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麦上楼 |
正文 | 在关中农村历来把小麦入仓叫麦上楼。这个叫法由来已久,不知道缘起于何时,大概和 关中农村的房屋结构有关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大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在屋内房子大梁的下面不到两米的地方, 有一根与大梁平行的连接前后柱子的木头,人们叫它趁[音 ]中木。趁中木距地面三米左右。用数 条比椽子稍粗的木头或或竹竿[叫楞子 ]与趁中木垂直匀称排列。 一头固定在趁中木上,另一头插在与趁中木等高的墙里,家境好的家庭架上木板,一般家庭都是架上竹芭,再糊上厚约七八公分的稠麦草泥,然后阴干,这就把房子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面住人,上面的空间就是过去关中农村的楼。 楼的主要作用就是储存粮食,也可以 堆放一些不常用的农具和杂物。说谁家粮食多,就形容说多的能把楼愣子压断了。被说的人否定的语气里总是掩不住喜悦和自豪,还有几分荣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砖木、砖混、水泥预制楼板建筑在农村的出现,农村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两层楼房。现在,走进农村,水泥框架的中式、西式小洋楼比比皆是,一家比一家阔气,一家比一家漂亮。土木结构的瓦房几乎看不到了。 小麦是北方人的主要口粮,一家人的温饱都由上楼麦子的多少来决定。不要说很早的时候,就是十几年前,一般家庭都是尽可能多的储存粮食,起码要满足全家人两三年的口粮。老人总是说丰年也要防饥荒。以前从不认同老人的这种做法。现在,经历了许多人世沧桑,倒是非常赞同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 公社化的时候,因为缺粮,浪费一粒粮食农民都认为是遭罪。不知道四十岁以上的朋友还记不记得这样的镜头。镜头一;在收完麦子的麦茬地上,先是一个成年人拉着一个一米多宽的钢筋做的铁耙,后面跟着两排少年拉着四五十公分宽的铁丝耙,耧那些散落在地里的麦子。还有许多儿童在捡拾他们没有耧干净的麦穗。镜头二;一个老农民举着吃完饭的碗,伸长舌头在舔 粘在碗 里的饭粒。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相信或不理解。但那的确是真的。还有一个老人常挂在嘴边的故事。从前有一次发大水。生死关头,穷人给孩子的脖子上挂了一片锅盔[像烧饼一样的面食] ,富人给孩子的脖子上挂了一块元宝,让他们各自逃生。两个孩子都爬上了一颗大树。 大水退后,穷人的孩子凭着那片锅盔生存下来,富人的孩子抱着元宝一命呜呼。这个故事其实也就是对食为天的最好阐释。 小麦生长期长,当年秋收后下种,第二年夏季收割,属隔年田禾。相对于其他农作物,小麦从下种到收获农民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小麦的丰歉总是牵动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麦上楼,上的就是丰收的喜悦和满足,上的就是仓廪实的踏实和安心。 在农村人们从来把麦上楼看成很重要的事情。先把收回来的小麦在晴好的天气里晒上三两天,捏上几颗扔进嘴里,用牙齿猛地一咬。如果发出‘嘎嘣’的一声脆响 ,就算是干透了。这时还不能上楼,必须装进袋子 在家里放几天,让小麦返潮。这个返潮的过程叫‘窝‘。窝几天后再等一个十分晴好,艳阳高照的日子,将小麦晒得滚热发烫,在下午三四点,太阳正毒的时候,趁着那股热气将小麦上楼入仓。这样才能储存时间长,不生虫不霉变。 麦上楼是个很重的体力活。几乎全家人都要参与进来,一起收堆、装袋。但真正意义的上楼主要由青壮年来完成。 麦上楼的前几天就割肉买菜,准备在麦上楼这天改善伙食,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慰劳。 过去装粮食的袋子叫口袋,用细帆布做成,装满粮食后有一米四、五高 ,直径四十公分左右,像一截粗木桩。所以把扛粮食袋子也叫扛桩子。能扛得 起桩子的汉子才算是硬劳力。上楼时扛上 粮袋攀援几米高的木 梯,既要负重登高还要掌握自身身体的平衡,一般都不能用手扶粮袋。因为 受到梯子长度的限制,梯子都搭的比较陡。脚底必须踏的十分牢靠,一百多斤重的粮袋还要在肩上扛的十分稳当,手必须抓紧梯子才能保证人和粮袋安全顺利上楼。 麦上楼的正确姿势一般都是扛袋子那边的手臂叉在腰间,另一只手抓紧梯子,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到楼边时,由于大梁到楼面的距离不够高,就要猫腰走过。几十袋麦子上到楼上,汗水已经湿透全身的衣服。 在刚过去的那个还需要交公 购粮的年代,农民历来把交公购粮看的和自家麦上楼同等重要。从 碾打到晾晒取精选优,向国家交最好的麦子、收拾的最干净的麦子 。 所谓的公粮就是农业税,购粮是国家用公平的价格从农民手里购买粮食。都是每年必须完成的任务。后来,各级政府增加了许多合理的、不合理的费用。出现了农民交完规定的公购粮后再也拿不到一分钱,甚至倒贴钱的奇怪现象。农民虽然怨声载道粮食却从未少交过一颗。这就是中国农民,用他们的坦诚和无私浇铸着共和国的基石。正像鲁迅先生说 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当政府免除农业税后,一些老人流着眼泪的笑容就是对政府的最高奖赏。尽管这个免除来得太晚,走在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多的国家后面,农民照样会感激涕零。毕竟‘均田免粮’是农民奋斗争取了几千年的梦想。 中 国是有着几千年农耕 历史的国家 ,农耕文化是主流文化。 像福、富、裕等汉 字都跟 田地和粮食密切关联。田地因为有了农民的耕种才成其为田地,离开了农民的耕种就成了荒地、不毛之地。粮食更是农民血汗的结晶。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 以 农桑为本 。毛主席就引用 过湖南的一句农谚说;农民不种地,饿死帝王君。 中国农民是一个了不起的阶级。抵御外辱的时候,农民总是把最优秀的儿女送上战场。建设时期,农民 总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像宝成铁路、三线建设、宝鸡峡水库、0702工程等等建设工地,那一处没有留下农民的骸骨。所以农民应该是被供奉起来的阶级。 过去的政治课本上,总是经常提到消灭三大差别。所谓的三大差别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事实上政府一直努力的这么做着。现在,这个说法很久都没有听过了。 同命不同价、相同工种不同待遇的现象依然是客观存在 中国本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民用最原始落后的工具养活 着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倒退三百年都是农民的子孙,前进三百年还要吃粮食。 善待走进城里服侍你们的农民,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 肯德基、麦当劳再好吃也不能天天吃。不要等 到洋人卡脖子的时候才知道好吃难消化。现在很多人都说农民富了、农村人比城里人过得好等等。诚然,因为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农民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和新农保,看病难和养老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得到了解决。但是当你和一个与你同年龄的农民站在一起, 看着这张和你的父亲母亲一样苍老的脸的时候,你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麦上楼了,农民的小仓和国库的大仓都满了。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粮食,感恩农民。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