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灵山开九华(散文) |
正文 | 灵 山 开 九 华 (散文) (俯瞰九华山全貌)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长江以南,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第一次咏九华山的诗句。九华山,原名九子山。据说,由于李白写了这首诗,因而“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据说,远在一千四百年前撰写的《舆地志》中,对九华山有这样一段描述:“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大者其数有九,若兄弟之班,惟天台最高。登峰顶以望群峰,犹如儿孙绕膝,号称九子山。” 九华山,有九十九座山峰,雄姿竞秀,宛如莲花,其中以天台上和十王峰为最高,海拔一千三百四十米。峰峦之间,古洞怪石,清泉飞瀑,几乎处处可见。“奇峰一见惊魂魄!”这是唐代刘禹锡游九华山之后的感叹。 游九华山,大多取道临近的池州市(过去的贵池县),然后乘车南行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九华山脚下。为了方便游人,新修了盘山公路,汽车可以由山下直接开到九华街。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是一个十分幽静的所在,九华古刹多集于此。据佛家介绍,九华山乃地藏王的佛地。地藏王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佛教史四圣”。早在晋代,山上就开始建筑寺庙。后经历代不断增建和扩建,大小庙宇多达三百余所,僧尼约五六千人。至今山上仍保留有六十五座寺庙,这些气势雄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关于九华山的传说,在《九华山志》中有记载:唐开元年间,山上来了一个和尚,名叫金乔觉,是新罗国(古朝鲜)的一位王子。这个王子自幼出家,向往中土,终于远涉重洋,千里迢迢来到九华山。进山之后,他岩栖涧饮,奉佛修行,人称“洞僧”。唐贞元十年,蚨(fu)坐圆寂于洞中,时年九十九岁。三年后,其尸体不腐,细察肉身,与《藏经》所载地藏王相同。因此,佛教徒便认定洞僧即地藏王“应化”。这样一来,名噪一时,前来朝拜者不绝于途。唐建中二年,朝廷特意赐给“化成寺”横额,地位也就更加显赫了。 参观九华山,大都从化成寺开始。金碧辉煌的化成寺,其门楣、斗拱、梁柱的雕刻和彩绘,均极精美。正殿顶部的“九龙盘珠”堪称木刻艺术的珍品。离化成寺不远,有金乔觉的肉身宝殿,是一座七层塔形庙宇。塔后有半月形瑶池,花香四溢,古朴雅致。 在东岩,有古刹“百岁官”,山势陡峭,巍峨壮观。这里有明代无暇和尚真身装金的座像,是江南罕见的“木乃伊”。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无暇从山西五台山来此,在洞中修行一百零二年,圆寂时一百二十六岁,三年后遗体才被发现。明宗祯皇帝得知此事,大做文章,赐造“百岁宫”及“应身菩萨”匾额一块,至今保存完好。 (九华山地藏禅寺真人肉身、木乃伊) 沿岩岭向南,穿过钟楼,走到回香阁,便可见到一个风光秀丽的峡谷。这里苍松挺拔,翠竹连绵;清流蜿蜒,飞珠溅玉。山风起处,但见绿浪翻滚,更闻涛声雷鸣。置身其间,甚有情趣。古老的闵园,便座落于这万顷碧海之中。九华山上的神话传说真多,可是一个个都是那样故弄玄虚,耸人听闻。闵园的传说,也是充满着迷信色彩。相传,当地有位叫闵公的人,常斋九十九僧,独缺一人不满百僧。这时,洞僧应邀而至,问洞僧有何要求,洞僧说,只求化一袈裟之地。闵公欣然应允。结果,袈裟一展,把全山都罩住了。 “不到天台,等于没来。”这是九华山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因此,人们往往把登天台峰,作为游览九华山的最终目的。从闵园登山,拾阶陡上,便是著名的天台寺。寺内有圆拱形佛堂,有万佛楼。峰顶的“捧月亭”是领略九华山风光的极佳处。极目远眺,百里九华,一览无余!北面的长江,宛如玉带飘落大地;南面的黄山,酷似锦屏耸立天边。近处还有一线天、青龙背、金仙洞等名胜。 (九华山天台上一角) 自古名山多游客。九华山上,至今还留有李白书堂遗址以及王阳明宴坐宾客的石舫。在文物陈列室以及一些主要寺庙里,我们除了可以读到李白、刘禹锡、苏东坡、王安石、汤显祖、袁枚等名家赞九华山的佳作外,还能欣赏到不少珍贵的文物,其中有梵文贝叶经、藏经、汉墨玉、圣旨、金印、玉玺以及各种法器等。 注:原稿刊登全国公安文联、湖北省公安厅、监管总队、长航公安局芜湖分局主页 作者:交通运输部公安局长航武汉分局 阮海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