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眼镜水饺 |
正文 | 当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吃了没”作为问候语时;当纯朴善良的乡邻殷切地留你吃饭,而常常“让人是个礼,锅里没下米”的时候,吃,成了一生最大的事,“民以食为天”,人生不挨饿成了最高追求。 如今,除极个别还未脱贫者,大多数人都已享受着极大丰腴的物质生活,吃,这个事越来越退居其次,甚至为不知吃什么而发愁? 因为简单,所以随便,一些吃饭的规矩渐渐消失,除非官商应酬,谁是领导,谁是主宾,谁是主陪,谁坐什么位置,鱼头该朝谁,谁负责左右逢源,活跃气氛,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固化,一些老爷们也乐在其中,正襟危坐,小脸紧绷,伺候者诚惶诚恐,唯恐闪失,怪不得贾平凹先生“老兄,今晚的宴请我就不去了。” 其实真正仪式感是要有的,仪式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拥有和失去的,就像我们升国旗,无论何时何地,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会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为美好的明天而充满期待。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庭最有仪式感的莫如春节了,辞旧迎新,阖家团圆,打拼努力的远方游子,翘首以盼的慈母严父,天真烂漫的学子顽童,嗷嗷待哺的祖国未来,无不在这时,欢聚喜庆,共渡良宵。 放爆竹烟花,吃年夜饭,烤柏朵火,祭祖守岁,小的拜年,老的发包,忙了个不亦悦乎。 吃过饭,喝过酒,收拾碗筷,女人们围坐一团,开始唠家常拌饺子馅,包饺子,等待新年大早交子之时吃的第一口。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此时,没有任何一种饮食能承载饺子这样的使命和寄托。 饺子还叫“交子”,据史料记载:我国大年三十晚上,有守夜辞岁的习俗,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叫包辞岁吃,家家户户在大年三十夜把备好的肉、菜剁成馅,其中的肉和菜谐音为“有财”,因此在剁时往往要弄出大的声响,让左右邻居听见,馅调好后和面擀皮将它包成月牙形的食品,到午夜十二点时下锅煮熟全家共食,这就叫包辞岁。 说起饺子的来历,据说在建安初年,张仲景辞长沙太守,告老还乡,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临近冬至,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支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一定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 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了起来,因叫着别嘴,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了,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许多家里在饺子里还包有硬币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物,谁要是吃上预示新年大吉大利,为了活跃气氛,有时也包几个或几种以增加幸运中奖率。 饺子好吃,但做起来麻烦,要买肉,要剁馅拌馅,要擀皮,要包,样样都是技术活,马虎不得,除非过节过年,人们耐不下破烦,不愿大动干戈。 想吃饺子,只有上街,街面上卖饺子的少,一是因为从挑肉、选菜、剁肉拌馅到手工包捏,下锅点水,工艺流程太多,哪一道做不到都影响结果,二是因为价格较贵,对一碗面就能打发的事,花几碗面的钱过个嘴瘾还是要仔细掂量。 能生存下来的饺子店微乎其微,有一段,陕西饺子行业老大德发长在汉中路开店,不知是加盟还是自营,苦苦支撑了大半年功夫不得不关门闭户,硬是斗不过本地“华沙饺子”。 除了华沙饺子,在之前,宝商门口,红旗路夜市,有一家“眼镜水饺”,也是味道极为鲜美,常常客流不断。 叫眼镜饺子,因老板是一胖乎乎的笑面人,带着一副常常被水汽呵得看不见人物的宽边眼镜,老板和媳妇两口经营,还有一个帮工丫头以洗盘碟为主。 眼镜拌馅很有讲究,每次都是在家里拌好,到时只用,最到位的是茴香、韭菜、芹菜、萝卜、白菜加上素馅的鸡蛋韭菜共六种,这几种馅各有特色都是自己所爱,经常各点二两,老板专业功底扎实,敬业精神很好,常常笑面以对,不厌其烦。 饺子要好,首先在馅上,肉要肥瘦相间,剁成茸状后使劲向一个方向搅,待肉粘糊,再放适量的花椒粉、五香粉、食盐、鲜姜末、味精、香油,继续搅拌,同时加入少许酱油,如有肉汤最好加肉汤,加滴边搅拌,直到成糊状后,再将菜馅倒入搅拌均匀。 饺子宜肥胖,不宜瘦长,取元宝宽裕之意,眼镜包的饺子,一个个列队站立,像威严肃穆兵马俑,又像和蔼可亲弥勒佛,坐在圆桌,透过滚沸的大锅飘荡的热气,和胖乎乎,笑呵呵的眼镜相映成趣,一看就是他包的! 过了几年夜市撤销,眼镜搬到了新建路,如今还在经营,前几日,几位老友追随而去,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是留恋。 那是一段艰苦而幸福的快乐生活,悠长而深刻的美食记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