上阎锡山将这里修建成为自己的小太原,是一个缩小了的政府首脑机关。大有偏安一隅的思维浸泡在里面发酵。仅仅为了对岸的洛川犯了自己的禁忌(阎锡山,字伯川),而在一河之隔的北岸南村深挖地道,竟将这个弹丸之地建成为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难怪老百姓斥之“不打仗、尽打洞”。 据说,当年阎锡山从秋林镇移驻克难坡后,阎的干部们中间流传着这么几句话:“抗战抗战,黄河两岸,挥兵十万,眷属一半,十三个高干,哄的一个老汉。”这是对聪明一世的阎锡山最好的评价吗? 一份沉重的《汾阳协定》,怎会让那些祭拜在忠烈祠堂里面的十七位将士灵魂安息? 世事如烟,青史代传。能够刻印在老百姓心上的褒义之词,算是最好的丰碑吧!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