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关于校歌的辩证思考
正文

校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展示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独特气质。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它同一般的美好的音乐一样,具有德行的教化、心灵的蕴养、审美的提升等普遍性教育功能,作为学校文化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又因为其校本特点而呈现出特殊性。正如马克思说《国际歌》可以凭着它的曲调,把全世界因语言不同的无产阶级联系起来一样,校歌也能够通过旋律、歌词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沉淀为一代代学子的集体记忆。所以审视校歌的育人功能,不能只是局限于旋律和歌词等外在形式,而应深入到其校本特色表达的育人本质,从校本与人本、校本与“社本”、形式与内容、教育与文化等多重视角进行思辨,从而对这一文化现象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校本与人本

一首成功的校歌,一定是根植于学校的特定文化土壤中开出的绚丽花朵,这就是校歌校本性的体现。学校所在地域的风俗风情,学校校园优美的风光,学校文化传统和文脉传承,育人取向表达的时代精神和教育理念,都构成了学校的特色与品质,为校歌提供着丰厚的校本滋养。比如重庆医大的校歌中,就通过特定的校园景物标识表达学子对学校的热爱和眷恋:“记得我曾爱过曾想过说别再错过/子母湖畔种下了记忆的花朵/请你相信我,时光在溜梭/心的重医梦的王国”,把地域的代表性风光写入校歌的,如广东药科大学的“木棉花绽放着火红的理想,奔腾起珠江的豪迈”,云南大学的“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对校园景物和地域风光的赞美,不仅仅是基于校本的独特情怀,也在对山水的赞颂和歌吟中,凸显了歌者的高大形象与鲜明的主体意识,这是关于学校的颂歌,也是关于祖国河山的颂歌,还是关于校歌的主体——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与对美好明天的憧憬的颂歌。从这点来说,校歌体现了校本和人本的统一。

人本,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价值,“人”永远是校歌的神圣尺度。比如交大校歌“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做贡献”,从校歌中我们能够看到交大学子青春勃发,壮志远航的风采。

教育的人本性不是抽象的,它一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相得益彰。正如清华大学校歌所表达的育人取向与学校特色的完美结合:“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治,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海如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在这一段校歌中,有“左图右史,邺架巍巍”的育人环境,有“致知穷理,学古探微”的人文追求,有“新旧合治,殊途同归”的历史和世界视野,有“服膺守善心无违,海如卑下众水归”的德行修炼。从中可以看到,人才的培养,人的解放,人性的提升,都融汇于学校这一文化场域,都依附于学校文化及特色这一载体,从而达到人本和校本的统一。

校本与“社本”

校歌之意境,不仅是基于校本,朝圣于人本,也同样体现着“社本”。“社本”即教育的社会本位,在世界教育史上,尽管在“人”还是“社会”哪个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尚有争论,但都不能否认教育有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或者说从中国文化传统上,更多侧重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最终的也是最高的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心中楷模是周公、伊尹这样能治国平天下的人,而只会吟花啸月如柳永一类的读书人,尽管才华能惊艳一世,但在读书人心中仍不入流,今天国家教育方针落脚点也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文化传统必然会为中国学校的校歌打上鲜明的印记。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校歌》:“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校歌中体现出“振兴中华,重任在肩”的社会责任担当激励着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子以身许国,追求卓越,涌现出众多的国家栋梁之材。再比如被称为歌词最短的校歌——河南理工大学的现校歌,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老校歌,是这样诠释校歌中人本与“社本”的基因排序的:“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山葱葱,水溶溶。努力,努力!行健天同功”,太行黄河的壮美风光,学子救国重劳工的历史使命,物阜民用丰的职业追求,行健天同功的道德激励,在短短的41字歌词中得到完美结合,这是校本和“社本”交相辉映的典范之作。

形式与内容

探讨校歌的内容与形式,是对校歌审美属性的再发现。校歌从形式上来说,是关于文学与音乐的艺术,它在语言和旋律等方面就要遵循美的规律。美是艺术的根本导向,美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规定,也是内容的规定。优美的歌词、催人上进的旋律是校歌的形式之美,教育的理念之美、境界之美是校歌的内容之美。五四运动后,大量的中国知识精英荟萃于教育领域,校歌的词曲作者则不乏大师巨匠。创作于1925年的复旦大学校歌“复旦复旦旦复旦”是由十全才子丰子恺谱曲,厦门大学校歌在建校之初,由校主陈嘉庚先生力邀现代著名学者赵元任谱曲,即使是当代,能为大学校歌谱曲也是光荣的事。对外经贸大学的校歌UIBE之歌是由该校音乐教授、著名音乐人刘欢老师谱曲。校歌的词作者也同样不乏名人,比如南开的校歌作者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张伯苓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词作者是温家宝总理。

大部分校歌的曲调采用四四节拍,曲调平稳,音韵铿锵,体现了豪迈、大气、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校歌的歌词既要有教育意象的形象之美,又要体现教育的理念与境界之美。所以许多校歌往往把校训引入歌词,使校歌音韵和谐,又富教育理念的哲理。比如暨南大学的“言中信,根在中华;行笃敬,走遍万邦”,就把校训“忠信笃敬”巧妙地贯穿其中。更多学校则是直截了当地植入校训,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砥砺无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规格严格,激励自强,功夫到家,播种希望”。

校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学校文化建构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形式和内容是高度的统一,又是可以转化的。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

形式有着固有的独特性。内容本身并非艺术的主导、独立因素,使寻常内容发射出迷人夺目光彩的还有更重要的因素——“诗的形式”。无论是内容与形式在绝对关系上互相转化,还是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实际上都要最终取决于内容被一定的诗的形式塑造或陶铸的程度,也是教育者在校歌中闪耀的诗性与诗心的高度。

教育与文化

教育本身具有文化的属性,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人类文化通过教育得到保护和传承;它有甄别文化的功能,斑驳陆离的庞大文化集合经教育的选择而教给学生;它有发展文化的责任,教育不仅传承着文化,也在传承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校歌就是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创造物,其深层次意蕴体现了教育和文化的互动。

校歌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校本、人本、“社本”属性,以及形式和内容,都体现着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校本的意义在于形成学校的育人特色,给予学生以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人本的意义在于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通过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社本”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以人才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校歌就是以文化的方式,以美育的灵魂来表达这样的理念,以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来诠释“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高远意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校歌就是这样的音乐,它不是供人消遣或消费,而是让人在校歌的陶冶下变得庄严而富于使命。

校歌具有文化性。不仅优美的旋律和诗性的歌词是文化的,它的底蕴、内涵、产生、传播也是文化的。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化的独特标识,学校的历史和时代精神赋予了它丰厚的底蕴,学校的育人理念给了它独有的内涵,校长文化的引领,让它由无声的旋律成为有声的作品;教师文化的蕴藉,学生文化的内化,是它由外至内,又由内而外的传播途径。它是班级文化的激情与共鸣,是校园文化美丽的风景。校歌曲调的采用,可以听到学校的气质;校歌歌词的建筑,也能管窥学校的风华。当听到“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时,是否会有高山巍巍的宏大气象?当听到“汲汲骎骎 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时,是否会感受到旭日东升的蓬勃朝气?对教育的期待给了我们对校歌的期待视野,对美的追求给了我们对音乐形象艺术再创造的空间,教育因文化而富有灵性,文化因教育而春风化雨。

大音希声,最优美的校歌是教育者最纯粹的心的律动。

大象无形,最美好的教育是教育生活中人性的崇高。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